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傲日格勒:对阿里不哥与忽必烈汗位正统问题的小考(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傲日格勒 参加讨论

二、玉玺
    此前,学者们在探讨阿里不哥与忽必烈汗位的合法性问题时,没有涉及到大玉玺。虽然象征大汗权力的玉玺在什么时候进入蒙古社会、它有多大权威性和影响力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33)但我认为从象征大汗权力、合法性的大玉玺入手,可以更全面、直观地考证出阿里不哥与忽必烈汗位合法性的问题。
    《史集》中记载:“当阿里不哥被忽必烈打败,势力远不如忽必烈时,玉龙答失(蒙哥合罕之子)派出一个急使去见阿里不哥,向他索取自己父亲的一颗大玉玺,阿里不哥交还给了他,接着他就同千夫长们一起带着军队到(忽必烈)合罕处去了。”(34)此处记载充分说明,直到阿里不哥被忽必烈打败之前,象征蒙古大罕的玉玺是一直在阿里不哥身边。阿里不哥是大汗玉玺的先前合法拥有者,只是因为在与忽必烈的汗位争夺战中被打败,才迫不得已交出了大汗玉玺。
    那么是谁、在何时把象征大汗权力的大玉玺交给阿里不哥的?《史集》记载:“(蒙哥合罕)去世以后,阿速带—斡忽勒把军队交给浑答海那颜统帅,(亲自)带着父亲的灵柩,把他送到了斡耳朵。”(35)当阿里不哥派遣脱里赤等几个使者到忽必烈处,让他们参加蒙哥合罕的丧礼时,忽必烈说“这话很对,这是件大事,必须而且应当去,但我们还未从远征中返回本土。我们先回家去,然后从那里出发赴会,全都汇聚到一起。”(36)
    “在此之后,忽必烈派遣急使前往随蒙哥合罕出征南家思地区的那支军队中让阿速带快回来。”(37)忽必烈的这些行动从《元史》的记载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如,当蒙哥合罕去世后,郝经向他(忽必烈)建议“遣一军迎蒙哥罕灵柩,收皇帝玺”(38)忽必烈听取郝经的建议,想借此笼络人心和收大汗玉玺。可知,忽必烈推迟参加蒙哥合罕丧礼的根本用意,不是为了简单等阿速带军队的到来,而是想收纳阿速带的军队和将大玉玺收为己有。
    从上面的记载可知,蒙哥合罕攻打南宋时把大玉玺随身带到南宋的,当他在合州去世后,是他的儿子阿速带将大玉玺带在身边北归蒙古本土的。但是阿速带并没有将象征大汗权力的大玉玺交给忽必烈,而是将大玉玺交给了阿里不哥,并拥戴他为大汗。(39)这也说明了阿里不哥合罕位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之后,由于阿里不哥在与忽必烈的战斗中被打败,不能再继续代表阿速带与玉龙答失等蒙古诸王的利益,从而将大玉玺交给了玉龙答失,玉龙答失又将玉玺交给了忽必烈。
    通过将象征大汗权威和合法性的大玉玺,由蒙哥合罕的儿子阿速带亲手交给阿里不哥的事情,可知阿里不哥是合法的大汗。而忽必烈最终是靠武力登上汗位的。
    三、诸王与大臣的人心向背
    在考证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正统问题时,观察蒙古诸王和蒙哥合罕旧臣的倾向是必要的。因为按照蒙古传统制度,蒙古大汗是在忽里勒台大会上被蒙古诸王和大臣们拥戴为大汗的。当大部分诸王和大臣们共同拥戴某人时,他最终才能即大汗位,他的汗位才是合法的。
    就宗王、旧臣及军事部署方面来说,阿蓝答儿、刘太平、脱里赤等人是蒙哥合罕的亲信,后来以蒙哥合罕旧臣身份臣属阿里不哥,并统帅阿里不哥军队与忽必烈的军队作战。而且蒙哥合罕的三个儿子阿速带、玉龙答失和昔里吉也在蒙哥合罕去世之后跟随阿里不哥,并推举他为汗。据此可知,蒙哥合罕的旧臣和儿子们大多倾向于阿里不哥。
    此外,哈剌-旭烈兀妻兀鲁忽乃-必里,察合台的侄子阿鲁忽,塔察儿的儿子乃蛮台,赤因-帖木儿的弟弟也速,合丹的儿子忽鲁迷失和纳臣,斡儿答的儿子合剌察儿,以及别勒古台那颜的一个儿子,亦支持阿里不哥。(40)巴托尔德和波伊勒也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进行了一场争夺大位的斗争。在不里阿耳所铸的货币表明,这个未获成功的竞争者阿里不哥,曾被别儿哥成认为合法的汗位继承人。”(41)故黄金家族的大多数诸王,都是倾向于阿里不哥的。
    阿里不哥是以拖雷幼子身份,受蒙哥合罕委托掌管兀鲁思和争夺汗位的。与此不同,忽必烈依靠的是蒙哥汗同母弟最长且贤。(42)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恰恰解释了忽必烈争夺汗位的理由。忽必烈的文化背景是比较复杂的。他不但富有传统蒙古文化,而且在漠北时就大量招纳汉地文人之士,接受了汉文化。
    随后,“蒙哥汗命其管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使他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到中原汉人地主武装头目,如董俊、严实、史天泽、张柔等人,以及汉化的色目上层人物回回人赛典赤·瞻思丁、畏兀儿人廉希宪等。受他们的影响,逐渐接受汉文化,并得到了中原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43)
