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陈季同述论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桑兵 参加讨论

一些历史人物,在世时经历各种重大事件,始终处身时代漩涡中心,虽非显要,却是良好见证。但因为不是主角,忠奸两面都轮不上,身后因时势变化,其名愈隐而不显,其事甚至湮没无闻。陈季同便是此类人物中较为典型的一位。其有生之年不过五十有四,可是从洋务运动兴起,到革命思潮发源,30年间每一大事出,几乎都适逢其会,或任重要配角。此外,他还是近代中国最早深悉欧洲文学,并以外国文字输出中国文化的有数之人。有人曾感叹近代福建译材辈出,人们只知道输入泰西文明的严复和林纾,而很少提及输出本国文化的辜鸿铭和陈季同,实在是个缺憾。(注:沈来秋:《略谈辜鸿铭》,《福建文史资料》第5 辑。)近年来辜鸿铭研究大为深入,而陈季同因缺乏资料,中外学者迄今只有片段的论及。(注:涉及陈季同的论著,主要有H.J.Lamley,"The1895 Taiwan Republic",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7,No .4(1968);陈彪:《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交合点--台湾民主国》,《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巴斯蒂:《清末赴欧的留学生们--福州船政局引进近代技术的前前后后》,张富强、赵军译文载《辛亥革命史丛刊》第8辑,中华书局1991年版; 桑兵:《甲午战后台湾内渡官绅与庚子勤王运动》,《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有关辞典也大多不收,收录者又错误不少。仅有的几篇论文中,关于陈季同的生平略历主要依据沈瑜庆撰写的《陈季同事略》(注:沈瑜庆、陈衍:《福建通志·列传》卷39,清列传八,1938年刻本。《陈季同事略》的作者前人多写陈衍,而据该本“列传”所言,实由沈瑜庆主撰。沈清末曾任贵州巡抚,后为经学会会长。1916年福建通志局设立,出任正总纂。)。沈为陈季同旧识,不过所写传略有待于补正诠释之处甚多。在收集整理史料和考证史实的基础上重建陈季同的形象,揭示分析其生平活动及与各方面的关系,不仅能够丰满历史认识,也可借以检查历史视野和观念的局限与偏差。
    (一)
    陈季同,字敬如,福建侯官人,家世不显,“少孤露,读书目数行下”。1867年2月,福州船政局创办附设学堂求是堂艺局, 陈是首批进入制造学堂即前学堂的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法国语言文字和一般西学课程,“历经甄别,皆冠其曹”。1873年毕业,“拔充办公所翻译。时举人王葆辰为所中文案,一日论《汉书》某事,忘其文,季同曰出某传,能背诵之。”(注:《福建通志·列传》卷39,清列传八。)可见此时陈于中西学都已奠定较好的基础。两年后,当他和几位同学出现在“科学文艺之渊薮”巴黎和“世界文明之导师”的法国人面前时,“他们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使遇见他们的外国官员都感到大吃一惊”。(注:巴斯蒂前揭文,《辛亥革命史丛刊》第8辑;《通信》, 《新青年》第2卷第3号,1916年11月1日。)
    陈季同载入史册,是由清末首批派学生赴欧洲留学开始的。但此事中外史家颇有误会处。1872年中国派遣留美幼童时,主持福州船政局的斯莱塞格(Louis Dunoyer de Segonzac)提出应照例派人留学法国。 尽管1867年法国外交大臣曾致函驻华公使,指示鼓励中国派留学生,这时却对斯氏的建议不感兴趣。1873年,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奏请派遣学生赴法国留学,计划派40-50人。清廷饬李鸿章议复,迟迟未决。不久发生台湾事件,沈葆桢赴台筹划防卫,该计划搁置。