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保罗研究“新视角”之辨:读桑德斯《保罗与巴勒斯坦犹太教》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宗教文化》(京) 张晓梅 参加讨论

在过去30余年里,来自宗教史、比较宗教学、圣经研究、基督教神学理论等多领域的学者,共同参与到一场学术思潮中来,力图表明自宗教改革以来的近500年间,西方世界对犹太教、早期基督教以及使徒保罗思想的解读发生了严重偏差。这场学术思潮尤以对使徒保罗的再理解为起点与核心议题,其基本的思想主张,被人概括为“保罗新视角”,[1] 而引发这场堪称“革命性”的学术运动的首功之作,是美国学者艾德·帕里什·桑德斯于1977年面世的《保罗与巴勒斯坦犹太教》。[2]
    尽管“保罗新视角”这个术语的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但在此之前20年,这场学术风潮已经开始显露端倪。1963年,时任哈佛大学神学院院长的瑞典学者克里斯特·斯丹达尔在《哈佛神学评论》上发表文章“使徒保罗与西方的内省意识”,[3] 指出宗教改革以来西方传统对保罗所著文字的理解,错误地“以之为人类意识的记录”,[4]“尤其在基督教新教--当然,这里所说的新教是源于奥古斯丁及中古时代的宗教虔诚--里面,人们按照路德与他自己良心挣扎的模式,来理解保罗的罪疚意识”,[5]然而这种理解无法在保罗自己的文字中找到依据,“我们甚至可以说,人们曲解了保罗的论证,与他的原意南辕北辙”。[6] 斯丹达尔指出:“虽则保罗关心的是外邦人被弥赛亚社群接纳的可能性,人们却以为他的言论是在回答如下问题:在人类普遍的困境中,如何得到关于拯救的确信。”[7]这种误会可以溯源到奥古斯丁,经路德等宗教改革者的深入阐述,又被现代神学中如鲁道夫·布尔特曼的“存在主义”思路继续推进。斯丹达尔在这篇文章中的一句名言,是说保罗拥有一颗“强健的良心”(a robust conscience);[8] 他强调现代读者应该抛却宗教改革时代的眼镜,按其本来面目去理解使徒保罗,不应以“一颗颤抖着的良心”[9] 作为其神学和宗教思考的起点。
    我们今天在斯丹达尔的这篇文章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新视角”思潮的中心主张:将宗教改革以来个体信仰求索的私人视角,转换为以社会学为基本考量的公共视角。只是在这篇不长的文章中他的讲述方式过于宏观简略,没有辅之以足量的历史文献证据。这个任务是在十余年后,由桑德斯的《保罗与巴勒斯坦犹太教》一书来完成的。
    一、写作起因与目的桑德斯曾在一篇《学术自传》[10] 中,回忆他这部成名作的写作缘起。1960年代,当他还是纽约协和神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时,便对自己的学术志趣有清晰的认识。首先,桑德斯深知“宗教”不等于“神学”,并痛感当时新约学术中重“神学”轻“宗教”的倾向流弊之深;第二,他接受了宗教人类学关于“只知一种宗教,等于一无所知”的信条,有志于比较宗教学的研究;第三,他坚信新约学者应该认真研究犹太教。1966年获得协和神学院博士学位后,桑德斯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谋到一份教职,1968年他获加拿大文化委员会的资助赴以色列研习拉比主义犹太教;而桑德斯之所以对这个课题感兴趣,恰因为拉比主义将他的三条基本学术信念完美地集合为一体:它是非神学的、比较的、和犹太的。[11]
    赴以色列之前,桑德斯已经有一定的希伯来语基础;在耶路撒冷,刻苦的学习加上出色的天赋,使得他很快便能直接用原文阅读历史文献。桑德斯刻意避免了各种良莠不齐的译本干扰,从坦拿释经著作开始,全面、系统地研读拉比,他说这样的阅读令自己对这些古人“一见倾心”。[12] 拉比们对待圣经的严肃态度、孜孜求索经文奥义的精神、释经中时常表现出的幽默感和宽容、拉比宗教所具有的那种重践行的虔诚,都令他大为激赏。以色列访学的经历深刻地改变了桑德斯的思想,他愈来愈发现自己原来得到的关于犹太教的种种知识大都站不住脚。而犹太教的真相既然被遮蔽,那么人们长久以来对基督教之起源的理解,也必定有着极大的错误。访学结束后,桑德斯回到麦克马斯特大学,有意撰写一部著作,以纠正新约学术、甚至一般知识界和民众中流行的关于犹太教为“律法主义”的错误偏见。他在书中陈明自己写作的意图:
    “第一,从方法论上考虑两种(或更多)有关联的不同宗教相互比较的进路;第二,摧毁至今仍在大部分--可说是绝大部分--新约学术中流行的关于拉比主义犹太教的观点;第三,树立另一种犹太教观点;第四,为作为整体的巴勒斯坦犹太教(即反映在源自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文献中的犹太教)辩护;第五,提出一种对保罗的解读;第六,比较保罗与巴勒斯坦犹太教。”[13]
    这无疑是一项充满野心的工作,厚达600多页的书册也见证着桑德斯为它付出的艰辛。直到今天,这仍是一本充满争议的著作,在学界、教界和普通读者当中,或引来热烈拥护,或导致激烈驳斥,成败得失,尚无定论。
    二、几个重要概念(一)宗教模式(pattern of religion)
    桑德斯将“方法论”问题放在自己期许的数项目标之首,而他体现在全书行文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论概念是“宗教模式”,“宗教模式的比较研究”恰是此书的副标题。桑德斯对“宗教模式”的定义是:
    “我说的‘宗教模式’,不是指某一历史宗教--如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等--之整体,而是特定的、或多或少同质的一个事物,比如,‘保罗主义’就是一种宗教;……‘路德主义’也可以说是这个意义上的‘宗教’。……‘宗教模式’并不涵盖某个宗教中全部的神学命题或宗教概念。‘模式’一词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何从某个宗教的逻辑起点前进到它的逻辑终点。……若给予正面定义,‘宗教模式’就是一种特定宗教在其追随者眼中的运作方式;……(也就是)人们如何理解它接纳和维系信徒的方式。人们所理解的一种宗教接纳和维系信徒的方式,就是它的‘运作’方式。”[14]
    用这个思路来考察犹太教,它是如何“接纳”和“维系”信徒的呢?一个人成为犹太教中的一员,依靠的是“约”--他是犹太人,是与神立约的选民;而这一宗教身份的维系,依靠的是“律法”--身为犹太人,便须遵守以色列的先祖与神约定的律法。换种说法,我们通常所谓的“拯救论”,不是用以理解犹太教的恰当概念;犹太人守律法,不为求个人的拯救;他时时关心自己是否履行了律法的要求,因为合宜的行为是选民对神恩应有的回应。“约”是犹太教基本逻辑的起点,之所以能够将形态多样的巴勒斯坦犹太教(拉比主义、库姆兰会社、次经、伪经)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恰因为它们所体现的是同一个宗教模式。而这个宗教模式不是流行意见所谓的“律法主义”,桑德斯为它起的一个新名字是“约法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