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和近代中国海外移民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求索》 郑祖铤 参加讨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类生命生产和为满足人类生存需要而进行着物质资料生产的两种生产理论。因为两种生产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因此,这一理论几乎贯穿于马、恩著作中有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论述之中。中国现有约3000万海外移民生活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无论对所在国还是对祖国都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我们重温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对于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近代中国的前所未见的海外移民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劳动使类人猿变成人。“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57页。),并开始形成人类社会。从此,人类就成为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而同时生活在互相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既创造人类历史,也创造着人类自身。所以,马克思说,“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页。)
    生命的生产之所以可能和蕃衍不息,是因为人类同时进行着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页。)
    生命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而且两种生产是同时在彼此密切联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在一定生产方式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进行的。马克思在提出两种生产的同时,又指出在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的生产依赖于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由此引起的新的需要以及人口的增殖,这三个方面或三个因素(即物质资料生产、引起新的需要、人口增殖)是人类自始至终的并列的三项社会活动,“不应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做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应看做是三个方面,或者……把它们看做是三个‘因素’。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而且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3~34页。)恩格斯也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这表明人类的生产自始至终都是在这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着的。一方面人类为了自身生命的延续而进行蕃衍的生命生产。另一方面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而同时进行着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既遵循着自然规律和条件,也依赖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状况和条件;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既遵循自身的规律和条件,也要受制于人类生命生产的状况和条件。两种生产的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必然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因为它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一开始就表明了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呈现出‘历史’”;因为人类一开始就同时存在着“三项社会活动”,“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页。)
    两种生产之间既然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就表明它们在运行过程中必然既有互相适应,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正面作用,又有互相矛盾、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反面作用。这正反两面作用交互地或合力地对社会发展起着作用。我们的任务是要认识和揭示这两个方面作用的规律性,发挥前者的积极作用,限制后者的消极作用,使两种生产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如何认识和揭示两种生产的规律性呢?
    第一,两种生产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条件决定的。两种生产都与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马克思讲的生产条件除了适应、改造、利用自然条件,通过劳动向自然界索取满足人类生存资料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条件和人们在社会关系中从事生产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生产条件之外,还同时包括人类自身人口生产的生产条件。马克思说“这种生产条件同样也包括人的再生产条件,包括整个人口的再生产条件,包括过剩人口的再生产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108页。)因此,我们考察人口问题,必须以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条件为依据,否则就失去了判断问题正误的标准而得出不科学的结论。
    第二,生产条件是动态的,不是静态固定不变的。随着生产条件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的改变,人口和过剩人口的状况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考察人口问题必须从动态观点出发。马克思说“如果说由一定形式的生产条件的扩展能力所设定的人口限制,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收缩或扩大……那么,人口的绝对增长率,从而过剩人口率和人口率也会随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因而,在一定社会生产阶段上可能是过剩人口的情况,在另一个阶段却不是这样。”(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105页。)马克思依此指出,马尔萨斯人口论之所以作出错误的结论,就是由于他不是从动态而是从静态观点看待两种生产的对比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106页。)
    第三,两种生产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比例关系。如果这种比例关系合理,那么两种生产便互相适应,促进社会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发展。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之下,物质资料生产制约着人口生产,如果人口生产超过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条件,必然产生过剩人口,因为一个社会不能供养无限度增长的人口。马克思说:“社会条件只能适应一定数量的人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106页。)马克思提出了人口的三个概念,即正常人口、过剩人口和可能产生的人口。正常人口是指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人口;过剩人口是指超过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的人口;可能产生的人口是指社会生产除了供养正常人口之外,还可能供养一定限度的过剩人口。正常人口和可能产生的人口,便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两种生产既互相适应又互相矛盾的人口状况。但互相适应是相对的,偶然的;互相矛盾则是绝对的、经常性的。两种生产之间的互相矛盾,表明一个社会的实际人口高于或低于正常人口。如果高于正常人口就会出现过剩人口;如果低于正常人口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情况。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两种生产的再生产,甚至会引起社会混乱,为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第四,过剩人口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人口压迫生产力和生产力压迫人口”。“人口压迫生产力”,是指人口生产超出物质资料生产所设置的限度,即人口增长过快,生产力发展缓慢,不足以供养过快增长的人口,这样不仅不能迅速地发展生产力来满足过快增长人口的生存需要,而且过快增长的人口所产生的压力还阻碍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一般说来,前资本主义社会属于这种类型。因为那时人们“完全不知道在物质生产方面运用科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619页。)。小生产的劳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长期没有什么革新变化,劳动生产率低,生产力不高。“生产力压迫人口”是指资本主义时代,由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在生产中得到广泛使用,生产率大大提高,资本构成的变化速度大于资本积累的增长速度,生产中所能吸收的劳动力的数量相对减少,使得大批生产者从生产中被游离出来,形成失业、贫困的过剩人口。马克思说,人口过剩和劳动力过剩“始终同财富过剩,资本过剩或地产过剩联系着的。只有在生产力过大的地方、人口才会过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19页。)
    第五,过剩人口和移民是相联系的,而且是中外古今的一种普遍现象。由于两种生产之间的相互矛盾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遍的客观存在的和起作用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过剩人口也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过剩人口的唯一出路便是移民,通过移民将过剩人口转移出去。因此移民也是中外古今历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所以,马克思说移民现象不仅是人口过剩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解决人口过剩的唯一途径。“古代人遣送出去的移民就是过剩人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105页。)。而要使一个社会不过多地产生过剩人口和产生后限制它发生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必须从两种生产的对比关系中去寻找互相适应的最佳结合点。
    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的以上观点,为我们分析和认识近代中国海外移民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