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周族的起源论及黄帝氏族的发祥地(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师院学报:社科版 沈长云 参加讨论


    既然姬周族人并非始居渭水流域,那么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种说法是周人来自晋南地区。
    此说首由前国学大师钱穆提出,其后有陈梦家、王玉哲等先生拥护此说,我个人以前也是赞同这种说法的。之所以赞同这种说法,主要是受了学界盛行的“周人尊夏”说的驱动,认为周人出于夏后氏族。根据晋南为夏后氏世居地的传统解释,因而认为继夏而起的周人也应出自晋南的“夏墟”。另外,从地名学上考虑,晋南地区同时也散布着许多与周族故居称呼相同的地名,如稷山、周原堡、周阳故城之类,它们可能是周人迁岐以前的故居的称呼。
    翻阅近时的论文,学者中赞同并鼓吹此说的人仍不在少数。但是,经过个人冷静的思考,我现在认为周人出自夏后氏后裔的说法实出于误会。周人姬姓,夏人姒姓,二者姓氏不同,古代“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谓周人出自夏人首先就会碰上这个无法克服的矛盾。与此相应,我们在文献中又不止一处地看到周人自别于夏人,不把他们当作自己族类的作法。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的一则记载,那上面说,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宁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鄫何事?’”明言夏后氏族与周人非同一族类。这则记载还谈到作为夏后氏的后裔只是杞、鄫二国,查阅《左传》,则更见杞在春秋时期往往遭到以周人为首的华夏族人的贱视,称之为“夷”。并且这“杞夷”的称呼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挂在周人的嘴上了。近年发现的作于西周孝王时期的《史密簋》就已如此这般地称呼站在周人对立面的杞人。
    那么,《尚书》中周人不止一次地自称“有夏”又作何解释呢?我们说,周人(确切地说,是以周人为首的反商部落联盟)称自己为“夏”确是事实,并且以后我国华夏族的称呼也是从这里来源的。但是周人之称为“夏”,与夏后氏的称为夏是两回事。在《立政》中,周公对成王先谈起“古人之迪惟有夏”,已经表明“有夏”为“古之人”,接着又说到由于他们的后王表现不好而被上帝革去了命,“罔后”,即没有了继承人。之后再说到商的后人如何如何不好, “帝钦罚之, 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体味上下文, 可知这个由周人自称的“有夏”绝不同于过去的“有夏”。一些人惑于两个“有夏”名称的相同,或认为周人出自夏人的后裔,是不符合《尚书》的本意的。
    有人说,夏人与周人一样,都是黄帝的后裔。这是不可信的。此说所根据的都是晚起的文献,那时黄帝已被奉为华夏九州人们共同的始祖。故而有了如《大戴礼记·帝系》(包括日后的《史记·五帝本纪》)中那样的古帝系的安排,这种系谱不能反映古代氏族部落的相互关系,是没有疑义的。在较古的文献中,黄帝仅是西方姬周族人的祖先。作为鲧禹部落的祖先,是近东地区(古河济之间)奉为宗教首领的帝颛顼。颛顼与黄帝不出自一个系统。我们看所谓黄帝十二姓中本无东方氏族部落的姓氏,而传为颛顼后人的姒姓(夏后氏属之)、妫姓(有虞氏属之)及所谓祝融八姓,也不与西方氏族部落的姓氏相混淆,即可明了其中的道理。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体会到,那生长在古代河济之间并由治水起家的鲧禹部落,本与西方不发生干连;他们与居住在晋南地区的所谓“大夏”并不是一回事。换句话说,晋南地区的所谓“夏墟”,亦本不是夏后氏的故居,“大夏”与“夏后氏”也不是一个概念。我们过去往往把文献中这些名同而实不同的具有“夏”这个称呼的共同体都混为一谈,实在是一种遗憾。
    总之,周人与夏后氏没有什么关联,晋南不是姬周部族的发祥地,更不是黄帝的故居。至于晋南地区存留的那些与周族发祥地名称相同的地点,或许只应是日后西周封建子弟从关中旧地带去的称呼。
    那么,周族是否来自西方呢?现在看来,也没有这种可能,因为关中以西的甘青地区乃是姜姓族人,也就是羌族的发祥地,他们自西向东地发展,在比周人来到关中更早的时候,就已居住到了陕西渭水流域。现在陕西地区的考古发掘也已证明,关中地区的炎姜文化(刘家)来源于西方的寺洼文化和辛店文化,再早,则是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
