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近现代中国“文明”、“文化”观的嬗变(之一)(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方维规 参加讨论


    欧洲历史刚进入近代的时候,“文化”和“文明”主要表示教育和知识结构的发展程度;它所强调的,更多的在于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现代意义上的、扩展了的“文化”和“文明”概念则产生于十八世纪下半叶:德语中传统的“文化”(Kultur)概念与法语、英语中的新造词“文明”(civilization)的内涵和外延几乎相同。当然,人们并不是直到概念真正确立的时候才意识到“文化”或“文明”的存在;在这之前,欧洲各种语言中早有许多不同的思考和表达。(注:参见耶尔格·菲施:《文明,文化》,《历史基本概念》,德国政治社会用语历史辞典,赖因哈特·科塞雷克等编撰,斯图加特1997年版,卷七,第680 页。 (JorgFisch,Zivilisation,Kultur,in:GESCHICHTLICHEGRUNDBEGRIFFE, HistorischesLexikonzurolitisch-sozialenSprachein Deutschland,hrsg.von Otto Brunnert, WernerConzet,Reinhart Koselleck,Stuttgart 1997))与之相比,汉语中的“文明”和“文化”都不属于新造词,早已见之于《周易》和《书经》等古典文集。(注:参见《汉语大词典》有关条目,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上海1990年版。)然而,作为旧词新用并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新概念,它们的产生和确立要在欧美一百年之后,也就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尤其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文明”二字开始时兴;而“文化”二字则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才逐渐普及。
    1995年在法国举行的题为“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知识界之欧洲思想”的国际研讨会上,日本学者石川祯浩作了一个与本文议题相近的报告:《近代中国的“文明”与“文化”》。石川主要以梁启超的著述活动为经线,分析了“文明”“文化”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他指出:“‘文明’一语及其所包含的价值观在中国得以传播的成功,当归功于梁启超。在他的著述里,作为civilization意义的‘文明’一语的最初登场--管见所及,此乃中国最早用例之一--出现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一文。 ”(注:石川祯浩( IshikawaYoshihiro ):《近代中国的“文明”与“文化”》( DISCUSSIONSABOUT,CULTURE"AND,CIVILIZATION" IN MODERN CHINA)发言稿,第3页。(Cnference onEuropean thought in Chineseliteraticultur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Garchy,12 Sept-16.Sept. 1995))如果我们只是探讨用什么字或词来翻译civilization , 或曰把什么视为civilization的对应词,那么,直接用“文明”移译civilization,以笔者之见至少还得前推六十年(见《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后将详述)。而当我们把civilization看作一个概念,再去探讨civilization概念究竟何时进入中国,或曰中国人对此西方概念的认识和接受,这时我们就会发现,石川的结论也不够周全。毫无疑问,对一个外来概念用什么译词是极为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对概念本身的把握。石川还指出,“‘文明’与‘文化’二语,并非国产,乃是舶来品”,是“日本制汉语”。(注:石川祯浩( Ishikawa Yoshihiro ):《近代中国的“文明”与“文化”》(DISCUSSIONS ABOUT,CULTURE"AND,CIVILIZATION"IN MODERN CHINA)发言稿,第 2 页。 ( Cnferenceon Europeanthought in Chinese literaticultur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Garchy,12 Sept-16.Sept.1995))(据笔者所知,不少学者持此种观点。)他还竭力证明福泽谕吉的《文明论之概略》(1875)对梁启超的影响,并说梁氏文明论(如《自由论》、《国民十大元气论》等)“完全是一种梁启超版的《文明论之概略》”。(注:石川祯浩《近代中国的“文明”与“文化”》,第6页。 )这就更加充实了“不得不……从日本引进”(注:石川祯浩《近代中国的“文明”与“文化”》,第 2页。)的根据。众所周知,现代汉语中的不少外来概念为“日本制汉语”,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还有一些一时还弄不清的。笔者以为,最终以“文明”“文化”作为civilization和culture的译词, 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日本的影响。然面,其影响程度如何,尤其是对概念本身的认识和发展起了多大作用,甚至连近现代文明概念最早“从何舶来”等问题,也许比想象的要复杂一些,或者复杂得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来自“东洋”,更来自“西洋”。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本土的因素对西方文明概念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假如说“文明”“文化”概念正是欧洲人十九世纪之文化认同和自我标榜的标记,那么,这一概念在中国逐渐走红,则是中国人之文化认同危机与自我反省的结果。