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本思想成熟过早和长期占统治地位,中国封建社会里不可能产生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先进理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种社会制度的变革,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先进生产关系和新兴阶级的产生、形成和壮大,三是先进的革命理论的指导和革命阶级的觉悟。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或者明朝中叶以后,这三个条件显然都不具备或者很不充分。然而,以明朝中叶的社会条件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条件相比较,两者又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是,为什么资本主义最终在意大利和欧洲发展起来了,明朝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却夭折了呢?我认为,除知识分子官本位、社会生产农业本位和农民战争阶级局限性三个具体原因外,第四个具体原因就是理论思维无法突破民本思想的束缚。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可以说,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产生、形成到最终确立,每前进一步,都是以新兴资产阶级的理论思维及其与旧的社会势力的思想斗争为前导的。而中国明朝中叶以后,尽管产生过不少类似于《十日谈》那样的文艺作品,明清之际还产生过唐甄、王夫之、黄宗羲等具有较浓厚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理论家,但是,民本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人民的思想影响太深刻了,圣贤崇拜几乎完全束缚了人民的思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状况是,知识分子读圣贤之书,走仕宦之路,人民群众守圣贤之礼,盼圣贤之治,官逼民反的时候,则为圣贤理想而战。这样,中国封建社会里根本不可能产生西方社会那种旨在追求个人独立人格的人道思想和民主思想,即使唐甄、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进步思想,也仍然是包藏在民本思想的厚硬外壳之中的,人民群众方面更缺乏接受和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所以,在失去理论引导和群众基础的条件下,明朝中叶产生的稚弱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于受到旧势力的摧残,仅昙花一现就消失无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