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罗孝全索赔事件及其影响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研究》 吴义雄 参加讨论

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因他与洪秀全的交往,向来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所注意的人物。由于洪秀全曾经有几个月的时间跟罗孝全研讨基督教神学,而他后来领导的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又在思想上吸收了基督教的教义,他与罗孝全的关系自然成为太平天国史和中外关系史上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但罗孝全的另一个对中外关系产生过长远影响的行为,即本文将要探讨的他向中国政府索赔的事件,尽管国外的一些学术著作早已论及,国内学界却未见讨论。这里,笔者根据所见到的史料,参考国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对这个事件的发生、交涉的过程及其影响,作一简要的论述。
    
    罗孝全(Issachar Jacox Roberts )是美国浸礼会传教士。 他于1802年2月出生于田纳西州桑穆纳县的农庄。 他的母亲是浸礼会信徒,他的哥哥莱维·罗伯茨(Levi C.Roberts)是当地浸礼会的一名牧师。其家庭生活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对罗孝全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注:Margaret Morgan Coughlin,StrangersintheHouse: J. LewisShuck andIssachar Roberts,First 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iesto China,PhD Thesis,University of America, 1972,pp.37-38.此书以下简作:Strangers in the House.)19岁那年,他受洗加入田纳西州舍尔比维尔浸礼会,后成为一名业余的神职人员。(注:Clifton Judson Allen,ed.Encyclopedia of Southern Baptists,Nashville,1958,Book 2,pp.1056-1057.)他做过马具工, 当过教师,1827年又到南卡罗莱纳州的一所学校进修过一个学期的神学课程,约在1828年前后被正式按立为牧师。在这之后,他又决定做一名海外传教士。当时正值美国新教各派纷纷对中国发生兴趣之时,到中国传教是经常被讨论的话题。在此背景下,罗孝全于1835年初决定到中国传教。
    此后,罗孝全与美国浸礼会的传教机构多次联系,希望浸礼会海外传道会派遣他到中国。但一开始美国浸礼会认为他“资质平庸”,拒绝了他的要求。罗孝全没有放弃努力。他自己在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创建了“罗孝全基金会”(Roberts'Fund)。又以他为首,成立了一个“密西西比谷地中国传道会”(China Mission Society of theMississippi Valley),作为他到中国传教的组织和后援机构。在这之后,罗孝全以在经济上自给为条件,说服了美国浸礼会接受他为传教士。1836年10月,罗孝全乘船离开波士顿,第二年初到达南洋的巴达维亚,在那里学了一段时间的中文后,于1837年5月来到澳门。(注: George BlackburnPruder, IssacharJacaxRobertsAnd American Diplomacyin China During the Taiping Rebellion ,Ph.D thesis,American U.,1977,p.31-34;Strangers in the House,pp.41-43.)
    罗孝全与先期到达的美国浸礼会传教士叔未士(J.Lewis Shuck )夫妇,在澳门附近的乡村和商船上进行传教活动,历时5年之久。 在这期间,他与德国传教士郭士立(Charles Gutzlaff)也有密切的交往。(注:见 China Mission Advocate,Louisville,Kentucky,vol. 1, pp.46-47,56-63,etc.)罗孝全鼓吹扩大对华传教, 在写给美国宗教人士的信中说,“我认为如果有一打勇敢的传教士来到这里,精诚合作,再有一打勇敢的本地皈依者,甘冒生命危险,在他们的努力和神的保佑下,福音将像电流一样传遍这个国家。”(注:罗孝全致约翰·琼斯(John T.Jones),1838年2月8日,同上,第57页。)由于美国浸礼会海外传道会此时不向他提供经费,为了弥补他的“中国传道会”资金的不足,他甚至重操旧业,利用自己制造马具的技艺赚钱。到1841年,罗孝全自己的财产和“中国传道会”的其他资助已不能满足他在经济上的需要。所以他写信给设在波士顿的浸礼会差会,要求成为该会的正式传教士,由差会提供经济资助。这个要求得到了满足。这样,在1841年,罗孝全就成了美国浸礼会的正式传教士。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对香港的占领引起了叔未士和罗孝全的强烈兴趣。1842年2月,罗孝全从澳门搬到香港。叔未士和他的夫人则于3月份搬迁。他们向英国香港当局租赁了地皮,在香港的皇后大道等地修建了教堂。罗孝全开始时在香港岛南端赤柱的英国驻军和中国村民中传教。但不久,他就对那个狭小、人口不多的乡野感到厌倦,在1843年2 月离开了赤柱。此举激化了他与叔未士等之间从在澳门活动时期就已开始积累的矛盾。1844年5月14日, 在当时任港英殖民政府中文秘书的郭士立的鼓动下,罗孝全离开香港,带着他的两名助手,次日抵达广州。这样就开始了美国浸礼会在广州活动的历史。 (注:以上见BaptistMissionary Magazine,vols.22-24,有关对华传教部分。)
    罗孝全到广州后,花了很大力气进行传教活动。1845年7月26日, 罗孝全在广州南关天字码头东石角成立了“粤东施蘸圣会”(TheUet-tung Baptist Church)。这是罗孝全自己成立的浸礼会组织, 牧师为罗孝全,成员开始时有5名中国教徒,此外,还设了4名长老。(注:罗孝全:《粤东施蘸圣会历史》,转引自王庆成:《洪秀全与罗孝全的早期关系》,《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 )这个“粤东施蘸圣会”,又隶属于罗孝全在 1845 年成立的“广州浸礼会传道会”(Canton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这是他自己建立的传教组织,由他自任“总干事”,并由5名在广州的外国人,加上他自己,组成董事会。 他在佛山也建立了另一个传教站。他还以“广州浸礼会传道会”的名义,向在广州的外国人筹到数千元活动经费。(注:罗孝全:“广州浸礼会传道会1845年度报告”,Strangers in the House,Appendix No. 7.)
    19世纪40年代,美国南部以及边疆的蓄奴州与北部的自由州在维护还是废除奴隶制的问题上,形成越来越尖锐的对立。影响所及,美国浸礼会也发生分裂。南方浸礼会的人士另行成立了美国“南部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并相应成立了海外传教差会。 1846年1月,罗孝全改属南部浸信会差会。(注:Lida Scott Ashmore, TheSouth China Mission of the AmericanBaptistForeignMissionSociety,A Historical Sketch of Its First Cycle of SixtyYears,Methodist Publishing House,Shanghai,1920,pp.7-8。 )但罗孝全与这个差会的关系也处于不妙的境地。差会因叔未士等人的影响,对罗孝全另眼相看。而罗孝全个性又偏执刻薄,行事荒谬。到1851年,罗孝全被美南浸信会差会除名。之后,他作为独立传教士继续在广州活动,曾应洪秀全的邀请,到南京逗留过一段时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