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宗藩政治的瓦解及其对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谢俊美 参加讨论

(二)
    1840-1842年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西方打开中国门户的第一步,随后西方资本殖民主义势力进入了中国。战争的失败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同时也对传统的东亚国际关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绵延已久的宗藩政治在战后不到半个世纪也就迅速瓦解,直到最后崩溃。
    宗藩政治的动摇首先同外国资本主义对作为宗主国的中国不断发动侵略、迫使清政府接受西方的“国际新秩序”有关。西方的所谓国际新秩序也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国际关系原则。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强迫中国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各种权益。1861年后西方国家使节开始常驻北京,1873年(同治十二年)6月, 外国驻京公使首次入觐,1877年中国也一改千年来只有属国遣使来华朝觐的惯例,首次向外国派驻使节。六、七十年代中外关系的这一系列变化,俨然将中外关系划为前后、新旧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对宗藩政治形成了冲击。
    西方对作为宗主国的中国的侵略与对中国的属国的侵略几乎同步。列强在侵略中国的同时,也对中国的属国发动大规模侵略。通过夺取中国的宗主权,将中国的属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或附属国,直接置于他们的保护之下。宗藩政治从此遭到了破坏。
    中国同属国的藩属关系首先遭到破坏的是琉球国。琉球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位于中国的东部,与中国隔海相望,北面与日本相邻。自明朝洪武年间,就接受中国的册封。1646年(顺治三年)后,作为中国的一个属国,一直定期朝贡,并在福建设有琉球馆。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74年4月, 日本借口台湾高山族杀害琉球渔民一事,悍然出兵台湾。“究其目的是欲吞并琉球。”(注:胡特生:《世界政治中的远东》,第80-86页。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译:《外国资产阶级学者是怎样认识中国历史的》第二卷,第673页,三联书店1958年版。)在美国的调停下,中日签订协定。协定认为日本的侵略行为是“保民义举”,等于是承认了琉球是日本的保护国。日本同意撤退在台的军队,中国则向日本支付白银50万两。协定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对中国来说,“这种和解注定了中国的命运,……比起这种准备付款甚至更有意义的是中国轻易地放弃了琉球群岛,这个地方曾进贡有五个世纪之久。”(注: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第301页,三联书店1958年版。)协定签订的次年,日本公开改琉球国为日本的一藩,1879年又将它改为冲绳县,列为日本的一个行政单位。琉球国王秘密遣使来华求救。维护对琉球的宗主权,保护属国的安危是宗主国义不容辞的责任。清政府就此训令驻日公使何如璋对日交涉。何氏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遣兵船责问琉球,征其入贡,示日本以必争;中策据理言明,约琉球,令其夹攻,示日本以必救;下策反复辩论,若不听从,或援万国公法以相纠责,或约各国使臣与之评理。廷旨将何氏三策发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复议。李鸿章以何氏上、中两策皆小题大做,认为“琉球以黑子弹丸之地孤悬海外,远于中国而迩于日本,……中国受其朝贡本无大利,若受其贡而不能保护其国,固为诸国所轻,……若再以威力相角,争小国区区之贡,……亦且无谓。”(注:吴汝纶辑:《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第八卷,第4-6页,光绪刻本。)李氏从受贡无大利这个自私的观念出发,竟采取了消极的放弃论。此后中日虽经交涉,终于不了了之。1881年中国承认日本对琉球的宗主权。
    琉球的丧失,是中国“所有朝贡的属国一个一个的相继被割去的一个序幕”。(注: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第301 页,三联书店1958年版。)清政府这种听任别国吞并一个属国而不拼力相争的作法,也给其他属国心理上投下了宗主国无力保护的阴影。在世界面前暴露了中国对属国的“宗主权的主张是虚无渺茫和做样子的,而不是认真的”。(注: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第395 页,三联书店1958年版。)因此,它加速了西方资本殖民主义蚕食和鲸吞中国属国的步伐。
    日本吞并琉球之后,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相继夺取了中国对越南、缅甸、暹罗、尼泊尔、锡金等国的宗主权。宗藩政治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越南古称交趾,汉唐以前原是中国的一部分,其地一直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唐调露年间,唐政府设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交州,安南之名由此而来。唐末,藩镇割据,安南地方势力遂趁机自立为王,脱离中朝。清代,越南同统治中国的清政府始终保持稳定的宗藩关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
