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梁启超论举借外债的政治前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 潘国琪/朱俊瑞 参加讨论

外债问题是近代中国思想界竞相阐述的问题之一。20世纪初,梁启超依据西方近代财政学原理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外债实践,对外债产生的原因、性质、作用、举借原则、偿还方法等诸方面作了前所未有的深入探讨。其中,关于举借外债应具备的政治条件的论述,贯穿于梁启超外债思想的始终,反映出他对国家外债问题的独到见解和清醒的政治意识,这一内容,是梁启超外债思想中颇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外债是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金融国际化的一种表现。鸦片战争前,以“天朝无物不有”而自命的泱泱大国中国,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即使有微不足道的对外经济往来,也多是从朝贡关系上去展示皇朝的“富甲天下”的。因此,中国的外债只能是近代社会的产物。1904年,梁启超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中国国债史》的写作,书中首先对外债的起源作了说明。他说:“中国自古无国债”,但从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巨额的赔款,清政府根本无力筹集如此巨大的赔款,被迫向列强借款,“遂开借外债之例”[1]。 到了1911年,清政府的外债累计超过12亿两。梁启超分析说,假如“无外债之可借,则十年以来,国既亡久矣”,因为“政府所需之款项,骤增于前,而无术以取给,势不得不加赋税。赋税骤加,则民惊扰而怨言,揭竿斩木,所在皆是”,“历朝覆亡之末运,皆坐是也”,而清政府正是通过举借外债,才得以“尚延残喘以逮今日”[2]。在梁启超看来, 外债如同一粒速效救心丸,暂时消解了清政府因巨额战争赔款而带来的政治危机和财政压力。但沉重的债务以及因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却足以使清政府的财务乃至政治土崩瓦解。梁启超警告说,“养痈之患,甚于溃裂;倒持太阿,惨于鼎迁。及今不图,则他日亡中国者,必自外债也”[3]。
    梁启超的“借债亡国”论决非危言耸听,也不是一种纯学理的逻辑推理,而是基于一定历史性的分析。其实,梁启超之前的早期改良派思想家郑观应等人,就陈述过土耳其、波斯等国“借债亡国”的历史事实。梁启超的贡献在于展其所长,从更宽广的历史变局中认识这一现象。他总结说,近代史上因借债亡国的国家以埃及最具代表性,“埃及自苏彝士河开通之后,始借外债于外国”,“其始骤进多金,外观忽增繁盛,埃王心醉外债之利”,大量借债于英、法发达国家,不足十年,借债高达“五万万三千二百余万里拉”。然而,“曾几何时,埃及财政扫地不可收拾”,“及至山穷水尽,罗掘俱空之际犹复裁减兵士之饷,使军队无力,不能相抗;使富豪尽锄,无复自立;清查通国之田亩,使农民骚动,鸡犬不宁”,“又欺小民之无识,以甘言诱,以强威迫,使全国的土地,大半归欧人之管业,民无所得食,鬻家畜以糊口,饿殍载道,囹圄充闻,而埃王卒及被废,拥立新王之权,归于债主之手矣”[4]。
    埃及与中国同称为文明古国,进入近代社会的时代背景也有相近之处。1840年是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开始,也是英、俄、奥、普、土五国签定《伦敦条约》,迫使埃及就范的开端。185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凿,正是西方列强侵略、争夺东方的产物,埃及为此也写下了自己屈辱的亡国篇章。苏伊士运河的通航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这里要指出的是这条贯穿东西方的通道曾使埃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史学家统计,埃及政府当时修建运河的花费,包括购买运河公司股票费、购买河谷地产费、挖掘淡水渠费、庆祝运河通航耗费、仲裁费以及贷款利息、佣金等共计达“一千六百八十万镑”[5]。 为支付如此巨额开支,埃及政府被迫走上借债的道路。从1862年至1876年,“共借外债六千八百万余镑”,加上“短期贷款二千六百万镑”,两项共计“九千四百万镑”[6]。每年的财政收入用于支付巨额利息后的剩余, 已“不够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7 ]。埃及政府陡然跌入外债的陷阱而无力自拔,只能走上出卖主权的道路。到19世纪60年代末,埃及的政治、财政和司法大权被英法列强所控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这便是梁启超把苏伊士运河的开辟作为埃及“借债亡国”的起点的合理化解释,也是他“读埃及近世史”“不禁股栗焉”的原因[8]。
    梁启超后来在其著名的《外债平议》中,进一步分析了借外债容易使债务国亡国的七种原因,其一是债权国必为富国强国。他们不怕债务国不履行债务,“彼之力足以自取也”。其二是财政紊乱的国家必定政治腐败至极,一旦举借外债,“必不断送全国而不止”。其三是外债使借债政府“晏然自忘其危而其益侈”,“以至偿还无着,致受干涉”。其四是全国奢侈之风因外债而起,“本期持以殖利之资,转瞬而消费殆尽”。其五是国民无经济学常识,无近代企业组织管理经验,“投资经营若以石投水,终必至本息无着而后已”。其六是大量外资骤然涌入,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引起投资狂热,继而引起经济恐慌和产业凋敝,以致不能履行债务,引出债权国的干涉。其七是通货增加又引起物价上涨,刺激外货输入,造成贸易逆差,又使货币外流,扰乱金融物价,损害国民生计。梁启超进一步指出,外国列强对于中国的借款,决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到期的利息,而是一种瓜分中国的无形手段,“今日之中国,有形之瓜分,不足畏也。所可畏者,乃在外国资本家渐握我生计界之特权,全吸我精髓以为其利赢”,“尤可畏者,则乘我财政紊乱之隙,协商以监督我财政”,“此二者,皆立足以召亡”[9]。
    应该特别指出,梁启超这种“借债亡国”论形成于变法失败后的1901年前后,这也是他涉足外债的开始。此时的资本主义随着向垄断资本的过渡,越来越加重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以攫取更多的利益。这种利权日溢、漏卮日亟的现实刺激,激发了梁启超强烈的危机意识。另外,变法失败后,被梁启超称为“庸腐奸险貌托维新之疆臣”的张之洞正热心于举借外债,这无疑添加了梁启超对外债的恶感。这样,出于被压迫者反抗的本能,更主要是灼热爱国心理的驱动,梁启超“借债亡国”论的特定时代背景的基本底色也就清晰地显现出来。“借债亡国”论虽然道出了资本与魔鬼常相守的历史事实,但毕竟不是一种科学的论断,不久也被他本人所扬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