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解途中,樵野亲旧多有迎送者,感发往事,时有吟哦之作。近人陈融有诗云:“干济何曾仗锦袍,鉴衡如例视风骚。荷戈一役寻常事,怨笔飞腾便最豪。”(注:陈融《读领南人诗绝句》下册,1966年香港。)此咏樵野获谴戍边后,有《铁画楼诗续钞》(一名《荷戈集》)之作。此诗集上下两卷,收诗起自戊戌年八月二十八日(1898年10月13日),止于庚子年五月初三日(1900年5月30日),收各体诗237首。樵野善辞章,娴于诗。此其放逐后自述,隐含叩击心声语,尤为人称。如诗集中有《途阅邸报,李苾园尚书亦戍新疆,闻已首途》一诗,云:“出关休悔著鞭迟,减死投边有故知。月旦竟成新鬼录,清时安有党人碑。未罹对簿榆囹辱,只办轻装玉塞驰。多难况当衰老日,龙廷犹得望罘罳。”案:政变发生后,礼部尚书李端棻(苾园),因保举康有为获罪,即行革职,发往新疆,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此述其获罪戍边事,亦以自况也。樵野与王懿荣(廉生)友善。张氏发配后,京中居室被查抄,王氏书来告知情形。因有《九月晦,渭南旅中得廉生祭酒书,述敝居及垲儿踪迹。奉答一诗》之作。诗云:“无限艰危一纸书,二千里外话京居,覆巢几见能完卵,解网何曾竟漏鱼。百石斋随黄叶散,两家春与绿杨虚。灞桥不为寻诗去,每忆高情泪引裾”。张樵野善书画。书法初学颜平原,继学欧阳率更。画学王翬(石谷),能得其精髓。所作山水超逸,有声于画坛,因以铁画楼颜其室。生平最喜王石谷画,所藏石谷画作近百,又颜其居为百石斋。后王廉生以“百石”与“百死”谐音,以为不祥,遂改为“百谷山房”。起解赴边途中,获闻京寓被查抄,不作自伤语,仅略及藏画失落事,益可哀矣。此诗集刊成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距樵野被害仅二载,张祖廉为之校字(案:祖廉系樵野部属,曾撰《户部侍郎张公神道碑铭》,表彰樵野功德),由樵野旧属而奉使意大利国大臣许珏作长诗代跋,为之表忠辨诬,张其行谊,亦不遗余力矣。变法运动当事人、政变后被革职、永不叙用之张元济,在晚年对樵野当年支持变法事大为称誉。朝廷命官,身亡名毁,犹有故旧作道义语,其能得人如此。张樵野讲经世致用之学,才学超群。近人汪辟疆在其《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一文中,对张氏遭遇寄以同情,并盛赞其“为一时异才”,悯樵野“才具非凡,而气足凌人,睥睨一切。致祸之出,固有自矣。”(注:汪辟疆《汪辟疆文集》,第457-4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与樵野时有过从之罗惇曧,尝谓“荫桓警敏刚决,有冠世之才,词章华瞻,骈俪文尤佚丽,当时名流,并相叹服。”(注:罗惇曧《宾退隋笔》,见《戊戌变法》(四),第487-506页,神州国光社,1953年9月初版。)樵野乡人沈宗畸在其笔记中,作具体介绍称: 吾乡张樵野侍郎荫桓,起家薄尉,粗认字,中岁始力学。与南海谢偶樵(朝徵),以文字相切磋。偶樵丈著《白香词谱笺》,(注:舒梦兰原辑、谢朝徵笺、张荫桓校本《白香词谱笺》,光绪乙酉刊本。此本不多见。笔者藏本卷四有民国九年、十七年重刊、补刊页。)参订者侍郎也。侍郎诗文皆卓然成家,余力作画,亦超逸绝尘,真奇才也。生平作事,不拘绳尺。以外官致身卿贰,朝中诸大老尤疾之。戊戌五月,常熟罢相,侍郎亦为言官论列,闻已有旨饬步军统领查抄,以荣禄力救获免。某君笔记云:“尝见侍郎为人画便面,湿云滃郁,作欲雨状。云气中露纸鸢一角,一童子牵其丝,立危石上。自题二句云:‘天边任尔风云变,握定丝纶总不惊’。盖被劾时作云。……侍郎诗笔清苍深郁,接武眉山、少陵,七古浩气磅礴。”(注:沈宗畸《便佳簃杂抄》。) 