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梁启超的传记理论及其贡献(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方论丛》 杨俊才 参加讨论

二、梁氏对史学性传记之操作原则的阐述
    梁氏对中国古代史籍之不成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徒耗民智一直心有不满,所以很早就萌发了自编一部《中国通史》的想法,认为“新史之作,可谓我学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己。”[3](七十三《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为了编写《中国通史》,梁氏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里分别论述了列传、合传、专传等史学性传记的具体操作原则。
    (一)列传、合传的做法。关于列传,梁氏曾作这样的说明:“列传这个名称,系由正史中采用下来。凡是一部正史,将每时代著名人物罗列讲多人,每人给他作一篇传,所以叫做列传。”
    那么列传该如何去做呢?梁氏主要对前人的经验作了一番总结。如为文学家作传,梁氏提出第一要转录他本人的代表作品;第二若是不登本人著作,则可转载旁人对他的批评。梁氏说明了这样做的理由:“为甚么要给司马相如、杜甫作传,就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好。不载文章,真没有作传的必要”,那些优秀的作品,“如果当初正史上没有记载,也许失去了,我们何从知道他的价值呢?”所以“为文学家作传的正当法子,应当像太史公一样,把作品放在本传中”。至于要转载批评的文章,那是因为即使作品失掉了,因有评论保留,“我们还可以想见他的作风同他的地位。”
    此外梁氏还分别论述了为政治家,为政治家同时又是文学家;为方面多的政治家和方面多的学者;为有关系的两人及为许多人等作传所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及其理由。
    对于合传,梁氏认为“他是把历史性质相同的人物或者互有关系的人物聚在一处,加以说明,比较单独叙述一人,更能表示历史真相。”所以对于合传,梁氏颇感兴趣,特别是研究了章学诚、魏源等人所作的富有创造性的合传后,梁氏更是深受启发。如章学诚《湖北通志检存稿》中的合传:
    每传人数自二人以至百余人不等,皆以其人性质的异同为分合的标准,皆以一个事迹的集团为叙述的中心。读其传者,同时可知各个人的历史及一事件的始末,有如同时读了纪传体及纪事本末体。
    梁氏尤其赏识魏源《元史新编》中的合传,认为它们“虽是纪传体的编制,却兼有纪事本末体的精神,”不失为是一种革命。为此,梁氏不无兴奋地说:“我们常说二十四史有改造的必要,如果真要改造,据我看来最好用合传的体裁,而且用魏源的《元史新编》那体裁。”
    要做合传,有一关键的问题就是得确定什么样的人物可合作一传。对此梁氏主张可先把人物分成两类,第一类,超群绝伦的伟大人物,两下有比较者,可作合传。第二类,代表社会一部分现象的普通人物,许多人性质相近者,可作合传。例如王安石与司马光:
    (他们)时代相同,事业相同,两人代表两派,凡读《王安石传》时不能不参考《司马光传》。与其分为两篇,对于时代的背景要重复的讲了又讲,对于政治的主张有时又不免有所轩轾,何如合为一篇,可以省事,而且搜求事迹亦较公平。
    梁氏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不是把眼光仅仅局限于国内,他认为“本国人与外国人性质相同,事业相同,可以合传。”为此梁氏还举了许多例子,如孔子与苏格拉底;墨翟与耶稣;屈原与荷马;清圣祖与俄大彼得、法路易十四等。国内结合、中西交融,使读者能够从世界范围去把握人物,这样的合传做出来,肯定是很有价值的。
    (二)专传的做法。所谓专传就是“以一部书记载一个人的事迹”,它与列传的不同正如梁氏所指出的:“列传以一部书记载许多人的事迹;专传一篇即是全书。”由于专传只是在篇幅、容量上胜过列传,其他方面与列传并无本质的区别,所以梁氏在谈到列传的做法时,特别点明专传亦可应用。但是梁氏《补编》中只谈专传,意不在总结前人经验,而是试图使之脱胎换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新史:
    我的理想专传,是以一个伟大人物对于时代有特殊关系者为中心,将周围关系事实归纳其中,横的竖的,网罗无遗。比如替一个大文学家作专传,可以把当时及前后的文学潮流分别说明。此种专传,其对象虽止一人,而目的不在一人。择出一时代的代表人物或一种学问一种艺术的代表人物,为行文方便起见,用作中心。梁氏曾有过“以传代史”的宏大构想,希望能够选取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百位传主作为中心,把相关的各部文化都分别归到他们身上,“一传常可包括数百年”,他相信“用这种新的专传体裁做一百篇传,尽能包括中国全部文化的历史”。
    那么,这种专传具体该怎样做呢?梁氏以自己酝酿多年而尚未做成的几部专传为例作了详细说明。比如《玄奘传》的主要目的”,所以在这部专传里,梁氏把玄奘作为佛教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提出应着重叙述释迦牟尼以来佛教教理的变迁,玄奘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玄奘之后佛教又是如何由大唐传入日本,“一直叙到现在。”至于玄奘的私生活,梁氏认为也是不可不写的,但必须巧妙地插入到佛教教理的叙述之中,“随时点缀,不必使人看出针迹缝痕”,以免冲淡了作传的真正目的而流于行状一类的文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