1875年3月, 因福州船政局前船政监督日意格(Prosper Giguel)归国,沈葆桢“于前学堂内派出魏瀚、陈兆翱、陈季同等三人,后学堂内派出刘步蟾、林泰曾等二人,随同日意格前往游历英吉利、法兰西等处,俟机船铁胁新机采购既便,仍随日意格同归”(注: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十三日(1875 年4月18日)沈葆桢等奏,朱有k3k301.jpg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 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96页。)。据此, 陈季同一行5人赴欧,目的并非留学,而是游历。 二者的身份使命在清末截然两分,一为学生学习,一为官绅考察,不宜混淆。他们于3月17 日从福州启程,5月初抵达法国的马赛,即分别前往英法两国参观考察, 直到1876年初,魏瀚、陈兆翱才入土伦市郊的船厂学习制造,刘步蟾、林泰曾则进英国的海军学校。这也说明他们此行本来不是留学。而既不学制造也未学驾驶的陈季同,更负有特殊使命。“癸酉朝议拟派使驻西洋各国,然不知崖略,须先遣人往探,令船政大臣沈葆桢举其人。众皆惮风涛,季同独请行,遂保以都司,偕洋员日尔格游历英法德奥四国,与彼都人士周旋晋接,悉合窾窍。”(注:《福建通志·列传》卷39,清列传八。据《陈季同事略》称,陈季同著有《西行日记》4 卷记其事。)赴法前,陈季同曾随沈葆桢到台湾筹防,参与机要,早已不是一介书生。其余4人也均已毕业。1876年4月23日,结束考察的陈季同和刘步蟾、林泰曾随日意格离法归国,6月初抵福州。 (注:有关此行发端及过程详情,参前引巴斯蒂文。惟该文认为这是中国首次派学生留欧,仅派5人,是由于原计划预算减少,似误。)如果是留学, 这样乍入还出未免反常。清方有关文件对5人身份含糊其辞, 或有意掩饰其实际使命。后人失察,径呼为学生,以讹传讹至今。(注:池仲祜编《海军大事记》谓:“是年(1875年)冬,沈葆桢以日意格回国之便,派学生刘步蟾、林泰曾、魏瀚、陈兆翱、陈季同随赴英法游历,并订办七百五十匹铁胁船一艘……命名威远。”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2页。)
    1876年10月,陈季同随日意格、李凤苞等人到北京会见即将出任驻英国公使的郭嵩焘,此行当为向清廷报告欧洲考察详情。(注: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9-20页。)在此期间,沈葆桢、丁日昌、李鸿章等人商议协调前此由沈提出的派人赴欧留学计划,达成一致,遂由沈葆桢、李鸿章出面,奏派洋监督日意格带同随员马建忠、文案陈季同、翻译罗丰禄以及制造生14人,驾驶生12人,艺徒4人赴欧。他们于1877年3月30日乘福州船政局的济安轮船从福州启程,4月8日在香港换乘法国邮轮,抵马赛时受到省长和市政府的欢迎,接着转往伦敦,7月初抵达巴黎。(注:巴斯蒂前揭文,《辛亥革命史丛刊》第8辑;《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八),第482-483 页;光绪三年三月十九日(1877年5月2日)督办福建船政吴赞诚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五),第199页。 )此行陈季同本来也不是留学,但为了“学习交涉切用之律”,他和马建忠进入巴黎政治学校(Ecol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 “专习交涉律例等事”(注:《伦敦与巴黎日记》,第510-512页;光绪四年二月十六日(1878年3月19日)督办福建船政吴赞诚片,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五),第206-207页;李绪武:《清末船政学生之留欧教育》,《东方杂志》复刊第3卷第1期。关于巴黎政治学校,巴斯蒂文称系私立,郭嵩焘日记所录李鸿章函则说是官学。