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女与男、自然与文化、家庭范畴与公共范畴”的讨论很热烈,从简单到复杂,陆续了大约十年。原书作者和观点不同的各家坐下来,一起开座谈会,一起出书写文章,从多方面共同探索理解女性在不同社会中的象征喻意,以及人类学家在研究文化、表述文化中的作用和位置。大家看到,依赖一连串的象征比喻对子进行推理分析颇欠稳妥,而且原命题中的分析元素本身就有以生理性别为根本区别标志之嫌。另外经过这场讨论,(女性)人类学界在较大的跨文化地域进行比较,寻求普遍性结论的努力就此基本放弃了。现在极少听到有人为某些表面上反复出现在不同区域里的现象,而大动干戈地寻求结构上的解释。玛丽琳·斯特拉森形象地总结人类学和女性主义之间存在一种“别扭关系”;在女性主义以女性(集体的)特殊历史条件、经历和眼光解构人类学对某社区得出的普遍性结论时,人类学却又以每一章民族志所详细提供的地方特殊文化背景,时时刻刻向任何女性主义草拟的关于“女性世界”的概括发出挑战(12)。当然,如果有人对男女社会性别差异和地位不平等的原因仍感兴趣,我建议可以试着利用个人(individual)、自我(self)和人生(Personhood)这些分析元素来看这个问题,或许能有启发。 这场争论带来的最大益处是它促进了(女性)人类学的发展和成熟。大家都更重视细致的田野调查,在使用调查得来的事实的时候,更注意对照其具体社会背景,在具体文化体系之内思考和解译这些事实的含义。同时,对本民族中心主义的注意和戒备也大大加强(甚至出现大帽子满天飞,令人谨小慎微、不敢开口的场面)。与此同时,第三世界里的妇女研究和女性人类学的发展得到很大推动(13)。在美国,过去多靠阅读民族志了解远方文化中的妇女;而现在大学校园里、人类学课堂上就有许多(女)学生和(女)学者来自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来自以往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和社区。她们积极参加女性人类学的探索,关心如何理解妇女命运的方法和理论;她们既为自己的文化体系做必要的辩护,又同时被女性人类学的讨论深深地吸引着。她们的加入使得女性人类学论坛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多方参与的对话。 总之,无论大家观点如何不同,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可谓深入人心。本世纪初,人类学曾以“自然”和“文化”之分奠定了本学科的基础;而女性人类学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的争论,可以说基本使“社会性别”在学术界,甚至在社会上相当大的范围里被“自然而然”化了。 其他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穆尔给女性人类学下的定义:妇女人类学大量描写妇女生活的民族志,成功地把女性带回到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的整个画面里来,是女性人类学的前奏。而女性人类学不仅仅研究妇女,更侧重研究性别,研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性别在构成人类社会、历史、思想意识、经济制度和政治结构过程中起的作用。(14) 女性人类学既和各种现代社会理论结合或碰撞,也参与到社会领域的许多活动中(15)。性别概念不仅继续列在人类学教学大纲传统的研究题目里(亲属关系、礼仪象征等等),而且涉及到空间(space)、话语(discourse)、形象(image)、性活动(sexuality)、身体与精神(body and mind)、人生(personhood)、国家(state)、权力(power)等哲学、政治概念的讨论。现在女性人类学界一般不提倡把女性自然化,或者说原质化(essentialization)的观点。如果把某种文化中女性的眼光归结为她们生来就是女的,从而自然而然地带着如此看问题的方法,那我们还是没有跳出生理性别的局限。女性人类学强调女性与男性的意识,一是后天形成的文化历史现象,二是同以相异相依为各自存在的条件,一起维持、继续或改变某种现在的社会规范。当然,如果对原质性否定过激,泰勒所说的那个有边有缘的“文化”就容易被液化掉了。 注释: ①英国《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1996年第一期中载文指出,趋于全球化的同性恋现象迫切需要人类学家对此做出恰当而令人满意的解释。可以预见,随之而来的讨论将对性别概念及研究提出新的挑战。 ②贝蒂·福莉丹:《神秘的女性》,诺坦出版社,1963年。(Betty Friedan.Feminine Mystique.Norton.) ③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年。 ④亨丽艾塔L.穆尔,《女性主义与人类学》,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8年。(Henrietta L.Moore.Feminism and Anthropology.University of Minnesota.Press.) ⑤乔治·马尔库斯:麦克·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6年。(Greorge E.Marcus and Michael M.J.Fischer.AnthropologyasCultiqu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⑥米歇尔·罗莎都、露伊斯·兰姆菲尔编,《女性、文化和社会》,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4年。(Michelle Z.Rosaldo and Louise Lamphere,eds.Woman,culture and Socie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⑦《女性、文化和社会》17-42页、67-88页。(Michelle Z.Rosaldo.Woman,culture and society:a theoretical overview.) ⑧卡罗·麦克康麦克、玛丽琳·斯特拉森编,《自然、文化和性别》,剑桥大学出版社,1980年,(Carol MacCormack and Marilyn Strathern,eds.Nature,Culture and Gend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⑨珍尼·古德尔,“性别、性与婚姻:考龙族人的自然与文化模式”,《自然、文化和性别》119-142页。(Jane C.Goodale.Gender,sexuality andmarriage:a Kaulong model of nature and cultuer.)cultuie ⑩吉丽安·季梨森,“几米人思想中的自然形象”,《自然、文化和性别》143-172页。(Gillian Gillison.Images of nature in Gimi thought) (11)莫利斯·布罗克,吉恩·布罗克,“女性与十八世纪法国思想中自然概念的辩证法”,《自然、文化和性别》25-41页。(Maurice Bloch and Jean H.Bloch.Women and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 in 18th century French thought.) (12)玛丽琳·斯特拉森,“一种别扭关系”,《符号》杂志1987年,第12卷,第2期,276-292页。(Marilyn Strathern.An Awkward Relationship:The Case of Feminism and Anthropology.In Signs:Journal of Wonenin Culture and Society.) (13)常德位·莫抗绨,安·茹娑,露尔德斯·陶利斯合编,《第三世界妇女与女性主义政治》,密执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Chandra T.Mohanty,Ann Russo,and Lourdes Torres,eds.Third World Women and the Politics of Feminism.)阿穆力塔·巴苏编,《地方女性主义的挑战》,西视出版社,1995年。(Amrita Basu,ed.The Challenge of Local Feminisms:Women's Movements inGlobal Perspective.Westview Press.) (14)同④,第6页。 (15)有关这一点可参考中国全国妇联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届妇女问题世界大会上组织的四十多个论坛的题目:妇女与健康、妇女与和平、妇女与媒介、妇女与教育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