与樵野结交者,多一时朝野名流,如潘祖荫、翁同龢、李文田、龚易图、谭献、盛昱、王懿荣、黄遵宪、端方等人,酬应唱和,极一时之盛。而张氏于公务和诗文酒会之余,又勤于著述。关于樵野著述情况,由于被抄斩,缺乏记录,已不能尽得其详。仅据见闻所及和笔者藏本,计得下列十数种耳: 1.《张樵野观察赠书》,清稿本,不分卷,五册。原为郑振铎旧藏,北京图书馆藏。原书未见。 2.《奉使日记》,不分卷,清张荫桓撰,清张氏铁画楼抄本。清光绪十二年至十五年。南京图书馆藏。原书未见。 3.《奉使日记》,十六卷,清张荫桓撰,清抄本。清光绪十二年至十五年。上海图书馆藏。原书未见。 4.《甲午日记》一卷,清张荫桓撰,稿本。清光绪二十年。南京博物馆藏。原书未见。 5.《英轺日记》,清张荫桓撰,见《广东文徵续编》第一册收录。原书未见。 6.《三洲日记》,八卷,清张荫桓撰。清光绪丙申夏五月京都刊本,别有光绪三十二年上海影印丙申刊本石印本。 7.《西学富强丛书》,清张荫桓辑。清光绪二十二年石印本。原书未见。 8.《奏稿》,校定本十九篇,清张荫桓审定。内有张荫桓所撰经誊写之清稿本,间有张氏手自校改者,亦有为他人代拟稿。光绪二十一年,张荫桓继李鸿章任中国全权大臣,与日本全权大臣林董于次年议定《中日通商行船条约》。其间与日本代表商议之细节,均有奏本上光绪帝。此类奏稿计有八件,史料价值较大。原稿在笔者处。 9.《铁画楼诗文稿》,六卷,清张荫桓撰。见《广东文徵续编》第一册收录。原书未见。 10.《铁画楼诗钞》五卷,清张荫桓撰。北京图书馆、 北大图书馆各藏一部。原书未见。 11.《铁画楼诗钞》,卷五(即《不易集》), 写样校订稿本一册,又初印校样稿本一册。清张荫桓撰,均为笔者所藏。 12.《张荫桓戊戌日记》,稿本,清张荫桓撰。笔者所藏。 13.《铁画楼诗续钞》,二卷(即《荷戈集》),清张荫桓撰。 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 14.《骈体正宗》二编,清张荫桓选编。稿本。笔者所藏。 闻《骈体正宗》初编稿本,在上海某藏书家处。 15.《白香词谱笺》,四卷,清舒梦兰原辑,清谢朝徵笺, 清张荫桓校。清光绪乙酉秋仲刻成。笔者所藏。 张荫桓著作,除《三洲日记》、《铁画楼诗续钞》两书传本较多见外,其他皆属罕见书。以张荫桓与戊戌变法运动关系甚大,其事迹多已被湮没。我曾将张氏《戊戌日记》书稿加以标点分四次发表在《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即1987年第3期、1987年第4期、1988 年第1期、1988年第2期该刊上。刊出后发现有原稿错误, 误置之字亦复不少,至于注文失误处更不用说了。现将《戊戌日记》原稿按原大影印出来,附以简注,希望能减少读者检索之劳。此日记在《广州师院学报》发表时,名为《张樵野戊戌日记》,是根据此书稿原藏者已故名画家卢子枢先生所题书签。友人建议书名还是冠以张氏本名为宜,遂改为今名《张荫桓戊戌日记手稿》。再者,张氏博雅多识,此日记手稿中经常出现古体字或异书字,如早与蚤、庵与盦、傅与傳、腿与骽、饭与飰、操与掺、值与直等字,前后互用,不规范化;别有人名昵称,如台字加草字头作苔等,不一而足。为便利读者,今迳统作通行繁体,可与手稿原文覆案。至于张荫桓其他遗作整理问题,容与有关专家详议之。总之,张氏在晚清外交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戊戌变法运动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其本人的仕履学行,都是值得研究的。张荫桓《戊戌日记》之印行,意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教正。王贵忱于广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