李培德《曾孟朴的文学旅程》(传记文学丛书之七,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推测为自由政治学院(L.Ecole Libr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 )或巴黎大学的法学院。翻译罗丰禄也进泾士书院兼习化学、政治。光绪六年十二月十八日(1880年1月17日)直隶总督李鸿章等奏,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八),第254页。),所习功课包括交涉、公法、律例、 格致、政治、文辞等。(注:《适可斋纪言纪行》卷2,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153),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第4页。另参陈三井《略论马建忠的外交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3期下册,1971年12月。)此外,因李鸿章要求其兼习英语,陈季同还“兼习英德罗马腊丁各种文字”(注:《福建通志·列传》卷39,清列传八。)。除了学习,身为文案的陈季同须协助出洋肄业局监督李凤苞督率照管留学生,以后又和马建忠、罗丰禄一起,被郭嵩焘咨派为帮办翻译,负责拟订翻译往来的外交文书,随同公使出席各种公私社交场合担任口译,以及在兼署或新旧公使到离任时迎来送往等。在巴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先后出席了递交国书,到法国外交部呈送总理衙门照会,观看及以武官身份和各国驻法武官一起佩刀骑马参加规模盛大的阅兵式,以及参观万国奇珍会、兵器博物馆、天文馆、矿务学堂等活动,并陪同郭嵩焘经比利时前往德国参观克虏伯兵工厂,几度目睹了民主国“伯理玺天德”的风采,也领略了“西洋精进日新而未有已也”(注:《伦敦与巴黎日记》,第567页;黎庶昌:《西洋杂志》,长沙岳麓书社 1985年版,第433、479页。)的进取精神,眼界大为开阔,脑筋日益灵活。
    与此同时,陈季同的学业也有长足进步,“尤精熟于法国政治并拿布仑律,虽其国之律师学士号称老宿者莫能难。”(注:《福建通志·列传》卷39,清列传八。)由于时间较短,他没有像马建忠那样获得学位,但熟练的法语和良好的西学知识,使其同样与法国社会建立了一些实质性的关系。通过业师弗里和得干尼,他认识了化学教授得那阿,并由其开示法国在文理工矿以及海陆军各领域的11位著名学者的名单,以便于郭嵩焘交游。他本人也因此与法国学术界建立起联系,这为他后来在巴黎上流社会,尤其是外交界和文艺界的交往开辟了通道。同时他还在公私两方面和清朝驻欧使馆人员及留学界接触,既了解他人,又展现才能。不久,郭嵩焘命属下互相举荐,陈季同以严复等人为储用之才,而严复所举9人中,陈季同也榜上有名。(注:《伦敦与巴黎日记》, 第846-847、853页。)
    1878年,清政府加派曾纪泽为驻法公使,原出洋肄业监督李凤苞升任驻德公使仍兼本职,接替刘锡鸿。李与郭嵩焘商定,咨调兼办英法翻译罗丰禄和陈季同随同赴德。郭对二人的评价是:“罗则静默,可以讨论学问,陈则活泼,可以泛应世务,再能历练官常,中外贯通,可胜大任矣。”(注:李凤苞:《使德日记》,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154), 第48页。)可见通过一年多的接触观察, 这位清朝首任驻外使节对陈季同的印象颇佳。可惜清廷不能用人,与郭嵩焘的看法相反,陈季同几经挫折,与郭嵩焘自己的境遇不无相似。陈季同在巴黎为即将到任的曾纪泽物色新设的公使馆用屋后,又与日意格等人赴伦敦,与李凤苞商议肄业生徒及支发经费等事,并陪同李凤苞拜会德、法两国大使。11月,和李凤苞一起前往德国赴任。
    当时欧洲大陆上流社会通行以法语为社交语言,而驻德国使馆的翻译又较驻英使馆少,加上清制公使馆无专职武官,由陈季同兼任,所负职责无形中增加,凡与德国皇室、政府、外交部及各国公使来往公务,或阅兵参观应酬等事,均须其参与。由于李凤苞兼任意、荷、奥三国的公使,1881年陈季同还陪同其前往维也纳和阿姆斯特丹,晋见奥地利、荷兰国王,并参观两国的考古及博物院,和艺学、矿学、艺术等院校。(注:《节录德国水操法前赴和国谒君致词并顺道阅和比两国塘工炮台武库情形》,《谨节录赴奥晋接情形并见奥君致词答词呈备钧核》,均见《驻德使馆档案钞·李凤苞任内卷略》,吴相湘主编:《中国史学丛书》(36),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影印,第389-409页。)
