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研究五十年述略(2)
二、关于“扶清灭洋”口号 义和团在反帝斗争中,普遍提出了“扶清灭洋”、“保清灭洋”、“顺清灭洋”一类大致相同的口号。然而,关于此类口号的一些具体问题,却在史学界引起很大争论。 1、“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认为,“扶清灭洋”是朱红灯提出来的,是为了“要吸引反洋教群众加入义和拳,改提‘扶清灭洋’口号”的。(注: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李俊虎认为,义和团一面要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一面要反抗清政府的镇压,这样会给斗争带来更大的阻力,也增添了不少困难,于是,义和团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树起了“扶清灭洋”的旗号的。(注:李俊虎:试论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历史教学1963年第二期;)戴逸则认为,“扶清灭洋”是毓贤提出来的,他说,当山东巡抚发现自己的腐朽的军队不能消灭汹涌的革命势力,就“转而承认义和团为合法的民间组织,并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来代替‘反清灭洋’”。(注:戴逸: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人民中国1955年第十三期;)廖一中等在《义和团运动史》中称:鲁西北义和团“一八九八年十月在冠县蒋家庄首先提出了‘助清灭洋’的口号。”陆景琪认为,“一八九八年春,四川大足县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就打起了‘顺清灭洋’的旗号。”(注:陆景琪: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的爆发及其斗争,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59年第三期;)路遥也同意这个观点,但认为是在一八九八年七月提出来的。(注:路遥:义和团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二期;)吴思欧和陈瀛涛则更具体的说,这口号是四川大足县余栋巨提出来的。(注:吴思欧:略论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陈羸涛:第一次提出“灭洋”口号的余栋臣,文史知识1982年第十一期;)而戚其章和王如会等则认为,“扶清灭洋”是大刀会提出来的,(注:王如会:甲午战争和山东大刀会的兴起,东岳日报1984年4月7日;)是由大刀会“兴华灭洋”的口号演变而来的。(注:戚其章:“灭洋”口号的由来,光明日报1984年4月7日;) 2、“扶清灭洋”口号的内涵。一种意见认为, “扶清”是扶保中国的意思,“灭洋”则为排外。丁名楠认为,“当时的农民分不开清廷和国家的关系,清朝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中国”,“灭洋”可解释为排外。(注:丁名楠:义和团评价中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80年第二期;)荣孟源也认为,根据义和团的告白中的“保护中原,驱逐洋寇”类似的口号可以看出义和团的“扶清是扶保中国”。(注:荣孟源:义和团运动评价管见,东岳论丛1980年第二期;) 以廖一中等学者认为,“扶清”包含扶保中华和扶保清朝双重内容,而“灭洋”则是反帝与笼统排外的统一体。(注:廖一中: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李文海也认为,“在当时,‘清’字可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朝廷,政府;另一是指大清国,即中国。”(注:李文海:义和团“扶清”口号的双重含义,人民日报1982年第五期;)陈月清认为,“义和团的‘扶清’包含有“扶保中华’和‘扶清”双重内容,”而“灭洋”除了反之外,也有笼统排外的意思。(注:陈月清: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剖析,文史哲1980年第五期;) 李侃等则认为,“扶清”是扶保清朝,“灭洋”是笼统排外,而绝不等于“打倒帝国主义”这个科学的革命口号。(注:李侃:义和团运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1979年第二期;)而路遥却认为,上述提法都不全面,要正确理解“扶清灭洋”的内涵,“有必要从不同阶段,不同地区队伍中去进行剖析”,这样才有可能“作出全面的评价。”(注:路遥:义和团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二期;) 3、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一是这个口号是不是策略问题。 陈振江认为,“扶清灭洋”口号是一种策略,是义和团为实现其“杀洋仇教”的政治目的而采取的斗争手段,亦是人民群众长期的反洋教斗争的产物,“扶清”的前提是“灭洋”,有利于“灭洋”则扶,否则义和团就自行其是,可见“扶清”是权宜之计,具有策略意义。(注:陈振江:义和团几个问题的辨析,历史研究1981年第一期;)一些同志则不同意这个观点。王致中认为,“扶清灭洋”口号“很难说是策略,即使是早期的反清,也是同‘复明’的思想相联系的”,“‘要扶清’,‘保清’,就根本不能‘灭洋’”。(注:王致中:封建蒙昧主义与义和团运动,历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程啸认为“扶清灭洋”不是策略,而是“民族矛盾逐渐激化的结果,又是农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的产物。”(注:程啸:义和团思想述评,文史哲1981年第一期;)李侃也认为,义和团“提不出类似于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那样的政策和策略的”,虽然在一定的条件下起过积极作用,但它模糊了清朝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导致最后被清政府利用而惨遭失败。(注:李侃:关于义和团评价问题, 人民日报1980年4月10日;)还有一日本学者认为,“顺清灭洋”是一种“传统的家长式的庇护和服从的关系的反映”,“是义和团大众对待权力的意识变迁的表现。”(注:(日)佐藤公彦:义和团民众的权力表现,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一期;) 二是关于“扶清灭洋”口号的作用问题。一种认为,这个口号起过积极作用。陈月清认为,对“扶清”不能全盘否定,它在义和团初期起过好的作用,不仅团结了各阶层的人民,也减少了来自清政府的压力。(注:陈月清:关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剖析,文史哲1980年第五期;)苑书义也认为,义和团并不单纯主张“扶清”,而是把“扶清”与“灭洋”连在一起,“扶清”是为了“灭洋”。(注: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二期;)刘大年却认为,“扶清灭洋”起了积极作用,它集中表示出义和团斗争的锋芒是针对外国侵略者的。不管什么人,只要赞成“灭洋”,义和团就加以联合,扶持,这就有号召统一行动之义,当然,“灭洋”中也反映了在义和团中存在有笼统排外思想,(注:刘大年:中国近代史稿(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一种认为,这个口号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欧阳跃峰指出,“扶清灭洋”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反抗性和落后性的统一。(注:欧阳跃峰:从“扶清灭洋”到“奉旨灭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三期;)徐海安认为,“扶清灭洋”主流是“反侵略反奴役,同时暴露了农民阶级的落后,保守,”“用‘灭洋’来反帝与排斥先进技术却行不通,从正反两个方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注:徐海安:义和团“灭洋”探析,学海1991年第三期;)而范大章则相反,他认为,“扶清灭洋”给义和团运动加上了封建主义的深深印记,使得这一运动未能超越封建主义“卫道排外”的藩篱,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注:范大章:对“扶清灭洋”的再认识,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1年第二期;)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