    也就是说,从受命统治汉地到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十年左右时间内,忽必烈以漠南汉地为中心巩固了自己的一股势力。想经营好此地,一方面必须依靠汉地的人才和汉法来治理才行。这样一来,忽必烈的主要依靠力量就自然变成汉人士大夫和汉地武装头目了。另一方面,为了治理好漠南地区,忽必烈首先得学习汉文化,以汉文化为治国理念。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忽必烈认为按照中原王朝皇位的继承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44),在继承父位时嫡长子是有优先权的。所以,忽必烈认为作为长子的蒙哥合罕去世后他继位是理所当然的。
    忽必烈遣廉希宪先行,命他弄清时势,后又采纳廉希宪的建议,遣赵良弼入陕,往察秦蜀蒙古军的相背。廉希宪为忽必烈铺路做了不少事情,其中最大的成就,是说服宗王塔察儿首先表示拥戴忽必烈。塔察儿是成吉思汗末弟帖木格斡赤斤之孙,嗣国王。“其士马精强,尝代主上帅东诸侯,是蒙古东道诸侯之长”(45),比较有势力和影响力。塔察儿和也松格等东道诸王积极拥戴忽必烈,对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取得帝位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拥护忽必烈的西道诸王,如阿只吉(察合台后裔),早在蒙哥汗时期,就与其兄阿合哈萨儿留居汉地,袭领本部军在西京太原者,听忽必烈汗潜邸征调。”(46)说明其在经济上、军事上受忽必烈的控制是比较早的。“窝阔台之子合丹,早在蒙哥合罕时期,就迁居于别失巴里,其后南牧甘肃近边亦集乃地区。”(47)其食邑在中原内地。因此,他们拥戴忽必烈为汗也不是偶然的。
    术赤与旭烈兀系诸王,在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争夺战中支持哪方值得商榷。《史集》对术赤和旭烈兀家族,在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之战中倾向哪一方的记载前后有明显的避讳之处。不仔细对比和分析史料的话,自然而然地认为术赤和旭烈兀系诸王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忽必烈一方,其实不然。
    主木忽儿和合剌察儿拥戴阿里不哥为大汗,并且他们二人率领阿里不哥的军队与忽必烈的军队在巴昔乞交战(48),可知术赤和旭烈兀系一开始是支持阿里不哥的。因此,以后才有“旭烈兀、别儿哥和其他宗王们来到了,阿里不哥是凭借他们的决定和势力而成为合罕的”(49)传闻,以及不里阿耳所铸货币上印有阿里不哥的名字。
    但是因为阿里不哥在巴昔乞和唐兀惕的战争中被忽必烈打败,因此他在与忽必烈的战斗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旭烈兀和别儿哥(50)不断向阿里不哥和忽必烈派遣使者,想劝他们和解。随着昔木土等战争中忽必烈优势的不断扩大,旭烈兀和别儿哥开始公开反叛阿里不哥,倾向于忽必烈一方。(51)
    这时,忽必烈利用战争中的优势,以及旭烈兀和阿鲁忽等人主动向他投诚的机会,忽必烈派人告知旭烈兀汗和阿鲁忽道:“各地区有叛乱。从质浑河岸到密昔儿的大门,蒙古军队和大食人地区,应由你,旭烈兀掌管。从阿勒台的彼方直到质浑河,可让阿鲁忽防守并掌管兀鲁思和各部落。而从阿勒台的这边直到海滨,则由我来防守。”(52)以此笼络旭烈兀和阿鲁忽,加强了自己的势力。
    将上述内容进行比较,可知一开始术赤和旭烈兀家族的诸王是支持阿里不哥的。但由于阿里不哥在与忽必烈的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旭烈兀等开始保持中立并劝解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但随着阿里不哥的继续颓败,不能再代表他们的利益,以及忽必烈对旭烈兀、阿鲁忽和术赤家族进行了新的土地分封和大量的赏赐之后,术赤和旭烈兀家族就很自然地倾向于忽必烈一方了。
    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比较的话,忽必烈没有得到多数诸王的拥戴。只是因为汉地人力和物力比较丰富,且得到了统领重兵的塔察儿等东道诸王的帮助才最终打败阿里不哥后当上了大汗。所以忽必烈没有取得诸王的心,他的即位不是合法的。
    因此,“当阿里不哥势穷力竭后去见忽必烈时,忽必烈擦去眼泪,问道:‘我亲爱的兄弟,在这场纷争中谁对了呢;是我们还是你们呢?’阿里不哥回答道:‘当时是我们,现在是你们。’”(53)分析这段话可以知道,“当时是我们”指当初阿里不哥与忽必烈开始争夺汗位时,与忽必烈相比较,阿里不哥不但是以拖雷幼子身份即汗位,而且在蒙古宗王的支持率上远远比忽必烈有优势,而“现在是你们”有一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意味。不可否认,当初阿里不哥虽然在即汗位权力上优先于忽必烈,在军事力量上也相当强大,但是经过战争最终被打败,所以不得不承认失败的事实。
    总结上面的论述,本人认为忽必烈没有经过传统忽里勒台、且依靠少数蒙古诸王的拥戴最终战胜阿里不哥:是以汉地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以汉地地主和士人为后盾,并且得到东道诸王之长—铁木哥-斡惕赤斤之后塔察儿的有力帮助是分不开的。因此忽必烈最终登上汗位,可以说是篡位。刘晓在《元史研究》中也说道:“忽必烈的正统性质也值得怀疑。”(54)田村实造也说:“在忽里勒台制度本身的意义上,忽必烈当汗是违法的。”(5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