在法、 英、 德、 意等西方重要语言中, culture和civilization一开始几乎同义,可以替代, 只表示发展“过程”而不包括发展“成就”;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两个概念中出现了“过程”和“成就”并存的含义,不仅如此,“过程”渐渐被“状态”所淡化甚至取代,十八世纪末,最迟至十九世纪初,现代意义上的、表示进步和发展水平的culture 和civilization概念完全确立。两个概念在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后的真正新意、也就是它们越来越普及的原因在于,历史哲学的思维角度使它们容量大增,几乎完全摆脱了农事或礼仪的拘囿,而与民族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联在一起。换言之,这两个新概念从历史哲学的视角来描述群体的、区别于自然的发展状态,而且,它们几乎包容了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国家、社会、经济、技术、科学、艺术、法律、宗教和道德等等;也就是说,它们不仅用于个体,更多的用于团体,族群和国家。(注:以上有关西洋语言中“文化”和“文明”概念的发展亦即两个概念在法、英、德等国的演变,参见耶尔格·菲施:《文明,文化》,第705-745页。)显而易见,罗氏《英华字典》中对这两个概念的诠释明显落后于时代。这里指的不仅是概念的诠释,更主要的是,我们几乎看不到这两个概念已经发展了的综合性意义,罗氏诠释的含义依然更多的涉及个体而不是群体。
    就总体而言,中国人在十九世纪末之前似乎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近现代西方culture和civilization概念的深度和广度, 甚至连有些西洋人士编撰的较为著名的中外文字典中都见不到这两个概念。(注:例如:《英华韵府历阶》,卫三畏鉴定,香山书院梓行,澳门1844 年版。 (ANENGLISH AND CHINESE VOCABULARY,In the courtdialect, by S.Wells Williams,Macao 1844)《西语译汉入门》, 童文献著, 巴黎1869年版。(DICTIONNAIRE FRANCAIS-LATIN-CHINOIS,De la LangueMandarine Parlee,par Paul Perny,Paris1869 ))卢公明编著的《英华萃林韵府》中未收Civilization;Culture 释义为: literary 文;act of self修理之功。(注:见《英华萃林韵府》,卢公明编著, 福州1872年版,卷一。(A 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IN TWO VOLUMES COMPRISED IN THREE PARTS, by JustusDoolittle,Foochow 1872:PART FIRST, ENGLISHANDCHINESEWTTH THE LETTER ROMANISED))进入二十世纪以后, 不少双语词典依然只局限于词汇和概念的翻译而没有注释,而且,译词还不统一。(注:如TECHNICAL TERMS.ENGLISH AND CHINESE,prepared by thecommittee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中国教育会筹备,狄考文(Calvin W.Mateer)主编, 上海 1904 年版): Civilization 和Culture 均译为“教化”。 赫美玲编《官话》(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THESTANDARDCHINESESPOKENLANGUAGE AND HANDBOOK FOR TRANSLATORS,by Karl Ernst Georg Hemeling),上海1916年版:Civilization:文明程度。 樊炳清编《哲学辞典》, 上海1926年版:Civilization:文物;Culture:教化。)汪荣宝、 叶澜合编的《新尔雅》(上海明权社1903年版),颇多新词新概念,但不见“文明”、“文化”概念;黄摩西编撰的十二集综合性《普通百科新大词典》(上海国学扶轮社1911年版)同样收入不少西方科学与人文概念,亦无“文化”、“文明”条目。参考日本《哲学大辞书》编写而成的中国第一本英汉“哲学字汇”(1913年)没有释义和例句,只有翻译:“Civilization,文明(教化)”;“Culture,教化,修养”。 (注:《哲学字汇》,A DICTIONARYOFPHILOSOPHICALTERMS,CHIEFLYFROMTHEJAPANESE, byDr. RichardandDr.MacGillivray,published by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 Shanghai 1913。)甚至到1931年, 王云五主编的英汉对照《百科名汇》也没有单列Culture词条,Civilization译作“文化”。 (注:见英汉对照《百科名汇》,ENCYCLOPEDIC TERMINOLOGY, 王云五主编, 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直到迈达氏著《法汉专门词典》,西方Civilization和Culture 概念才在双语辞书中达到了质的飞跃。在这本词典中,历史性、区域性和群体性才真正展示了这两个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很明显,这本词典受到法语中基本上视两者为同义词的影响,Civilisation译作“文明、文化”,Culture(Civilisation)译作“文化、文明、开化”, 并对法语中的组合概念(按字母顺序)作如下译释:
    文明史、古代文明、巴比伦之文明、埃及之文明、欧洲文明、希腊之文明、拉丁之文明、大洋文明、物质文明、地中海文明、西方文明、东亚文明、精神文明;
    文化价值、欧化(指“欧洲文化”)、希腊拉丁的文化、近代文化、原始文化。(注:迈达氏著《法汉专门词典》,天津1927 年版, 第227、356 页。 (VOCABULAIREFRANCAIS -CHINOISDESSCIENCESMORALES ET POLITIQUES,par J.Medard,Editeurs:SocieteFrancaisede Librairie et D'Edition,Tientsin 192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