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子骨”亦称“勾锁骨”或“锁骨”,最早是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之一,如《长阿含经》言及三十二相,谓其“八者”云:“钩锁骨,骨节相钩,犹如锁连。”[35] 锁骨不仅是佛的形相之一,也是菩萨和高僧的骨架。从《续玄怪录》中的“延州妇人”到唐后众多禅典中的“马郎妇”,都记载了大体相似的美妇人尸体化去只剩一堆锁子骨的故事[36]: 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少年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曰:“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37] 马郎妇,不知出处。大唐隆盛佛教,而陕右俗习骑射,篾闻三宝之名。妇悯其愚,乃之其所。人见少女风韵单孑,欲乞为养。女曰:“我无父母,亦欲有归,然不好世财,但聪明贤善人,能诵佛经,则愿事之。”男子众皆聚观,女即授与《普门品》,若能一夕通此则归之。至翌日,诵彻者二十余辈。女曰:“女子一身,家世贞洁,无以一体事多人也,可更别诵。”因授以《金刚般若》。至旦,背者十数。女更授与《法华经》七轴,约三日通之。至期,独马氏子能彻。女曰:“君既能过众人,可白父母,具媒娉进礼,然后成姻。”及马氏以礼迎之,女将至门且曰:“适以应接,体中少不佳,愿求别室。俟安,与君相见。”因顿之他房。筵客未散,而女命终。已而坏烂,乃卜葬之。未数日,有僧紫伽黎,姿貌古野,来寻女子。马氏引至葬所,僧即以锡拨开沙土,见尸已化,唯金鎻骨存焉。僧取就河浴洗,挑于锡上,谓众曰:“此圣者悯汝等不信正法,方便诱化,当思善因,免堕苦海。”忽然陵空而去。众见悲泣,瞻礼不已。[38] 一个高僧死后其骨骸能成“锁子骨”的模样,这说明他至少已经成菩萨,甚至成佛了,这是很高的境界。顺便说,如来三十二相中还有“顶有肉髻”,而《续高僧传·慧思传》谓其“牛行象视,顶有肉髻,异相庄严”[39],正是佛之相,所以慧思死后的骨骸现出“黄金锁子骨”的模样,一点也不奇怪。 当然,也有学佛的居士能具有神奇的锁子骨。如唐张读《宣室志》卷7云: 有商居士者,三河县人,年七岁,能读佛氏书。里人异之。后庐于三河县西田中。有佛书数百篇,手卷目阅,未尝废一日。从而师者且百辈。往往独游城邑,偕其行者,闻居士每运肢体,珑然若戛玉之音。听者奇之。或曰:“居士之骨,真锁骨也。夫锁骨连络如蔓,故动摇肢体,则有清越之声,固其然矣。昔闻佛氏书言,佛身有舍利骨,菩萨之身有锁骨。今商居士者,岂非菩萨乎?然愚俗之人,固不可辨也。”……是夕,端坐而逝,后三日,弟子焚居士于野,及视其骨,果锁骨也。肢体连贯,若缀络之状,风一拂则纤韵徐引。[40] 商居士因长期读佛书,竟长就了菩萨的锁骨,于是锁骨成了学佛道行高深的标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连络如蔓”的锁子骨,与傀儡戏中的木偶支节相连具有形象上的相似性。众所周知,傀儡戏中的木偶是通过连络关节的拴索来操作的。实际上,在禅籍中已有锁骨和木偶联系在一起的讨论: 妄见有骨锁连持等相,所谓皮骨覆机关动作,如木偶是也。[41] 这里是说,外表皮囊下覆盖的木偶机关动作,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皮肤下覆盖的支节钩连的锁骨。而这种比喻,正是傀儡戏的“拴索”与“支节钩连”的骸骨之间的连接点。 综上所论,“拴索”一词之所以成为高僧骸骨的代称,乃源自两个层次的比喻:一是本质层次上,傀儡戏与枯骨之间具有“皮肤落尽”见真实的“拴索”的相似性,在这里,“拴索”具有宗教的寓意;二是形象层次上,傀儡戏中木偶的支体钩连与锁骨菩萨的骨节钩连具有相似性,因此连络木偶支体的“拴索”便可用来描写高僧连络如蔓的锁骨。诗人黄庭坚、惠洪通过修辞性的比喻而给“拴索”一词赋予的新义项,竟然成为僧传里描写高僧骸骨的新词汇,这种宗教性修辞所带来的词义演变的现象及其规律,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再补充说明一下,当我们明白《游南岳福严寺》“他年遗迹旧岩下”二句与惠洪遭拘羁无关之后,便可重新考虑此诗的编年。惠洪《林间录》卷上记载:“予尝游福严,览其山川之形胜,读思大(即慧思)所记曰:‘此山增人之志力,居之者多得道。’”[42] 所记即《游南岳福严寺》之事,这可从我们前引此诗“解云此山增智(志)力”一句得到证明。《林间录》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因而此诗绝不可能作于十多年后的宣和元年。据拙撰《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第3卷考证,此诗应当写于崇宁二年(1103)游南岳福严寺时[43]。这一考证也说明,在古籍整理工作中,诗歌词语的准确理解往往有助于作品的正确编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佛教与中国诗歌研究》,项目批准号:06JJD75011-44011。四川大学“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项目。 注释: [1]《游南岳福严寺》,《石门文字禅》,[宋]德洪(惠洪)撰,《四部丛刊》本,卷3,第2页A。 [2]《释惠洪研究》,陈自力著,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9页。 [3]《金陵初入制院》,《石门文字禅》,卷11,第16页A。 [4]《次韵公弱寄胡强仲》,《石门文字禅》,卷4,第16页B。 [5]《至海昏三首》其三,《石门文字禅》,卷16,第14页B。 [6]《游南岳福严寺》,《石门文字禅》,卷3,第2页A-B。 [7]《陈南岳衡山释慧思传》,《续高僧传》,[唐]道宣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卷17,第562页下。 [8]《陈南岳衡山释慧思传》,《续高僧传》,卷17,第563页中。 [9]《隋朝感应佛舍利塔记》,《石门文字禅》,卷21,第13页A。 [10]《仰山伟禅师传》,《禅林僧宝传》,[宋]惠洪撰,《卍续藏经》第137册,卷24,第536页上。 [11]《觉先传》,《释门正统》,[宋]宗鉴集,《卍续藏经》第130册,卷7,第870页上。 [12]《澄照觉先法师传》,《佛祖统纪》,[宋]志盘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卷15,第225页下。 [13]《唐明瞻传》,《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元]昙噩述,《卍续藏经》第133册,卷16,第699页上。 [14]《枯骨颂》,《豫章黄先生文集》,[宋]黄庭坚撰,《四部丛刊》本,卷15,第148页A。 [15]《次韵杨明叔见饯十首》其八,《山谷诗集注》,[宋]黄庭坚撰,[宋]任渊注,《四部备要》本,卷14,第3页B。 [16]《谈艺录》,钱锺书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页。 [17]《舒州龙门佛眼和尚普说语录》,《古尊宿语录》,[宋]赜藏主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卷32,第610-611页。 [18]《颂古》,《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宋]蕴闻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卷10,第853页上。 [19]《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宋]法应集、[元]普会续集,《卍续藏经》第115册,卷9,第95页下。 [20]《虚堂和尚语录》,[宋]妙源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卷2,第998页中。 [21]《绝岸可湘禅师语录》,[宋]妙恩等编,《卍续藏经》第121册,第991页下。 [22]《石屋清珙禅师语录》,[元]至柔等编,《卍续藏经》第122册,卷上,第623页下。 [23] 日本曹山释元恭《俗语解》四字部“拴索俱露”条曰:“なんぞ栓じて索がろみの物を布綿のの類にて包み見へょくしてめゐをめまりとりめつかぃがすきたゐゅへ拴索が俱露れたゐ也たとぇば祇園祭禮の山鉾の如く表は錦 にて美しくめれども裡は拴して索からけ也。”(《禅语辞书类聚》,日本京都花园大学 禅文化研究所1991年版,第228页上。)此处将“拴索”解释为祗园祭上装饰山鉾的锦绣外表下的绳索。虽对禅籍词语的理解可能有误,但也注意到“拴索”与类似戏剧的“祗园祭”之关系。 [24]《景德传灯录》,[宋]道原纂,福州东禅寺版,日本禅文化研究所,1990年,卷5,第82页上。 [25]《景德传灯录》,[宋]道原纂,福州东禅寺版,日本禅文化研究所,1990年,卷5,第629页下。 [26]《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唐]慧然集,《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第497页上。 [27]《宋黄文节公全集·外集》,《黄庭坚全集》第2册,刘琳等校点,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卷11,第1139页。 [28]《无名和尚传》,《广清凉传》,[宋]延一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卷下,第1121页上。 [29]《一切经音义》,[唐]慧琳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册,卷2,第318页下。 [30]同上书,卷5,第334页下。 [31]同上书,卷28,第495页下。 [32] 同上书,卷31,第515页下。 [33]同上书,卷69,第759页中。 [34]《楞严经圆通疏》,[元]如则会解、[明]传灯疏,《卍续藏经》第19册,卷8,第841页上。 [35]《长阿含经》,[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册,卷1,第5页中。 [36]黄庭坚《戏答陈季常寄黄州山中连理松枝二首》其二:“金沙滩头锁子骨,不妨随俗暂婵娟。”任渊注:“《传灯录》:僧问风穴:‘如何是佛?’风穴曰:‘金沙滩头马郎妇。’世言观音化身,未见所出。按《续玄怪录》:‘昔延州有妇人……其骨钩结皆如锁状,为起塔焉。’马郎妇事,大率类此。”《山谷诗集注》,卷九,第6页B。 [37]《延州妇人》(出《续玄怪录》),《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册,卷101,第682页。 [38]《陕右马郎妇》,《法华经显应录》,[宋]宗晓编,《卍续藏经》第134册,卷下,第892页上。 [39]《陈南岳衡山释慧思传》,《续高僧传》,《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卷17,第564页上。 [40]《宣室志》,[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7-98页。 [41]《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宋]善月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卷2,第293页中。 [42]《林间录》,[宋]惠洪撰,《卍续藏经》第148册,卷上,第602页上。 [43]《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周裕锴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