    18世纪以后,法国向东方推行殖民扩张的政策。鸦片战后,法国借口传教士多次在越南被杀为由,派遣远征军到越南勒索赔偿。这些为法国资产阶级侵略越南提供了“机会和借口”。1858年法国利用参加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武力,联合西班牙,发动侵越战争,1862 年2月强迫越南签订《第一次西贡条约》,夺取昆仑岛、西贡、下交趾三省。1873年法国对越南再次用兵,次年3月, 又迫使越南签订《法越和平联盟条约》(又称《第二次西贡条约》)。条约宣称越南承认并接受法国的保护,法国管理越南政府对一切外国的关系,包括对中国的关系在内。根据这个条约,越南完全置于法国的控制之下。越南国王意识到自身的处境危险,于是秘密地遣使北京,希望清政府予以帮助。1876年越南循例派遣使臣向清政府朝贡,公使在京没有去拜访法国公使。1880年又照例派使朝贡,“向中国乞师反抗法国侵略”(注: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第384页,三联书店1958年版。)1883年7月国王阮福映去世。8月,新国王与法国正式签订《顺化条约》, 接受法国保护。“法国代替了中国--以一个压制者代替了一个无权之王,而作了越南的大君主。”(注: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第 381页,三联书店1958年版。)
    越南与中国的两广、云南毗连,法国侵占越南直接关系到中国本土的安危,捍卫越南的宗主权与保卫宗主国的安危相一致。《顺化条约》签订不久,中国就越南问题同法国展开交涉。但交涉一开始,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又一次采取消极退让的方针,他在同法国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时,对条约中的“每一个重要论点都对法国屈服”,完全屈从了法国的要求,“甚至超出了慈禧太后的愿望”。(注: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第394页,三联书店1958年版。)他的作法遭到主战派的强烈反对,简明条约未被清政府批准。在清政府看来,“在南方边境上有一个专横的欧洲强国作为邻居以代替软弱的越南人是不愉快的,抛弃对越南的宗主权,不论它是怎样虚假,是更不愉快的,而最不愉快的乃是认定中国自己的虚弱无能,没有打仗就承认失败。”(注: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第394页,三联书店1958年版。)当时中俄伊犁交涉已进入最后阶段。中俄伊犁交涉的成功,增强了中国对法交涉的信心。在主战派的支持下,清政府决定对法开战。战争后期取得了谅山、镇南关大捷。由于法国侵占越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西方东扩的意图,此后,英、美、俄等国对清政府频频施压,结果清政府最终还是把对越南的宗主权让给了法国。
    越南的宗主权丧失后,随之又带来暹罗、南掌、缅甸三国宗主权的丧失。暹罗在中法战争爆发不久就宣布停止向中国朝贡,南掌也于1893年被法国兼并,成为法属印度支那的一部。缅甸自元代起就是中国的一个属国,每10年遣使经八募、腾越前往北京朝贡。1862年下缅甸被纳入英属印度的控制之下。中法战后第二年,即1886年,英国担心法国势力扩张于己不利,将上缅甸合并到英属印度,至此缅甸完全落入英国的控制之下。同年7月24日,中英在北京签订有关缅甸的条约, 中国承认英国在缅甸的统治权,同意“英国在缅甸当时所秉一切政权,均听其便”,而英国作为一种让步,仍允许缅甸“每10年向清政府循例进贡”。1895年缅甸依约向清政府派遣了贡使,进贡了方物,然而这也是它的最后一次。此后,这种“遣使进贡一事”,便被“丢进了人们忘却的古物储藏室”,(注: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第411页,三联书店1958年版。)连这点虚假的宗藩关系也不复存在了。
    越南、暹罗等属国的丧失,还涉及到以西的尼泊尔、锡金。尼泊尔、锡金自1790年起就是中国的属国,按期朝贡不绝。它们最后一次朝贡是在1882年。1890年中英签订《印藏条约》,同意尼泊尔、锡金归英属印度管辖。1893年12月,赫德的弟弟赫政代表清政府同英国立约,承认尼泊尔、锡金为英国的保护国。至此,中国南部和西南部的属国全部丧失。它们的丧失表明了西方资本主义对东方殖民侵略扩张的深入,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中华国际秩序开始崩溃,它直接加深了东亚地区的社会政治危机。
    宗藩政治瓦解的标志是中国对朝鲜宗主权的丧失。
    朝鲜古称高丽,与中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早在关外时期的崇德年间,就是清朝的属国。清朝入主中原后,中朝的藩属关系完全确立起来,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它是清朝属国中最重要的一个。
    朝鲜又与日本隔海相望。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到日本的入侵。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向海外扩张的道路上,最早提出了“征韩论”。1876年1月,日本派遣海军到朝鲜。2月,强迫朝鲜签订朝鲜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条约规定“朝鲜为自主国”,第一次对中国的宗主权提出了挑战。此后,日本不断向朝鲜渗透。为了维护对朝鲜的宗主权,同时也是为了抑制日本及沙俄对朝鲜的侵略企图,清政府曾以儒家的“以夷制夷”的方法,引导朝鲜参与国际社会活动,同美国等众多西方国家立约通商。然而“当时西方列强中没有一个国家(尽管它们与朝鲜订有条约)准备维护朝鲜独立的事实和原则,这就为日本这样作(指侵略朝鲜)开辟了一条道路”。1884年12月,日本在汉城一手制造了反对中国的“甲申政变”。次年4月, 在中日签订的《天津会议专条》中,日本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兵权。此后中日在朝鲜由外交对抗发展到军事对峙。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国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派兵入朝平叛。“在行动上一直丝毫不苟地遵守着它作为一个宗主国所具有的责任”,目的“主要是不要给朝鲜政府招致麻烦,维持朝鲜的现状。”(注: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第655页, 三联书店1958年版。)但日本带着它的政治和经济目的,趁机派重兵入朝。东学党起义失败后,日本拒绝中国同时撤兵的要求,并抛出一项有26款的改革朝鲜内政的纲领,限10日内决定并付诸实施。日本的所谓“改革”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此时它已下决心,要“雪除1884年的耻辱”(大隈重信语),“要实行侵略以期建立它在国际间的地位”。当中国以日本既认朝鲜为自主国,不应干预朝鲜内政答复后,日本遂采取军事行动,一手挑起侵略战争。1895年4月,中日议和,《马关条约》签订, 中国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至此,绵延数世的宗藩政治彻底瓦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