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近现代中国“文明”、“文化”观的嬗变(之一)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方维规 参加讨论


    宋育仁1895年《泰西各国采风记》中有这样一段议论:
    外国之并力以图中国,固由于彼教之尚同,而我国之独异;亦有一名一实有以招之,实者,中国之地产富饶,弃而未用,西人所亟垂涎。名者,华夷之界限,中国拥其尊铭,而事或废弛,民多流徙,宜为外夷所不服。春秋最严夷夏,而自来注解皆失其旨,此解一差,汉以后夷祸相寻,至于今日。经言夷夏之辩,以礼义为限,不以地界而分。传言降于夷则夷之,进乎中国则中国之,倘如旧说分以地域,则降于夷者必徙而之夷,既无是事;进乎中国者,必进而据地,进而据地,灭人之国,方讨之不暇,反视同中国,又无是理……法国议和条约一款云:以后凡中国自行一切公牍,自不得以夷相称,约虽施行,而其义终疑忌。此即各国与中国隔阂之情。可见人之好善,谁不如我,争名之习,人情大同。但彼知夷为践称,而不知所以贱,中国知夏为大称,而不知所以大。徒拥虚名,以招攻射,其几甚微;始于经训不明,而贻害至于中外交乱。今于修订公法书中讲明此理,俾知圣人之书,一无偏倚,夷夏之名,非可力争。听命于道,自察于己。既释猜嫌,渐慕名教,则中国实为名教宗国,未有不谁服钦崇。(注:宋育仁:《泰西各国采风记》(1895年),《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一帙,第40页。)
    毋庸置疑,把“中外交乱”归于“经训不明”,显然过于简单,失之偏颇;因为这不属于本文议题,故而无需赘言,就夷夏观念的历史渊源、时代情状及其认识论基础而言,宋氏论说至少涵盖了以下重要方面:首先是开始禁止对外称夷的历史时间。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宋氏云“法国议和条约”属《天津条约》)第五十一款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鉴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夷夏之大防,似乎只有条约才能(至少在名义上)禁止“夷狄”称呼。确实,继《天津条约》之后《北京条约》(1860)签订前后,在涉外用词上出现了由“夷”到“洋”的明显变化。(注:参见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辨“夷”、“洋”》,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26页。)第二,如果说禁用“夷”称或多或少是西方炮舰政策亦即外在胁迫的结果,那么,许多知识分子在认识上的发展则是观念变化之极为重要的内在因素;宋氏论说很能表明这一点。其实,1890年代之前已有一些类似的见解,洪仁玕早在1859年的《资政新篇》中就指出,“夷狄戎蛮鬼子”,只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注:转引自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第27页。)时至十九世纪末,这种观点已经很常见。然而,宋育仁九十年代中期还在辨夷夏,这说明还有阐释的必要,说明“约虽施行,而其义终疑忌”。第三,宋氏用意,明显是为了正“夷”“夏”之名;至于宋育仁这样一个开明知识分子和外交家,最终未能摆脱传统思维模式,视“中国实为名教宗国”,与其说出于思想和道德观念,毋宁说由于论者的社会地位及其政治对手的压力,是一种论述策略。
    本文开篇便引证宋育仁的观点,意在说明“人情大同”:为了把自己的作为和成就区别于自然存在和发展,人总是喜欢将自我或民族的发展变化视为特殊事物;广义而言,这就是文化概念所涵盖的东西。(西方近现代意义上的civilization和culture概念之中文译词, 一开始在双语辞书和实际运用中基本上没有明确区分,直到二十年代,“文明”“文化”还常常出现互换的现象。因此,本文所提“文化”概念,一般也指“文明”概念,反之,“文明”亦不排斥“文化”)从概念史的角度出发,中国的夷夏之分,与西方文化概念的发展有极为相似之处:非希腊人即蛮族也,文化观念是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文野划分所固有的价值尺度越来越明显,并逐渐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界定模式;欧洲历史进入近代以后,希腊词βαρβαροσ(蛮夷)总是被用来作为“文明”的对立概念。同样,中国之夷夏思维框架,无疑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分,几乎是一种人类学常数与文化代号。夷夏观念使人坚信中国政治文化的优越性和独特性,并很容易导致中国文化中心主义和排外情绪。
    十九世纪,文化和文明成了欧洲人惟我独尊的价值标准,欧洲霸权世界本属理所当然。而在中国,五口通商以后,一个古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神话”彻底破灭了:天子不再是天下主宰,中国不再是天朝上国,只是“世界之中国”(注: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饮冰室文集》之六,第12页。)而已。继这一“地理大发现”(注:关于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对世界地理和外国状况的认识,王尔敏(《十九世纪中国士大夫对中西关系之理解及衍生之新观念》,第8 页)曾有如下概述:“中国固有史志,记载欧洲事物甚少,尤其是当世欧洲列强,记录更缺。较早的世界地理知识,多出于耶稣会士之手,亦仅有三种图说。而1840年代以前,中国人自著较为可靠的参考书,仅有陈伦炯的海国见闻录(1730年成书),王大海的海岛逸志(1806年成书)和谢清高的海录(1820年成书)。”面临鸦片战争时期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些有识之士越来越感到认识外部世界的必要性,即所谓“筹夷事必知夷情,知夷情必知夷形”亦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这种或者类似的“经世致用”动机之催化下,出现了不少介绍外国概况的书,最著名的当推林则徐的《四洲志》(1841),魏源的《海国图志》(1843),梁廷楠的《海国四说》(1846),姚莹的《康輶纪行》(1846),徐继畲的《瀛寰志略》(1848)等。多元历史观委实显示出中国传统一元世界图象的可笑之处。尽管上述著说或多或少以“引论”的形式介绍了世界地理以及外国历史政治概况,并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知识阶层中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理大发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似乎并不怎么令人信服,至少大部分人不以为然。否则,1876年到美国费城参加为纪念美国建国百年而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的李圭,不会在他的《环游地球新录》中留下这样一段文字:“地形如球,环日而行,日不动而地动。--我中华明此理者固不乏人,而不信此说者十常八九,圭初亦颇疑之。今奉差出洋,得环球而游焉,乃信。”(李圭:《环游地球新录》,走向世界丛书,钟叔河主编,岳麓书社1984年版,下称《丛书》,第312页))之后, 还有不少新的“发现”:西洋技术以及管理理论与实践,法律与文化直至政治体系。可是,所有这些并未拯救贫病交加的中国;相反,面对西方列强,民族危机日甚一日,中国之所以还能保持名义上的独立,是因为西方列强不能就“如何瓜分这具庞大的尸体达成统一”。(注:参见霍布斯鲍姆:《帝国主义时代,1875-1914》,法兰克福、纽约1989年版,第353页。 )民族主义的现代化运动无一例外都失败了。然而,它们并不是无影无踪地消失了。正是在这变化无常的乱世,尤其是外在胁迫、强加于人的中西接触中,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首先涉及“文明”观念的文化价值大转换,最后在五四运动时期达到高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