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政治在近代的调适(2)
为了能够完整、系统地反映出1861~1911年中国传统政治的调适,我们把这50年的两个时期放在一起考察。 (一)调整中外关系,适应国际环境。过去,清政府对外专意用剿,1861年后,逐步转向协和。清政府认为,洋人“志在通商”,这对天朝无大妨。既然中外交涉无可避免,那么“遣使一节,本系必应举行之事”,一为适应国际环境,二为调整中外关系,三为减少交涉中中国的损失。于是,井底之蛙终于跳出了水面,以蠡测海,中外关系终于悄然调整了。1868年8月,大清龙旗首次在西方国家上空升起,这一年,清政府向西方首次派出外交使团。但第一个外交使团的任务主要是游历、考察,若非1874年清政府为阻止日本侵略台湾而付出赔款,还不会迅速向外正式遣使。李鸿章当时就说,假如中国向日本派驻使节的话,这次破费巨大的事件也许不会发生。④1876年中国正式向外遣使,中国外交使节在国外真正执行外交公务,则是在1877年。而外国公使从1861年起就常驻北京,外国在中国专设使馆区,则是在辛丑条约中被最终确定下来的。不平等条约终于强硬地把中国拖上近代国际关系的轨道。 (二)调整产业政策,适应近代化要求。中国传统的产业政策是压抑工商,一方面把工商视为政治集权体制的异物,另一方面尽力把工商业国有化、计划化,使之在独裁统治的狭小圈子里活动,结果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封闭性,产业目的的自给性,虽然到明代中叶以后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它始终逃不出专制政治的魔掌而长成独立的参天大树。西方先进的枪炮使清政府对近代的生产力始惊后惧再慕终习。清政府的这种意识流变是中国传统产业近代化的必备心理条件。清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首先从中央开始,奕倡办了一系列新式企业、学校和政府机构。尽管初始的洋务事业多为旗人所垄断,但旗人毕竟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且中央的口子一开,汉族地方官僚便纷起效尤。汉族地方官僚权大,易集资;他们处于战争前线,对洋务事业更有发言权;他们多与洋人有来往,洋务事业能得到洋人帮助。这些因素的综合,使洋务派能成为中国近代化第一个浪潮的领头雁。他们是身背传统包袱最重的人,也是“穷则变,变则通”思想的先行者,这其中隐含着传统政治的萌动。洋务企业从产业结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到企业管理都对中国传统产业进行了革新。由此而开创的风气,刺激了非官方的民间企业的大量出现。清政府对民办企业既不能控制过死,又不想放得太松,于是,企业管理中的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出现了。这些形式反映了清政府既保守传统,又不得不对传统作有限调适的政策矛盾性。反过来,中国近代化的不断推进,又迫使清政府不断调整自相矛盾的政策,逐步适应近代化。戊戍变法时,光绪曾发布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上谕,变法失败后,这些上谕俱成废纸。但仅时隔数年,清政府又不得不制定章程,奖励工商,这实际上等于承认了戊戍变法的历史地位。 (三)调整教育政策,适应近代教育发展。传统的教育制度是封建专制国家的软组织,学校成为连结国家政权与宗法关系的纽带。传统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即培育学生明礼成仁,尽忠尽孝,然后才是智育,否认德育寓于智育之中,否认智育是教育的起源。传统教育下的人才模式不是追求革新进取,而是绵羊式的政治驯服工具、奴婢式的六经诠释机器。并且,通过科举制度把教育纳入官员选用的体制之中。 近代以降,传统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一是军事长官缺乏近代化军事训练,不适应近代化战争,中国屡屡失败;一是国门大开,洋物涌进,中国缺乏既懂外语又谙洋务的外交人才。这样,调整传统的教育政策,开办近代教育,就成为清政府整个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可见,中国近代教育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应急性、功利性。1862年清政府创设同文馆,学生从穷苦的旗人中招收。同文馆第一期仅招10名旗籍少年。同文馆招生的情况反映了清政府既默认西方近代教育,又与传统教育相妥协。地方办近代教育,步子比中央大,上海、广东等地的广方言馆,虽参照同文馆的办学体制,但招收的学生是满汉少年。旗人多已汉化,清政府虽对汉人心存猜忌,但不能隔阻满汉合流的趋势。 清政府初办教育,只是应外语、制器、兵制之急,但这远满足不了近代化的要求,出国留学势成大局。1872年中国出现留学生,传统的单向教育被打破了。中国近代留学史由官派开始,其势一发难收,且自费出国者日渐占主导地位,这些人成为中国近代化的潮头人物。而留学风气之蔚然,又与像曾国藩、张之洞这样的一大批官僚的鼎力分不开,再进一步说,它也是清政府对传统教育体制调适的结果。 近代教育的前趋指向是对于传统教育制度的变革。上述只是传统教育内容、体制的适度松动,但它却为以后传统教育制度的变革铺设了路基。科举制度是传统教育制度的一大支柱,日益受到近代教育的冲击。作为妥协,清政府按照各级政府的建制设立各级学堂,以与科举考试相对应。新式学堂和私塾学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内容亦有所时新。但两种学制并存的调适办法却终难通行。一方面,旧式士子抱着科举不放,而私塾又受到教会学校、私立学校的猛烈冲击;另一方面,具有新思想的学生不愿把精力放在科举场上,废止科举的呼声日渐高涨。1895年康有为发起的全国举人“公车上书”,对八股制发起了集团军式的冲锋。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便是废科举、设学校、派游学三事。西太后迫于压力,被迫宣布从1902年起废八股文。1905年西太后正式诏废科举(武举则在1901年被废)。次年,作为管理新学的中央行政机构--学部成立。 (四)调整权力分配,适应满族汉化需要。封建专制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皇族垄断权力。随着王朝的衰落,地方主义日渐抬头。清朝是满人坐主,又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央集权与地方主义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尤其是民族矛盾比任何一个王朝都要激烈。民族矛盾的主要表现是满族皇室力量与汉族地方实力派之间的纷争。满族王朝要统治人多地广的汉族,仅靠强硬政治和武力征服显然是不够的,它的地位的稳固必须主要靠与汉族的协和。而高度发达的汉族文化如强大的磁场,吸引满人不自觉地进入汉族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之中,满人逐渐被汉化了。1864年甚至出现满人汉文考试中状元(崇绮)的现象。汉文化的渗透,使清权力不断发生位移,这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差异问题,也不仅仅是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的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央集权的松坍。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