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保罗研究“新视角”之辨:读桑德斯《保罗与巴勒斯坦犹太教》(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宗教文化》(京) 张晓梅 参加讨论

    四、一些反思桑德斯本人是一位信奉自由主义的基督徒。借释经阐发个人见解是自由主义神学的一个弊端,桑德斯虽不是神学家,也明确表达过对“圣经注我”的警惕,但保守派对“新视角”运动的批评,至少在自由主义这个问题上,并非毫无根据。早在《保罗与巴勒斯坦犹太教》一书出版的多年前,不少学者、尤其是犹太学者都表述过与桑德斯极为类似的观点,他们的声音之所以湮没无闻,实则是社会大环境使然;而《保罗与巴勒斯坦犹太教》一书引起的强烈反响,恰因为它契合着现代社会希望实现宗教宽容与和解的迫切要求,这是今日世俗世界的潮流,未必是一些宗教自身的诉求和逻辑。桑德斯自称是“世俗的、现代的和自由主义的”基督徒,然而他所面对的研究对象,恰恰是非世俗的、古老的、教条的。这样一个反差或许是其著述中很多矛盾之处的最根本原因。
    回过头去看桑德斯在书的导言中列出的六项目标,我们可以说,其中的第二、第三和第四项,他完满地实现了自我期许:在《保罗与巴勒斯坦犹太教》一书出版后,即使是最保守的基督教学者,也再不能简单地将1世纪巴勒斯坦犹太教当做“律法主义”来讨论了,这是桑德斯对新约学术最大的贡献。第一项目标,关于方法论,桑德斯也极有建树,他提出的“宗教模式”、“约法主义”等基本概念,都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学者;而第五、第六两项,涉及保罗以及基督教和犹太教两种宗教的比较,仍留有不小的遗憾。这本书在今天引起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它对保罗的解读上。“新视角”运动倾向于淡化信仰真理,更注重用社会的视角来考察宗教,视其本质为人群的聚合与维系,这当然要遭遇传统思想的激烈反对。从释经的角度来看,桑德斯对保罗的解读、以及“新视角”的不少支持者普遍未能处理好的一个问题,是普通人的圣经文本阅读经验是否有效。基督教是一种圣书宗教,它在极高的程度上依赖信徒从圣经中获得的阅读经验。与阅读经验明显不符的释经结论,无论在学理上有怎样充分的依据,最终还是难以立足。当然,阅读经验并非一成不变之物,显然人们今天对保罗书信的阅读经验,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改革时代一些争论的干扰,如何令普通读者能够排除这些干扰,却不是学术界凭己力可以完成的。
    注释:
    
① “保罗新视角”(“the New Perspective on Paul”,亦简称作“the New Perspective”),是著名新约学者詹姆士·邓恩(James D. G. Dunn)创造的术语,正式见诸学术出版物是他以此为标题的一篇文章刊于Bulletin of the John Rylands Library, Vol. 65, 1983, pp. 95-122;文章后被收入Dunn, The New Perspective on Paul: Collected Essays(Tü bingen: Mohr/Siebeck), 2005.
    ② Sanders, E. P., Paul and Palestinian Judaism: A Comparison of Patterns of Religion(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7. 中文书名全称为:《保罗与巴勒斯坦犹太教:宗教模式的比较研究》。
    ③ Stendahl, K.,“The Apostle Paul and the Introspective Conscience of the West”, 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56(1963): pp. 199-215. 本文中的引文摘自Meeks, W. A. (ed.), The Writings of St. Paul, W. W. Norton & Company, 1972, pp. 422-434.
    ④ Stendahl,第422页。
    ⑤ 同上,第423页。
    ⑥ 同上,第427页。
    ⑦ 同上,第426页。
    ⑧ 同上,第423页。
    ⑨ 同上,第433页。
    ⑩ Sanders, E. P.,“Comparing Judaism and Christianity: An Academic Autobiography”, in Redefining First-Century Jewish and Christian Identitie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008, pp. 11-41.
    (11) Sanders(2008), pp. 14-16.
    (12) 同上,第19页。
    (13) Sanders(1977), xii.
    (14) 同上,第16-17页。着重号依原文。
    (15) 同上,第75、236页。
    (16) 同上,第236页。
    (17) 同上,第548-549页。
    (18) 同上,第513-514页。
    (19) 同上,第443页。
    (20) 同上,第549页。
    (21) 见Dunn, James D. G., The Theology of Paul the Apostl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8.
    (22) Wright, N. T.,“The Paul of History and the Apostle of Faith”, in Tyndale Bulletin 29(1978), pp. 61-88.
    (23) Sanders(1977),第552页。着重号依原文。
    (24) 见Dunn, James D. G., The Theology of Paul the Apostl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8.
    (25) 参见Schreiner, Thomas R., Paul, Apostle of God‘s Glory in Christ: A Pauline Theology,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2001; Thielman, F., From Plight to Solution: A Jewish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Paul’s View of the Law in Galatians and Romans, Leiden: E. J. Brill, 1989.
    (26) 参见Seifrid, M., Justification by Faith: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 Central Pauline Theme, New York: Brill, 199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