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任务,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面向实际,了解实际,研究实际。历史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史学研究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史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为进一步解放思想,繁荣史学研究,使史学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刊邀请校内部分专家、学者就此问题进行讨论。现将笔谈发表。 詹子庆(教授、副校长): 历史研究要有时代气息 史学的社会功能毋庸置疑,一般认为可作如是说:一,它具有认识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启迪人类智慧、预见未来的功能。二,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发挥“以史为鉴”的作用。三,历史又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它又可以发挥教育后代的作用。用这三点来衡量,应充分肯定,这十几年我国史学领域的成绩是很大的,优秀的史学论著不胜枚举,新观点、新方法、新创获五彩缤纷地呈现在史林中,与此同时,涌现出一批素质全面的优秀的中青年史学工作者。但亦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即:史学的社会功能还未充分地显示出来,史学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脱离较远,不少史学成果仅仅成为少数人所欣赏的“象牙之塔”式的精神产品,以致影响它应产生的社会效应。如何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我认为不应埋怨社会对史学的不了解和不理解,关键的问题是应提倡历史研究要有时代气息。 首先,史学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使他们的研究内容充分体现时代的特点。众所周知,每个时代的史学都有它不同的特征。无论是奴隶社会史学,还是封建社会史学、资本主义史学,直到社会主义史学,无不如此。我国现代的新史学,以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主力军,他们的研究成果正反映了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高度。今天,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历史研究与其它学科一样也要有新的时代气息。理论上要有新的突破,在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还要吸取当今一切有用的新理论、新方法,来为我所用。同时要注意史料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在古史领域,更要重视考古学、古文字学、民族学和古文献学的结合。在中国这样一个有悠久史学传统的国家,史料的挖掘可以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还要努力开辟史学研究的新领域,过去薄弱的环节,要吸取人才并组织队伍去研究。还有史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已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如:史学与经济学、史学与政治学、史学与社会学、史学与自然科学等等,从这些交叉学科中可以开阔史学研究的新园地。 其次,历史研究应反映时代的要求。任何一个时代,它要求史学研究的选题,都应既有理论性,又要有实践指导意义。历史研究作为基础理论学科,当然有它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课题。不过,时代又要求它面对现实,向它提出一些急需完成而又有益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创造的新课题。我们史学工作者不无责任应把它承担起来。如前一段时间在报刊上围绕着“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的讨论、有关近代爱国主义思潮的研究、以及古今中外的各种社会改革的研究等等。这些课题对指导现实,加强两个文明的建设都是十分有益的。 最后,要达到上述两点要求,史学工作者必需具备时代的崇高精神,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史学家都具备这种时代精神,从司马迁到郭沫若概莫如此,他们的伟大之处,都在于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做时代的观望者,而是把自己从事的史学事业置于时代的洪流中,根据现实的需要,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不朽的史学作品来。 当今的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史学工作者应认清形势,适应改革开放的潮流,开辟新的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史学体系,为繁荣史学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朱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长) 大力开展比较研究是发展史学的重要途径 世界是个整体。人类社会和历史尽管错综复杂、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可寻的统一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律,在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形态。所以人类历史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因此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开展比较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普遍采用的方法。历史研究也离不开比较方法。通过比较研究才能认识中外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时期。中国文化史上许多学科门类和学术派系盖源于此。无独有偶,大约与此同时,古希腊也出现了学子辈出、学派林立的文化繁荣时期。西方世界文化大都发源于此。为什么在亚欧大陆东西两部会同时出现两个不同的文化高峰?两地古代文化的内容、性质、特点、影响如何?这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认识清楚。孤立地只研究其中一方,没有相比较的条件,也就无法鉴别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这是同时代两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比较。 历史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是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地区和同类事物的历史前后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马克思曾把西欧地区古罗马自由农民被剥夺土地,与英国圈地运动时期自耕农被剥夺土地相比较。得出结论是:古罗马由于国家的赋税和兵役负担使自由民贫困破产,失去土地,这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变成靠罗马国家养活的无产者,土地集中使罗马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英国的圈地是由于商品经济大发展造成的,为大量生产羊毛供应市场,土地所有者圈占了公有地和自耕农民的土地,建立大型牧场或农场,被剥夺土地的农民沦为流浪者,逐渐转化为雇佣工人,成为近代无产者。圈地的结果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书中把1525年德国资产阶级与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做了比较,说明他们一直是反对革命,都是无产者和革命人民的叛徒。这种比较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西欧各国的历史是有益的。 历史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把历史与现实比较。例如,在我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曾在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建立过租界,并把香港、澳门、青岛等据为他们的租借地。我国目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了吸引外资,把部分土地的占有权和用益权卖给外国企业家,任他们开发和使用。有人担心在特区里出卖土地是否就是历史上的租界或租借地的重演。进行比较研究就可以看出这两件事的不同实质。这样的比较研究不仅具有学术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 历史比较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比较,这就需要对比较的各方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没有分别研究就不会有综合比较;分别研究是综合比较的基础。 姜德昌(教授): 世界史研究呼唤改革 在党的十四大精神的鼓舞下,在全国人民投入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热潮中,世界史这门学科同样呼唤着改革!世界史这门学科从50年代创立以来就没有多大的变化,几十年一贯制。对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过于僵化。因此,对它进行改革是合乎历史潮流的。 首先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转变观念。世界史作为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要明确“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古今中外,历史从来没有脱离当前政治的,根本不存在所谓为历史而写历史的史学。我们的世界史这门学科就是要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 过去我们讲世界史,主要讲阶级斗争,讲革命运动,但却忽略了革命后各国建设、政权改革、文化艺术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社会面貌的改观等方面的介绍。今后应该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过去我们讲世界近现代史,把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作为轴心。只强调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尖锐化,根本不讲或不敢讲应该向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这种观念必须转变。世界近现代史要研究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如资本主义各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着共同的规律,但所走的道路并不完全相同,各国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研究,揭示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供我国现代化建设学习和借鉴。 其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坚持它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是必须死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对当时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论断。近些年来,西方各种历史理论介绍到国内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对这些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但同时要坚信资本主义一定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世界近现代史一定要讲清这个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三,世界史这门学科的改革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路,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来,不能照抄照搬外国的世界史。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世界史研究,起步早,但它的指导思想、原则、体例和内容我们是不能照搬的。我们要走自己的路,编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创造出新的世界史体系。在这里,要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要多出几本世界史,让它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互相取长补短,逐步完善,逐步改进,使世界史这门学科更加成熟,让它在祖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宋衍申(教授、历史系副主任): 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发展同步 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在我国出现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历史研究一向与现实关系至亲至密,在今天应如何开展工作才能取得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效应,是很值得深思的。 我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要作出努力: 一、要解放思想。在过去,我们史学界也有姓“社”姓“资”的此疆彼界。似乎是苏联的一套史学研究模式就姓“社”,某些“权威”的定论就姓“社”,而另外一些具有独立思考的研究,便被视为“资”,特别是在图解历史上,影射史学盛行的时期,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历史研究被人为地设置了许多误区,大大窒息了史学界的生动活泼空气。近年来,有所改变,但是以往种种僵化的思想,仍然不能说已被彻底肃清。所以历史研究必须强调思想解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