    比较可信的,看来还是一些学者主张的周人来源于分布在晋陕之间的白狄族的说法。已故徐中舒先生于此说主张最力。他认为后稷与其母亲姜嫄的传说实起于周人与姜族通婚并从姜姓母家那儿学得高等农业以后。周人真正的祖先应自不窋开始,而不窋以下直至公亶父之前周人皆居于长林茂草野猪出没的黄土高原地带(即古代的豳原),从事着粗耕农业,兼以采捕游猎为生,其风俗习性皆同于戎狄〔3〕。徐先生的说法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我们看文献谈到周族自不窋时代“自窜于戎狄间”,显然就是过着戎狄的生活。所谓“及夏之衰,弃稷不务”云云,不过是周人为自己出自戎狄的这段历史所作的回护而已。
    不少学者还注意到,直到春秋时期,在晋陕一带仍旧散布着不少姬姓族的白狄,如晋陕间黄河两岸的狐姬、渭滨的骊姬及太行山东西麓的鲜虞等等,说明在白狄与姬周族之间并不存在着种姓或族类的区别。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是日后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造成的。自周人主动“贬戎狄之俗”而与居住在渭水流域的古老的姜姓部族结合在一起以后,便从原来的白狄部落群团中分离开来,而当他们灭掉商朝建立起新的王朝之后,就更以华夏自居,反把自己原来的族类视为“狄”。后人不知,以为周人自古以来就是礼仪文化高于周围部族的“华族”,实在是为以后周人回护自己的文字所误。
    周人出自戎狄,作为其祖先的黄帝自然也出自戎狄了。在这一点上,田昌五先生的看法也是正确的。在其所著《中国古代的氏族和部落》中,他便将奉黄帝为始祖的部落归入古戎狄部落之首〔4〕。 他还注意到文献中包含着这样一些说法,如《山海经·大荒西径》谈到:“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白狄。”《大荒北经》亦言:“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是表明黄帝与后来的戎狄(包括白狄)之间的渊源关系。需要对田先生补充说明的是,上述与黄帝有着渊源关系的仅是戎狄部落中属于姬姓族的白狄,出身于媿姓部落集团的赤狄与来自西方的姜戎氏族是不应算在其中的。这其中须要考察的是所谓犬戎。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犬戎与先前的狁及日后的匈奴是同一族别,这是没有根据的。过去王国维仅从犬(畎)字发音及其居于“大原”这一点即作出这一判断,是不足为凭的。仔细斟酌文献,人们即可发现,所谓犬戎实际往往就是居住在骊山下的骊戎的另一种称号。《潜夫论·志氏姓》说:“隗姓赤狄,姮(姬)姓白狄……短(姬)即犬戎氏,其先本出自黄帝。 ”说与《山海经》同,并直以犬戎属于姬姓。是犬戎与骊戎相同姓氏。《史记·周本记》言文王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它书中,骊戎多作“犬戎”。如《逸周书·王会》:“犬戎文马,文马赤鬣缟身,目若黄金,名吉黄之乘”,《驿史》卷十九引《六韬》云:“太公与散宜生以千金镒求天下珍物以免君之罪,于是得犬戎文马……”。此外,如《山海经·海内北经》、《说文》等皆有此说法,是表明犬戎与骊戎乃一而二、二而一之事。《史记》记载,当姜姓的申侯与周室关系尚融洽时,曾与骊山氏互通婚姻,后来申侯与周室闹翻,便召来犬戎灭周幽王于骊山之下,于此亦可见所谓犬戎即居住在骊山下的骊戎。
    当然,我们也还须指出,文献中的犬戎又往往并不单指骊戎一族,而应当是散布在各地的许多非华夏集团的姬姓氏族(所谓“姬姓之戎”)的泛称。《国语·周语》言穆王迁戎于太原,这被迁到“太原”的犬戎,即应是犬戎的另一支。《穆天子传》中亦有犬戎,其居址在晋东北与冀北交界的雷水(即水)和雷首山附近,是又一犬戎。另外,《左传·闵公二年》谈到“虢公败犬戎于渭汭”,则渭水与黄河交汇处亦有犬戎。
    综观上面所例举作为黄帝后裔的姬姓白狄、姬姓犬戎(犬戎是否可以与白狄划上等号,尚可进一步考察)乃至早期的姬周族分布状况,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主要居住在东至太行山、西至陕北高原,南到渭水之滨、北到晋东北与冀西北交界处的广大范围之内,这正是我们考察黄帝氏族发祥地的基本出发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