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高加索穆斯林聚居的联邦主体内出现歧视和排挤俄罗斯族人现象 北高加索是伊斯兰教传统传播地区,有80多个民族,除北奥塞梯的多数居民信仰东正教外,其他北高加索人多信仰伊斯兰教。俄联邦穆斯林聚居的9个共和国中有7个位于北高加索地区,即达吉斯坦、车臣、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卡拉恰耶夫-切尔克斯、印古什、北奥塞梯及阿迪格共和国。俄罗斯独立后,这7个共和国的穆斯林人口急剧增长,伊斯兰化进程加快[16]。由于穆斯林人口的优势及浓厚的伊斯兰文化底蕴,整个高加索地区的伊斯兰教各种庆典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特别隆重。相比之下,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俄罗斯族人,由于害怕遭到激进的伊斯兰主义者的报复和攻击,甚至不敢公开承认其信仰东正教,也极少举办东正教的大型活动,整日里体验着脱离本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伊斯兰文化包围的不适。同时,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也常受到当地穆斯林的排挤。在伊斯兰氛围高涨的压力下,大批俄罗斯族人离开了北高加索地区。据不完全统计,1989-2002年间,北高加索地区俄罗斯族人迁走了30%。大批俄罗斯族人离开以及穆斯林的高出生率,使这7个共和国留居的俄罗斯族人越来越少,占共和国人口比重直线下降。有资料称,目前印古什的俄罗斯族人仅占1%,达吉斯坦的俄罗斯族人由20世纪90年代初占该共和国人口的12%锐减到目前不足4%[17]。若按此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俄罗斯族人很可能远离这些共和国,届时联邦政府对这些共和国的掌控能力也会大大降低。 (二)俄罗斯族人占优势诸联邦主体出现排挤外来穆斯林现象 近年来,俄罗斯族人占优势的联邦主体内民族宗教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当地俄罗斯族人减少,外来穆斯林不断增加,由此产生了当地俄罗斯族人与外来穆斯林移民之间的矛盾。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为例。1989年人口普查显示,该边疆区人口为468.056万人,其中俄罗斯族人430.0451万人,占总人口的91.88%,被视为近乎单一俄罗斯族人聚居地区[18]。2002年人口普查显示,该边疆区共有512.522 1万人,其中俄罗斯族人443.627 2万人,占总人口的86.56%,下降了5个百分点[19]。自1990到2002年人口自然减员为28.87万人(出生为70.77万人,死亡为99.64万人),移民为79.23万人(该边疆区靠移民弥补了居民减员,这在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中是少有的现象),其中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穆斯林移民占绝对多数[20]。穆斯林移民的增加使当地世居俄罗斯族人感到就业压力和生活的不适,出现了排挤和歧视穆斯林现象。2002年,边疆区政府甚至出台了限制移民就业及驱赶非法移民的政令,引起当地穆斯林的抵制和对抗。尽管在联邦中央的压力下,很快就取消了该行政命令,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地俄罗斯族人与外来穆斯林移民间的矛盾。在该共和国,由民族和宗教因素诱发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类似的情况在俄罗斯族人占优势的其他联邦主体也普遍存在。 俄罗斯中央地区排挤穆斯林现象也很严重。俄罗斯独立后,国内外穆斯林大举涌入俄罗斯中央地区,导致中央地区的穆斯林人口剧增,并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兴建清真寺问题。以莫斯科市为例,苏联解体前,莫斯科仅有一座清真寺,目前共有5座。据不完全统计,现在莫斯科聚居着100~150万穆斯林(也有称200万)[21]。每当伊斯兰教举办各种活动时,这5座清真寺都人满为患。清真寺严重不足问题早已凸显。俄罗斯的伊斯兰神职人员多次向市政府提出兴建清真寺的申请,但都被市政府以各种理由婉言回绝。2003年,俄罗斯“穆夫提理事会”领导人盖努金曾给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写信请求:“再批建20座清真寺,这样才能满足首都穆斯林最低的精神需求”[22]。这个消息被媒体报道后,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开始渲染“伊斯兰教在莫斯科扩张”的思想,引起首都市民的一片哗然,并坚决反对在莫斯科兴建新的清真寺。实际上,多年来莫斯科清真寺并没有增加,即使简陋的礼拜场所的审批手续也受到各区政府和首都市民的刁难,“合法”礼拜场所并不多。在莫斯科的热斯坦(Теплый Стан)、科尼柯瓦(Коньково)和特罗帕列瓦(Тропарево)等区都曾发生过俄罗斯族人抵制兴建清真寺的示威游行。 (三)俄罗斯族人与穆斯林集中混居地区出现民族宗教紧张气氛 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河流域和西西伯利亚的联邦主体多是穆斯林与东正教教徒混居地区,如阿斯特拉罕、乌里扬诺夫斯克、车里雅宾斯克、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奥伦堡、鄂木斯克、托木斯克和秋明等地。目前,在这些地区俄罗斯族人相对穆斯林在人数上还具有优势,但不久穆斯林人口就可能赶上甚至超过当地俄罗斯族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联邦主体内俄罗斯族人主要生活在城市,且多在司法部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单位供职。近年来,由于乡村的穆斯林不断向城市迁移、外来的穆斯林移民增多、穆斯林高出生率等原因,使得这些地区的“伊斯兰化”正缓慢向前推进,清真寺、经学院、伊斯兰组织等也不断涌现。同时,伊斯兰民族主义者还提出要扩大穆斯林权益、改变就职现状、增加穆斯林在政府机关人数比例等要求。而这些都是当地俄罗斯族人不希望见到的。在这些地区,俄罗斯族人与穆斯林正出现紧张关系,且愈演愈烈,民族宗教间的偶发冲突事件、报复事件不断上演。在穆斯林聚居市区发生群殴东正教神职人员或信徒的暴力事件后,数日内在俄罗斯族人聚居的市区就会发生袭击穆斯林事件,反之亦然。 四俄联邦政府处置民族宗教结构变化的政策俄罗斯学者将俄罗斯人自然增长率严重下降、人口老年化称为“人口灾难”,呼吁政府尽快采取措施,遏制这一势头的发展。实际上,更让俄罗斯族人和联邦政府感到不安的是穆斯林人口在迅速增长,由此引起的国家民族宗教结构的变化,并将对俄罗斯未来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联邦政府对此高度注视,在处理人口下降问题的框架内努力遏制民族宗教结构的变化。也就是说,采取的政策倾向于维持俄罗斯族人数量上的优势地位,限制穆斯林人口快速增长。 (一)鼓励俄罗斯族人生育 根据俄联邦宪法第84条,俄罗斯总统每年都要向议会递交关于国家状况和内外政策的国情咨文。在2000年的国情咨文中俄总统普京说:“我们俄罗斯的人口一年比一年少,一连几年平均每年人口减少75万人,再过15年俄罗斯的人口将减少2 200万”[23]。“这是1/7的居民,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的话,我们民族的生存将受到威胁。我们有可能成为一个日渐衰弱的民族”[24]。普京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将“人口问题”称为当前俄社会“最尖锐的问题”。他提出了以“提高生育率,降低人口死亡率,制定有效的移民政策”为目标的“人口新政”,并“建议给第一个孩子的补助从每月700卢布增加到1 500卢布,第二个孩子增加到每月3 000卢布”[25]。俄财政部部长阿列克谢·库德林估计,要落实普京总统“资助母亲育儿的措施”,国家每年需要拨款300亿至400亿卢布。这是用庞大财政补贴来促进人口发展计划,足见俄联邦政府对国民锐减的担忧和重视。 据统计,俄罗斯族人有30%的家庭没孩子;有3个或3个以上子女的家庭只有3%[26]。俄罗斯族人组成的家庭不愿多生养孩子,这是当前俄罗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孩子的家庭多数也只有一个。而伊斯兰教沙里亚法禁止妇女堕胎,由穆斯林组成的家庭普遍多子女,甚至有10个以上孩子也较为普遍。为鼓励没有小孩或仅有1个小孩的俄罗斯族人组成的家庭生育子女,普京提出了高额补助计划--“人口新政”。 俄专家认为:“要想保持俄人口稳定,平均每位育龄妇女至少需生2.15个孩子”[27]。因此,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10年的国情咨文又提出,政府将向生育3个孩子及以上的家庭免费提供土地。这也是鼓励俄罗斯族人生育的政策。 (二)吸引海外俄罗斯族人回国定居 苏联解体使2 500万俄罗斯族人一夜间成了一些新独立国家的“外来少数民族”。在这些国家独立初期,俄罗斯族人就感到了不公和歧视,大批人员离开居住国迁回俄罗斯,这给处在国家转轨的俄联邦政府带来不少困难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俄联邦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不鼓励境外同胞回迁,但同时也强调:一是高度重视国外同胞的命运,如1994年就连续出台了3个针对境外同胞的政策,年初叶利钦在国情咨文中称境外的俄罗斯族人的命运是“我们国家事务”,5月俄外交部制定了“支持境外俄罗斯同胞的构想”,8月叶利钦又批发了关于境外俄罗斯人问题的总统法令;二是通过政府间协商,努力改善国外同胞生活环境,如俄罗斯领导人为境外俄罗斯族人争取双重国籍;三是威胁要制裁那些对境外俄罗斯族人采取歧视政策的国家,如“俄罗斯前外长科济列夫甚至扬言,在必要时动用武力保护境外俄罗斯族人”[28];四是成立专门机构处理境外俄罗斯人事务,如成立了“境外同胞事务国家委员会”等;五是决定每年接收安置境外40万同胞回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