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清末新政时期的实业政策与措施(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陈安丽 参加讨论

四、举行各种活动,激励投资实业与改良工艺
    国家干预经济,还可以通过引入激励、创新、竞争精神,推行优惠税收政策等,用来对某些经济部门或领域进行鼓励。新政时期,清政府实行的奖励实业政策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为了吸引资金兴办实业,对投资者予以奖励。1903年,商部在《奖励公司章程》中,对集股50万元至5000万元以上兴办公司者,分10等给予顾问官、议员,加授顶戴并赐给牌、匾,准子孙世袭议员等奖励。由于中国商力薄弱,1907年的《改订奖励公司章程》将原有授奖由原来的50万元至5000万元以上,降为20万元至2000万元以上。同时还颁布了《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以鼓励国内巨富和海外侨商投资兴办实业。该章程以资本大小和工人多寡,将奖励分14等,对资本在2000万元以上至10万元以上者,分别授以不同等爵衔,并加花翎、顶戴。仅隔一月,农工商部在上奏中又进一步降低奖赏标准,规定“凡商人出资营业自一万元以至八万元以上,著有实效者”[25],发给七、八、九品三等奖牌。新政时期,因集股兴办实业,且所集股额在20万元以上,40万元以下者,在获奖者中相对较多。
    其二,对生产与工艺方面的奖励。包括对新式工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和对传统手工业、农业的奖励,特别强调对“有创制新法、新器以及仿造各项工艺,确能挽回利权,足资民用”[26]的项目予以奖励。1906年制订的《奖给商勋章程》规定,设五等商勋。对尚不够授予五等商勋的官营手工业制品厂家授予匾额,对个体手工业工匠则颁给奖牌。1910年1月拟订的《奖励棉业章程》,对创种、改种棉花,收获丰硕的植棉公司、独资农场、个体农户,根据“收棉优劣多寡”,分别授予五等奖。章程还提出,对“能仿造轧花、弹棉、纺纱、织布各项手机,运用灵便,不逊洋制者”授奖[23]。虽然获此类奖者较因集股、投资获奖者为少,但对提倡近代工业、创新工艺具有导向作用。
    对生产与工艺方面的奖励往往与举办展览、赛会相结合。1906年,商部改为农工商部时,下设京师劝工陈列所,目的是“提倡工艺”、“振兴工业”。该所展览物品包括天产、工艺两类。对陈列的自制物品,如“系独出心裁,创制新法新式,足以提倡土货抵制洋货者”,该部按等级“发给商勋以资奖励”。对收到与售出的物品,“随时登入报章,俾供众览”[27]。这些展品对全国工艺品的制造与改良,起到示范与借鉴的作用。到1911年,全国共设劝工陈列所和商品陈列所13处[28]。
    为了扩大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销路,汲取外国同类产品的长处,改良我国的工艺,清政府提倡商人经营农业、园艺、林业、水产、化学、工艺、机器、教育、卫生及美术、学生手工等物品的生产,参加国际赛会,即国际商品博览会。由于该会评奖着重货物,且通常由厂家携货自赛,清政府强调“及时劝立工厂”,并规定参展货物一律免税。为了掌握国际市场商情,并“以词理争胜”,还提倡商民“广习”外语[29]。新政时期,我国商人曾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其中,1911年,在意大利都朗国际博览会上,获得4项卓绝奖、58项超等奖、79项优等奖、65项金牌奖、60项银牌奖、17项铜牌奖和6项纪念奖[30]。
    清廷派大臣参加各国博览会,大臣带回各国举办博览会的成例,农工商部在国内也倡导举办展览会。1909年,在武昌曾举办物品展览会。1910年,在南京举办了南洋劝业会。此次会前,各省会、商埠分别设立出品协会,并联合绅商学界设立协赞会,“罗致新奇”赛品,免税参展,唯售出者“接值抽税”。清政府派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张人骏担任会长,分管筹备与展出事宜,后来又派杨士琦任劝业会审查总长。由他挑选学有专长,精于鉴别者,对参展物品分类评核,然后由农工商部“发给凭照标牌”[31]。此次参展物品达10万余件,在国际上引起关注,美、德、日等国的实业团体均前来观览。可以说,南洋劝业会已是我国全国商品博览会的雏形。通过物品展览会、南洋劝业会,起到了荟萃观摩,改良竞进,劝励农工,推广商业的作用。
    上述奖项基本上是虚的官衔、空的爵位,还有顶戴、花翎、匾额、奖牌等,即以荣誉奖为主。这当然与江河日下的清王朝经济实力空虚有关。即使如此,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重本抑末、崇官贱商、求名弃利等思想的惯性延续,当时的商民仍视上述奖项为殊荣。因而,这些荣誉奖也起到了鼓励吸引投资,激励革新工艺的作用。
    五、兴办整顿实业学堂、引进传播科技知识
    建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校,振兴教育,提倡科学技术,是国家振兴实业的基础措施。在帝国主义侵略步步加深,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势下,清朝统治者也意识到改革教育、提倡科学的重要。光绪在其谕旨中曾指出,“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日昌科学为急务”[32]。改革教育,造就人才,是清末新政重要内容之一,清廷视其为当务之急。兴建实业学堂,推行实业教育,又是振兴实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实业教育不独是教育改革,也是振兴实业的重要举措。
    1901年,光绪下兴学诏指出,“人才为庶政之本”,为改变士子所学空疏无用、浮薄寡实的状况,将省城所有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设中学堂,各州县设小学堂,要求培养学生“博通时务,讲求实用”[33]。从此,废除了中国古老的书院制度,开始在全国推行新式学堂制度。起初学堂与科举并存,1903年,光绪谕令从1906年开始,将乡会试中额及各省学额逐科递减,待各省学堂办齐且有成效,即停止科举。1905年,光绪采纳袁世凯“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34]的奏议,决定从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和各省岁科考试一律停止。这标志着科举制退出历史舞台。同年,为了加强对各地学堂的管理,增设了专门的职能机构学部。学部强调,“实业教育为今日之急务”[35]。该部提出的5点教育宗旨中,“尚实”是其中之一,即“务讲求农工商各科实业”[36]。学部下设5司中,也有实业司分管“各种实业学堂之设立、维持、教课规程、设备规则及关于管理员、教员、学生等一切事务”[3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