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史学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熊家利 参加讨论

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具有广泛的可比性。古往今来,历史的比较研究法是史学家常用的研究方法。不过,由一种研究方法发展为历史学中的专门学科--比较史学,还是近几十年的事。1928年,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建立欧洲的比较史学》论文的发表和三十年代末的名著《封建社会》的问世,标志着西方比较史学的形成。因此,布洛赫被誉为"比较史学之父"。以后西方比较史学发展成一种"当代史学主要趋势"①。近年来,在我国比较史学蓬勃兴起的同时,也有的人以比较史学来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见,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史学的任务,是很合时宜的。
    一、中国比较史学的形成过程
    中国比较史学的特色是在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比较史学的形成而形成的。为了总结中国比较史学的特色,有必要简单回顾中国比较史学形成的过程。
    比较史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一个国家不同发展时期历史的纵向比较,也可以是不同民族相同历史时期的横向比较;可以用世界不同民族的历史作宏观比较,也可以用两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作微观比较。但是,中国比较史学形成过程中,比较研究的焦点却相对集中于中西封建社会的比较研究。这是中国具体历史条件决定的。中国是人类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一直居于世界的前列,比西欧诸国先进得多。但是,十六世纪以后,西欧各国逐渐赶上和超过了中国,使之由先进转化为落后。鸦片战争以后,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无情地摆到了每个中国人的面前。最初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以为,向西方学习是强国之道。林则徐、魏源等人从鸦片战争胜负的比较中,看到了西方的长处,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起点。以后的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不同阶段。可是不论是洪仁《资政新篇》中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还是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模式;也不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方案,还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都毫无例外地失败了,都没有成为国家和民族自强图存的出路。正当中国人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走投无路的时候,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此后,以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武器,在变革中国社会的同时,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反思。这种反思最初是围绕着"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问题开展的。这一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没有象西欧那样顺利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正是这一研究的深入,促进了中国比较史学的形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陶希圣首先提出"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论",以反对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变革。接着一些非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社会"停滞"原因作了各色各样的解释。概括起来有:"地理环境决定论"、"落后民族入侵论"、"农民战争破坏论"、"没完没了的封建化过程论"、歪曲了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论"等。孤立、静止地看待中国历史,把某种表面的历史现象强调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当时较普遍的现象。只有翦伯赞、邓拓、稽文普为代表的少数史学家对上述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翦伯赞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并不是停滞在同一水平上,而是经常不断地在发展中,不过发展的速度,比之西欧,较为缓慢"②。邓拓指出,陶希圣等人"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了使人头昏的一系列颠倒是非的歪曲。"③邓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证了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对中西封建土地制度和商业资本以及两者不同关系作了深刻的比较研究。邓拓当时发表的两篇论文④,标志中国比较史学开始萌发。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假马克思主义者秋泽修二歪曲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社会的有关论述,宣扬中国社会的"亚细亚停滞性",鼓吹皇军用武力来克服这种停滞性,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张目。以吕振羽、华岗、罗克丁、王亚南为代表的进步史学家对秋泽修二的反动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虽然他们在批判中,也进行了中外历史的比较,但注意力集中于反对民族敌人,没有能促成中国比较史学的形成。1939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指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的极端的穷苦和落后,就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⑤"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⑥这篇文章,不仅对争论的问题作正面的科学回答,而且对历史唯物主义传播和争论的进一步深入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这就为中国比较史学的形成,准备了理论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在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争论,空前活跃。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吴大琨、王亚南,尚钺等一批史学家,提出了许多很有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见解。中国比较史学趋于形成。可惜,这一发展过程被文化大革命中断了。当人们对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后果进行反思的时候,发现这个"史无前例"的时代,原来是封建主义沉渣泛起的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铲除封建余毒,需要更深刻地认清中国国情。要求人们跳出中国一国的局限,更自觉地进行中外历史比较研究。1981年,周谷城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号召开展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⑦,最终促成了中国比较史学的形成。以后,季羡林、范达人、庞卓恒等先后发表文章,对比较史学的理论、功能和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1987年4月,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葛懋春、江义华的《历史比较研究法》。1991年5月,在贵州大学召开了我国首届比较史学学术讨论会。几乎与此同时,湖南出版社出版的范达人、易孟醇的《比较史学》问世了。这一切标志我国比较史学的形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