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从数词组合方式的演变看先秦古籍的断代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唐都学刊》 王 晖 参加讨论


    根据古文字材料的考察,我们认为战国前期至中期前段是个转变时期,战国前期使用“又”字为常见的了;而大约从公元前340年之后,就全不用了。因此,凡是作品中全不用“有”或“又”的,其时代不会早于战国前期;而全用的,时代则应在战国中期前段(约前390-前340年)以前。下面我们准备用这些结论对战国以来的古籍作一些讨论。
    1.战国前期至战国中期前段的作品。
    《周易·系辞上》有不少两位以上的记数,如:“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十有八变而成卦。”从上可见,凡是个位、十位的记数,则用连词“有”;有个、十、百三位数的,“有”也用在个、十位之间;有十、百、千、万四位而无个位的则用在最高位与次位之间。而个、十、百位之间已没有多友鼎那种“折首百又十又五人”连用两个“又”的现象,说明这时已处于由全用向不用转变的时代,其时间大约在战国早期至战国中期前段。杨伯峻先生曾根据《系辞》中有些话被汉初人所引用[①c],认为《系辞》作于西汉以前;又因《系辞》开头“天尊地卑”二十二句,《礼记·乐记》也有大同小异的语句,推论“《乐记》抄袭《系辞》的可能性大。那么《系辞》更作于《乐记》之前,至迟当为战国晚期的作品。”[②c]杨先生的推论是有道理的。不过,杨先生给了一个最下限。其实,《系辞》不会晚到战国晚期,依记数的组合现象最迟也在战国中期。
    《穆天子传》数词组合中有用“又”或“有”的,也有不用的,例如卷四“三千有四百里”、“二千又五百里”、“千又九百里”、“各行兼数三万有五千里”等,这些是用连词“有”或“又”的;卷四“万四千里”、卷五“天子赐许男骏马十六”、“乃陈腥俎十二”等,这些是不用连词的。可见成书时代处在数词组合使用连词的转变时代,应在战国早期至中期之间。我们还可以把它与相传同出自汲冢而成文年代基本可定的古本《竹书纪年》[③c]作一比较。古本《竹书纪年》中纪年纪月的序数词一律不用连词“有”或“又”;基数词两位数以上者,一般也不用。如:“自禹到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乍武王灭殷,以到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等等。而用“有”的只有个别情况:“穆王东征天下二亿二千五百里,西征亿有九万里,南征亿有七百三里,北征二亿七里。”[④c]单就最后一条看,“有”字有时用有时不用,已没有什么规律可言了。除这两条出自旧文法的残余外,可以说古《竹书纪年》数词的组合基本不用“有”了。古本《竹书纪年》终止于“今王”(魏哀王)20年[⑤c],即公元前299年,已处战国晚期,而上面说的《穆天子传》记数时多数还用“有”或“又”字,说明后者成书至少在战国中期。
    2.战国中期以后的作品
    我们先谈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佚文《吴问》的成文年代问题,为便于讨论,引全文如下:
    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子曰:“范、中行是(氏)先亡。”“孰为之次?”“智是(氏)为次。”“孰为之次?”“韩、魏为次。赵毋失其故法,晋国归焉。”
    吴王曰:“其说可得闻乎?”孙子曰:“可。范、中行是(氏)制田,以八十步为畹(本从女从冤),以百六十步为亩,而伍税之。其□田陕(狭),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乔(骄)臣奢,冀功数战,故曰先[亡]。……公家富,置士多,主乔(骄)臣奢,冀功数战,故为范、中行是(氏)次。韩、魏制田,以百步为畹,以二百步为亩,而伍税[之]。其□田陕(狭),其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乔(骄)臣奢,冀功数战,故为智是(氏)次。赵是(氏)制田,以百廿步为畹,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公无税焉。公家贫,其置士少,主合(俭)臣□,以御富民,故曰[固]国。晋国归焉。”吴王曰:“善。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①d]关于《吴问》的成文时代,吴树平先生认为应该在公元前453年到403年之间的50年间,他说:“晋哀公四年(前453),赵、韩、魏共灭智氏,尽并其地。《吴问》产生的时间应在范、中行、智氏灭亡之后,不然的话,作者绝不会那么准确地预料到三卿的灭亡次序。对于赵、韩、魏三家的发展,作者认为韩、魏继亡于智氏之后,晋国全部归属赵氏。他的估计全然错了,说明作者既没有看到晋静公二年(前376)三家最后瓜分晋公室,也没有看到晋烈公十七年(前403)三家正式建立侯国的重大历史发展。由此可知,《吴问》是在智氏亡,到赵、魏、韩三家自立为侯的50年内撰成的”[②d],后来,郑良树先生也肯定了这一说法[③d];而魏汝霖先生则认为《吴问》这段问答应出现在公元前512至496年之间,说:“按史书记载,伍子胥推荐孙武于吴王阖庐为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阖庐死于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的伐越之战,因此,上述问答时间,大致不出于这段时间内。”[④d]郑良树曾对魏氏之说提出质疑,认为《吴问》应为后人追述而非孙武自己手写;而文中记述的史事,是在孙武逝世40余年后所发生的,则《吴问》的作成时代应该在这些史实发生之时或之后[⑤d]。郑说是有道理的,魏氏说法是不正确的。然而,吴、郑等人认为《吴问》作成于公元前453-403年之间,而不少历史教科书则直接以《吴问》所提供的文字资料论证春秋晚期晋国新兴势力六卿改革亩制的情况,这些说法都是很不妥当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