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中国军队入缅看中英关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节节南进,缅甸面临日军入侵的威胁。为阻挡日军南侵,中国军队进入缅甸的问题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此前,蒋介石曾电告邱吉尔,说明日军攻取昆明以切断中国与盟国联络的意图,并且表示“中国对通往新加坡和缅甸的领土的防卫能力,基本上依赖着在防卫云南方面,”并表达了与英美合作的意愿。中方所要求的是英方的空军援助,然而英国未能做出肯定的承诺。 事实上,在缅甸战场的中英合作方面,中方遇到了更多的阻碍。首先,英方一再拒绝中方军队入缅。在日本进攻缅甸前,1941年12月18日,蒋介石通过外交渠道,宣称中国不顾一切牺牲,充分准备在盟军采取的任何协同军事计划中, 加以配合。 (注:JohnConnell,Wavell, Supreme Commander(1941-1943)。Collins,London 1989,P.56.) 同时在23日的三国联合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又提议派遣两个军,协助缅甸的防卫。然而,当时英方魏菲尔只准备接受中国陆军第五军的两个师入缅甸,而让第六军留在昆明作为预备队。 根据何应钦的报告,1941年12月8日, 中国派遣第六军刘支队入缅,另命第五军集中保山候命。12月23日,英方请中国第5、6军不要进入缅甸。直到1942年1月,日军攻缅,仰光告急, 英军才请中方的两个师进入缅甸。 英方魏菲尔拒绝中国军队入缅的根本原因如他的自述所说:“中国军队不应与我们的军队混在一起,……把云南的所有部队移到缅甸将是不妥当的……很显然,最好以皇家军队来防卫缅甸,而且总督特别要求,非在绝对需要时,不要接受中国军队来缅甸。”(注:PREM 3 154/1General Wavell to Prime Minister,Jan 26,1942.) 中国军队入缅后又遇到指挥、合作以及协调方面的难题,蒋介石作为中国战区的总司令,在与英方的合作中采取的是“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将中国远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英方。由于中英合作的不协调,中方军队又改归美国人史迪威指挥。中英双方的合作是如此的困难,以致史迪威曾作出这样的评价:“中国派遣两军到缅甸边境,其中有一师已进入战场。英国在胡敦指挥下有两个师和一个战车旅抵挡日军的前进 。 中、 英军都真正讨厌对方, 有时彼此憎恨”。(注:JosephStilwell,OP.Cit,P.64.) 中英双方的无法合作以及英军的作战不力,使缅甸的防卫迅速趋于崩溃。英国驻印度总督在向邱吉尔报告中说:“我们在缅甸的部队缺乏正常的斗志,我确信,这绝大部分起因于上级缺乏驱策力和感召力。”(注:John Connell,OP.Cit,P.181.)蒋介石在电告罗斯福时认为:“在我整个军事经验中,从未曾见到这种可悲的混乱、无准备和恶化。”(注:Robert E Sherwood,op cit,P.518.)同时, 英军的缺乏战斗力又导致了中方对他们的不信任,如史迪威所说:“中国人对于英军似无任何信心”。(注:Leivis H.Brereton, TheBrereton Diaries,TheWar in the air,in the Pacific,wliddle Easit & Europe,30ct 1941-May 8 1945,William Morrow & Co,N.Y 1946 P.13. )而魏菲尔的感觉就更加具有说服力,他在1942年3月19 日告诉邱吉尔:“与中国人的合作并不容易, 他们不信任我们的战斗力…… 。 ”(注:Winston S.Churchill,The Hinge of Fate P.145.) 英军的组成人员人种混杂(英国人、印度人、缅甸人、澳大利亚人等),指挥不当,眼高手低,特别是缅甸战场远离英国本土,其胜负对英国本身的利益都不构成重大影响导致了其在缅甸战场的节节败退。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将领史林姆却认为中国士兵骁勇善战,而且经验丰富。特别是新编38师在缅甸战场取得了一些局部战斗的胜利,不仅证明了中国政府保卫缅甸安全的诚意,而且显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这并不能挽回缅甸沦陷的命运。到4月29日, 日军攻陷腊戍,切断滇缅公路。随后,英国军队退回印度,中国军队被迫退守云南。 结论 从以上所述有关缅甸战场的几个问题中,我们对当时的中英关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一,英国自从成为世界大国以来,100 年间奉行的都是“没有永久的朋友,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大英帝国永久的利益”的实用主义原则。在缅甸战场上,无论英国封锁滇缅公路,还是截留援华物资或坐视缅甸沦陷于不顾,与中方争夺缅甸战场指挥权,都明显地表示了英国人的自私以及作为世界大国的傲慢。更加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英国作为世界最强国的风光已经不再,而它却非以此自居不可,这必然影响中英双方在缅甸战场上的合作。英国人的自私与傲慢不仅直接导致了缅甸的沦陷,而且使中国的抗日战争雪上加霜。 其二,对中国而言中国人对英国在缅甸战场上的所作所为只能得出这样的启发:外交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国不强盛、民不富裕就休想在外交舞台上占有一席位置。抗战期间,蒋介石捞到的唯一一根稻草是美国的支持,缅甸战场上中英的每一次冲突,都有美国出面进行调停,中国人根本毫无办法,这是旧中国外交无能的典型范例。对于这种历史教训,有志气的中国人都要牢牢记住,并用它经常鞭策我们自己,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尽快进入世界发达国家之列。这样才能不被别人欺负,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