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晚清政治改革家的困境(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广东社会科学》 孔祥吉 参加讨论

三、《上清帝万言书》有关政治改革的内容
    陈炽的《上清帝万言书》所提出的第七项当务之急的事是“变法宜民”。而此处要变的“法”,据我所理解,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方面的改革。陈炽罗列了这些改革的具体内容共有十项。现分述如下:
    陈炽建议的第一至第四项是设立学部、矿政部、农桑部和商部。这些都是清廷中央政府机构的重要改组与重建。第五项、第六项为修筑道路,改良工艺,推行专利制度。第七项为翻译西方法律,参酌改革中国刑法。第八项、第九项为参酌泰西新法,实行养老与保险制度。
    陈炽的第十项建议,也是最为关键的核心内容,是设立议院。这实际上是陈炽所有建议中最为重要的内容。陈炽深知此事重大,因此,早在《上清帝万言书》开头总论部分即提出开设议院的要求。陈炽是从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入手而引发到议院上的,其条陈称:
    “哀哉!堂堂中国,受制于小夷,轻侮欺凌,至于此极。此后如不发奋为雄,求贤自辅,将永在倭奴掌握中耳。谁非人子,谁非人臣,稍有天良,能无切齿?所谓关系在既和之后者,此也。”“经此一番折辱,则数十载固执迂拘之论,既一扫而空,即三十年敷衍粉饰之非,亦不攻自破。此后我皇上奋於上,众庶怒於下,群僚百执事,洗心涤虑,坚忍愤发於中。欲振作,必须自强。欲自强,必须变法,以筹国用、罗人才为始事,以练民兵、开议院为成功。运以精心,持以定力,期以二十年,而不报倭奴今日之仇,出泰西各国之上,臣不信也。”
    陈炽认为,由于没有议政机构,中国民气太弱,积弊太深,希望光绪皇帝能“乾纲独揽,力排众议”采纳他的建议,一意自强。而自强的核心内容,就是开议院。从上述论述中,附炽似乎是要求很快在中国开议院的。但是,后来在“变法宜民”部分的第十项建议中,陈炽又显得有些犹豫,担心议院一时难以实行,故他小心谨慎地又一次讲明议院的好处。
    陈炽是这样说的:
    “泰西议院之制,以英为最优:有上议院,国家爵命之官也;有下议院,民间公举之绅也。每举一事,下院议之,上院酌之,而君主行之。国有偶亏,只须询谋脸同,亿万金钱,一呼可集;政归公论,人有定评;上下相准,永永不敝,所谓合亿万人为一心也。惟兹事体大,须俟十年之后,学校大成,然后开院仿行,以立万世无疆之业。”
    陈炽在讲完他的议院建议后,又说了一段很深情的话:
    “以上十则,皆救急之良方,自强之要策。我皇上苟能先几烛照,得人而任,决意举行,则不出三年,已有成效之可见,十年一小成,二十年一大成,然而国不富,兵不强,吏治不日清,民生不日厚,君威不日振,国势不日张者,未之有也。”
    陈炽认为,他的改革建议与洋务派的办法最显著的区别,即在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他认为,“中国谈洋务三十年,误於得粗而遗精,舍本而逐末,故财殚力痹也,拱手而让之他人。”
    这话讲得十分透彻,即只是就事论事地学西方的军事技艺,先进工艺,而放弃改革政治,就只能丢掉了根本。而这样枝枝节节的改革,永远也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因此,陈炽的结论是政体的变与不变,为中国的兴废存亡之所系,如果现在还不惊觉,依然苟安旦夕,“则不及十年,必有四裂五分之祸。”
    四、先行者的悲哀
    先行者的道路是崎岖的,而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倡导者与先行者的道路,则更艰难。陈炽在呈递《上清帝万言书》时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
    “微臣备员枢直,奔走内廷,既已确有所知,诚不忍缄默不言,坐视倾覆危亡之惨。明知越职言事,触犯忌讳,国有常刑,然朝廷养士二百余年,当此大利大害,间不容发之际,若竟无一人能知之,能言之,亦古今之深耻也。既以披肝沥胆,将积年所思,痛陈于君父之前,虽退就斧质,更无所恨。”
    这确实是陈炽的肺腑之言,也是他无可奈何的表白。在封建专制政体下,要求开议院,确实是需要些勇气的。尽管陈炽并不主张马上要开,而是再等十年,但即使如此,也难免招来那些身居高位的大臣们的嫉恨。
    陈炽在呈递了这个条陈以后的几个月,相当活跃。他与维新派一起召开了京师强学会,又称强学书局,且创刊出版《中外纪闻》,局务遂以报事为主,又是组织译书,又是购仪器,且欲设立藏书楼,连驻京的美英公使亦欲捐助西书图器。他甚至还上书翁同和责备其办事因循,言辞痛切,连翁同和也不得不佩服“此君有识力”。(注:陈义杰整理:《翁同和日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五册,第2831页。)
    然而,好景不长,时局大变。因为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常常是象刮风一样。当改革风吹起之后,人人振奋,个个献策。生怕不彻底,只嫌改革的步子不大,恨不能在一个早上把中国的面貌全然改观,旧制陋习,统统革除。而在守旧者汹汹反扑之后,这阵风就算是刮过了。原来站在风头上的改革家们便偃旗息鼓,开始沉默了,纷纷撤出原来的阵地。自从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杨崇伊出面弹劾京师强学书局“植党营私”后,陈炽和他的同伴们也逐渐趋于消沉,其对议院的态度也与前迥然不同了。最能表明陈炽态度的是他写给汪康年的两封信。
    其一曰:“穰卿仁兄大人阁下:示悉。味余信收到。所言美国新金山设立兴华一节,见之他报内。从强学会封禁,立言恐招忌恨,非本报所译。弟引此以证议院民权之不可再说耳。然亦指篇首论说,译西报亦不忘也。”(注: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2076页。)
    其二曰:“昨得长素函,亦绝不提回沪之说。公度事可疑可诧,渠至都即讲民权,弟已规之,大约不能从耳。”(注: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207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