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劳动手段对人类发生与发展的主导作用(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张明 参加讨论

二、人+劳动手段耗散系统的主要特征
    劳动手段作为一种被人利用去征服自然的器具,广义地说,它应该被认定成一种特殊的人类“器官”。但是,它不同于人身上的天然器官,它是由身外之物转化而来的。当人与劳动手段完美结合在一起,它就形成一种新的耗散系统,这种人+劳动耗散系统具有以下的特征。
    1、远离热平衡态。人不用说处于远离热平衡态, 劳动手段也是远离热平衡态的,即它们具有一定的有序性,不管是简陋的工具--史前人类制造的石器,还是复杂的宏大工程--现代的化工企业、水利工程,概莫例外。人与劳动手段的结合当然是远离热平衡态的。
    2、为维持以至于发展人+劳动手段耗散系统的远离热平衡状态,该系统必须通过与自然交换物质与能量的方式,摄入负熵流。负熵流进入该系统后分成二股,一股越过人与劳动手段的分界面进入人体。另一股在劳动手段的形成、维持、发展的过程中被耗散。
    3、随机微观变化形成宏观的巨变。在人+劳动耗散系统的内部,各种微观状态每时每刻随机地发生变化。这些微观状态的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自催化自组织过程,结果使得系统的宏观状态,自动地沿着熵减少方向发展,从而使人+劳动耗散系统发生进化。
    4、人的主体性地位。从分析的角度上看,人+劳动手段耗散系统中劳动手段居于从属地位,人可以脱离劳动手段而独立存在,而劳动手段脱离了人就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意义。
    5、两类性质的劳动。人向自然索取负熵过程中,人自身必须先行支付, 然后才有所得。这种支付形式,一般是以人的四肢运动变化作为表现,实质即通过四肢对外作机械功。热力学告诉我们,某个热力系统向外发出机械功,相同于向外输出负熵。于是,人类第一类的劳动应为:为从自然界中摄入负熵,必须先向劳动手段输以负熵。操纵控制劳动手段以一种有序运动形式,从自然界中分离、凝集,获取人类生存所需的负熵,这可称之为产出生活资料的劳动。
    与人相同,动物在捕食食物的过程中,也必然向外界输出负熵。但动物负熵的接受体往往是“自在”的自然界。而接受人所输出负熵的接受体一般却是“人造”的自然--劳动手段。
    正因为输出负熵的接受体不同,引出了人类另一类性质的劳动。人输出负熵接受体一般是“人造”的自然--劳动手段。也就是说,劳动手段并非存在于自在自然之中,它的来源是人类有目的活动的结果,也是人类负熵输出的结果。这类劳动可以解释成:人类为了从自然界中摄入负熵,必须先付出负熵,结果能从自然界中分离凝集出一类负熵,这类负熵形式上并不能满足人类本身生存需要,而仅用之制作形成劳动手段,使得人类为产出生活资料的劳动有着物质的前提。我们不妨称之为产出生产资料的劳动。
    6、劳动手段不断进步的动力机制。为了达到从外界汲入负熵流目的, 人必须付出负熵流以从事两类不同性质的劳动。这个过程先是负熵输出,继而是负熵输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这个循环的结果,必然得有净负熵从自然中摄入人体内。人在这种循环中自然而然地意识到,从体内输出等量的负熵并不是总能获得等量的负熵摄入,摄入的负熵需经过劳动手段,输出负熵的接受体也是劳动手段,由此可以推断不同的劳动手段对于负熵摄入与负熵输出之比值必然有影响,甚至起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也正是如此,一种“好”的劳动手段与一种“差”的劳动手段相比较,同样的负熵输出给劳动手段,从“好”的劳动手段中能够获取的负熵量大于从“差”的劳动手段中获取的负熵量。也即前者的摄入负熵与付出负熵的比值比后者更大,由开源节流的原则行事,人类总是采用“好”的劳动手段,而对“差”的劳动手段弃之不用。因此,推动劳动手段不断进步的动力机制是:以较少量的负熵付出获得较多量的负熵摄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