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清末国人对阿拉伯史地的记述(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 李一兵 参加讨论

光绪十六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大臣的薛福成,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二月十一日和十二日两则日记中记下阿拉伯的史地,特别记下清代时英人插手土阿战争的情况:“国朝乾隆十五年有国者曰阿拜得爱尔俄海俾(今译瓦哈比)嘉庆二十二年,其曾孙曰阿比代拉(今译阿比杜拉)为敌人所败,囚于君士坦丁而死。同治十二年土耳其人来攻,英人不欲土人之得阿拉伯也,为之讲和而罢兵。”薛氏称赞阿拉伯文化的成就,说阿拉伯人“颇究心于天文、算学、化学”,他还注意到阿拉伯国家前途,对其衰落甚为感慨,写道:“观其政令换散,地土荒芜,殆无振兴之理。”(注: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第733~734页。)
    康有为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欧途中写的《意大利游记》的一则诗歌中除了描述目睹的亚丁雄伟的山势之外,还评论了阿拉伯历史上的盛世:
    想见山川雄,摩诃未(即穆罕默德)乃作。仗剑扫欧亚,称天传教铎。至今千余年,遗种虽少落。大教自盛强,横绝非亚漠。武人兼君师,大地汝趻踔。我昔得骏马,云产阿刺伯。雄姿挺剽锐,追风走历落。今尤思其雄,况睹山峥恶。(注: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二种》,《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第61页。)
    康氏还高度评价了阿拉伯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他写道:“而摩诃未之创业于麦加也,合并君师而一之,西并西班牙,东吞印度,南控北非,北尽里海,中据君士坦丁,交通中国,而开阿刺伯文明之业,恢恢乎二万里之大国,跨大海大陆而成新治教之大国盖兼印度、波斯、罗马、中国之文明而尽有之。盖大地古今之文明,至阿剌伯而尽集其大成,以组织新政教也,其后突厥、波斯分为二国二教,则波澜盖盛于斯土。今欧洲文明,泛滥全地球,则又自十字军以输于阿剌伯者。”(注: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二种》,《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第201~202页。)康氏后来在《法兰西游记》中,对这些评论作了具体说明,他说:“阿剌伯自摩诃末后,文明大启,久与中国、印度交通,收集其华实、文化、地舆、物资、算学,皆分设科于学校甚盛。十字军屡起,乃大转输其学术物巧以入欧,玻璃自是入,筑室法亦得而效之,画理词诗,皆有感益,索格底(今译苏格拉底),柏提多(今译柏拉图)、亚里士多图(今译亚里士多德)之哲学书,亦自是得译本发复还欧,而哲学渐启。中国之丝绵、麻苎、棉、蔗、梅、桑,皆假道阿剌伯而入欧。”(注: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二种》,《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第275页。)康氏还大发感慨,写道:“想见阿拉伯人才之盛,宜其文明之发,为欧洲之师也,甚欲一游之!”(注: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二种》,《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第62页。)
    清末专记外国风俗的《万国风俗考略》(邹韬著)对阿拉伯独特的丧葬风俗的记载道:
    凡于丧事将死者殡殓舁赴墓上,墓前十余步,予凿一河飞驾飞桥。死者桥即行停歇,桥前建设丧棚中,有律师三十二人,予缩棚中,棺柩即停棚中,其时众戚友均来送丧。如死者生前暧昧欺心之行,任人向律师控诉,如三日无控诉者,则谓德望已孚,可方舁至墓中安葬。倘有控告,则听律师判断,果其素行有亏,停葬若干日,任人向棺辱骂,再行安葬。葬时不许众人吊送,其人倘无控诉者则安葬之时,均来祭奠。即葬后亦有祭奠之人,其祭奠之法,取连根花草树木植于墓前,久而渐活,故凡有德者,死后其墓上花草极多,送艳飞香,甚美观也。(注:辑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一帙。)
    清末维新人士唐才常在他写的《五洲风俗异同考》中曾转录了有关阿拉伯这一独特丧葬风俗的记载。唐氏对中国不顾死者生前德行如何,大加颂扬颇有微词,对阿拉伯这一类丧葬法赞扬地写道:“阿拉伯处置死者之法,不能斥责于生前,尚且受辱于身后,中国仿而行之,若辈(指中国不顾生前德行,只重死后名声的那些人)倘亦有所惮矣。”(注:详见清末民初报刊丛书之一:《湘学新报》(一),台湾华文书局发行,第524页。)
    在清末,也曾出现了记述阿拉伯的两篇专文,一篇为李光廷著的《亚剌伯沿革考》(注:辑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帙。),重点记述阿拉伯与中国历史上的往来。另一篇为龚柴著的《阿拉伯考略》(注:辑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帙。),重点记述地理形势和圣地麦加。龚氏还记下阿拉伯人独特的婚俗,“婚嫁之礼甚为简便,男子求新亲凭媒妁通问,倘女儿允诺父母亦应承即为聘定。无馈送聘金之礼,亦无装奁衣食之备,后五天日即行婚娶。至期新婿率见证数人,牵绵羊一头至妇家宰之,血流至地,便为婚礼已而,老幼即共相欢饮,尽兴而散。”
    清末还出版有长篇方志《亚拉伯志》和《亚拉伯新志》,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学部图书局印行,未署作者姓名。作者在《亚拉伯新志》中交待本志主要是根据欧洲著名阿拉伯地区探险家写成的。他们是尼布尔(Carten Niebahr.1733年-1815年,按,尼布尔系德国人,1761年开始进行近代最早的阿拉伯探险,1772年发表了一部详尽而深入的报导《细说阿拉伯》(Beschreibing Von Arabien)一直被认为是研究阿拉伯的基本文献);柏库哈尔特Johann Ludwig Burckhardt,按,柏库哈尔特系瑞士人,曾到麦加和麦地那进行考察);华林George Augustue Wallin(按,华林系英国人,1845年到阿拉伯半岛中央部分纳季德地区进行过考察);帕尔格雷夫(William Gifford Palagrave(按,帕尔格雷夫系英国人,曾访问过内志的首府利雅得,是第一个由西到东越过阿拉伯半岛的欧洲人)。
    这两部阿拉伯志内容丰富,既有总的对整个阿拉伯地区的综述,又有分区介绍。包括地理位置,地势地貌,气候,植物,动物,畜牧业,手工业,商业,渔业,矿产,居民及其起源,饮食,服装,习俗,政制,宗教信仰,财政收入,教育,语言,战事,名胜古迹,历史沿革,文化(文学、数学、医学、植物学、化学、文法及美词学)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