    此外,依照事先约定,陈季同仍兼办在法国的肄业文案翻译事件,只是在洋监督有临时须译急件时,就近令马建忠代理,因此,当留法学生刘某病重时,陈季同仍奉命驰往察看。这虽然使其公务不免繁重,却借以经常来往于德法之间,保持与法国各界的联系。他久住德国,而与法国社会文化的关系最深,不仅因为通法语,还由于个人社交也以法国为重心。
    到德国两个月后,李凤苞令陈季同加入了柏林著名的葛西努俱乐部,此举大大便利了陈的社交,使其这方面的才能充分发展。该俱乐部为各国驻德外交人员和德国官绅“会讲学业访问时事之地”,由德皇任主席,下设总管、副管、提调、帮办等专职,会员分三等,头等为“殷实官绅有恒产在柏林者及使署人员驻防武员”,具有选举表决权和引荐新会员的权利,二三等会员则只能参与日常活动。除定例聚餐会外,每年2月下旬召开大会,决议修改章程及购置器具等事。 李凤苞认为:“欧洲都会,每有官商会馆,所以聚会友朋,通达时事,法至善也。柏林之葛西努选择甚精,规条尤善,冠盖相望,道谊相资,岂饮食征逐者可同日语哉。”(注:《使德日记》,第149-150页。)李之本意不过是便于交际周旋(注:郭嵩焘认为李凤苞“专意周旋”,人品不及黎庶昌。见《伦敦与巴黎日记》,第791页。), 至多欲发挥陈季同的特长令其有所历练。由于陈善于结交,后来反而成为清廷了解欧洲政情军机和商况民意的重要渠道。中法战争前军情紧迫急需情报之际,因陈季同归国未回,李凤苞竟声明:“季同未到,似无可探”(注:光绪九年五月十七日(1883年6月21日)到驻德李使来电,顾廷龙、 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页。)。 长期在外交事务方面扮演要角的李鸿章,不少事需要依靠或通过陈季同。不久,陈季同又在报纸主笔爱孛尔的宴会上结识了20几位大学教授、报刊主笔和著名画家。(注:《使德日记》,第154页。)
    出身船政学堂的陈季同还具有军工舰船兵器的见识,驻法、德期间,又几度陪同郭嵩焘、李凤苞、徐建寅等人参观考察法、德、奥、荷、比等国的军火库、军事院校、兵工厂、水雷厂、铜厂、兵器博物馆、炮台等设施,收集建筑图纸,并以武官身份参与或观看了法、德、奥等国的水陆军事演习,目睹各类“制造精良,洵甲天下”(注:徐建寅:《欧游录》,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859页。 )的舰船兵器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效果,见多识广,逐渐成为内行专家,清政府“凡购船舰炮械,亦皆由季同折验而后运归”(注:《福建通志·列传》卷39,清列传八。)。
    由于陈季同在各方面的出色表现,1881年初李凤苞提出,以其“办理文案翻译,襄助华洋监督,移调生徒,料简妥协,及偕同前赴各厂考求机器制造采炼,并查察功课,兼习律例公法、化学、政治等事,均能始终勤奋,办理有成”,和罗丰禄等人一起,经李鸿章等照案奏奖,其留闽补用都司“免补本班,以游击仍留原省补用,并赏加副将衔”。(注:光绪七年正月十九日(1881年2月17日)直隶总督李鸿章等奏, 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四十》,光绪三十四年印行,页1-3。沈瑜庆《陈季同事略》称其1874年由欧洲归国,即升参将并加副将衔,误。)是年9月,已是二等翻译官的陈季同到德国任满3年,照章应奏请奖励,李凤苞以其“考求武备,随阅操演,并办理翻译事务,均能博访周咨,精勤奋勉,实属异常出力,特拟请免补本班,以参将仍留原省尽先补用,并戴花翎,以示鼓励”(注:《奏陈季同赏戴花翎报署咨文》,《驻德使馆档案钞·驻德使馆任内卷略》,第177-179页。),奉旨照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