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唐代乡村社会中的社(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傅晓静 参加讨论

第三,社邑义聚对义仓的替代使社的凝聚力大大加强。
    水旱凶灾是在所难免的。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历代王朝大多奉行一种赈济政策,隋时即设立义仓,唐代加以延续,其用途《新唐书·食货志》载:“岁不登,则以赈民;或贷为种子,则至秋而偿。”唐太宗当时也一再声称:“既为百姓,先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非朕所须,横生赋敛。”(注:《通典》卷十二《食货·轻重》。)至武则天统治前期,义仓也确实起到过民间备荒自救的作用。
    玄宗开元年间,为解决边境及长安用粮,动用了义仓粮储,将义仓粟折变成糙米输京交纳,但此时还不是全部占用,还有部分用于赈贷。天宝年间,则将义仓粮和正租一样输入京,义仓税完全被政府占用,基本成为国家正式赋税的一部分。安史之乱后,义仓制度完全遭到破坏,只有个别的贤吏在地方上存抚赈救。
    至宪宗元和元年重建义仓,决定“应天下州府,每年所税地子数内,宜十分取二分,均充常平仓及义仓”,(注:《册府元龟》卷五○二《邦计·常平》。)以在歉收之年粮价昂贵时,贱价贷给农民。但此时这种义仓完全成了官办的借贷机构,很少有无偿贷给的,失去了其救助灾荒的性质,而且义仓制从创立之日起,先须奏请中央,经调查批准后才可开赈,因此常常来不及救民于悬决,大大减少了救民的意义,所以义仓制从开始就名不副实,最后完全流于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社邑的义聚起到了义仓所无法起的作用。私社中所置义聚的用途之一就是在春季乏粮、秋季缺种时贷种子、粮食给社人,虽然也收取利息,但它能急社人之所需,并且社人最终归还的债务还是归入社司的义聚中,成为社人的公共财产,其中当然也有借贷者的一份。即使社人真无力偿还时,社司大概也不会象政府专管义仓的录事参军一样,“至当年秋熟时,专勾当据数追收。”(注:转引吴章铨《唐代农民问题研究》195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此外,在社人真遇有急难时,其他社人的临时捐助也足以度过难关。敦煌文书中的“纳赠历”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斯一八四五号祝定德阿婆身故纳赠历,用粟六石,饼一千枚,付色物四十五段。斯四四七二号背张友子新妇身故聚赠历,见付凶家饼八百四十枚,粟三石四斗,油三十合,柴三十三束。社邑能在短短时间内纳聚这么多财物,为社人们在遇到各种灾难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保证,特别是在朝廷经济政策不可依赖时,它对保障农民的生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社与乡里的关系
    唐代乡村中的社尽管是民间组织,但它不可能超脱特定的社会条件。它虽然不是官方乡里组织体系中的一部分,但又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简言之,一方面,乡里政权离不开社,另一方面,社也需要乡政权的支持,二者相辅相成。
    从经济上来说,社是作为经济互助组织出现,其活动也主要表现为经济职能。如前所述,它帮助社人解决婚丧大事,共同面对官府的税收,共同抵御天灾人祸,而社条也把经济互助作为一种社邑应尽的义务,由此以互助形式联络了同一地域乡村贫民的感情,养成乡里互助之风,从而给乡村社会蒙上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同时,社的这种经济互助活动也是对朝廷救济政策的一种补充,它安抚无力交纳国家税收而逃亡的小农,起到维护传统小农经济的作用。
    社司在进行经济互助的同时,还经营着一种宗法职能,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社约,使社的活动无时无刻不贯穿着忠孝、尊卑的封建礼法观念。以帮助社人营葬来说,这是社司中的大事,但其出发点却是以孝为先,强调一个“孝”字,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敬祖尽孝。它要求社人须识大敬小,互相尊敬,目的是为“家家不失于尊卑,坊巷礼传于孝宜”,它还要求社人在入社后必须遵守社的章程、宗旨等等。从这些内容来看,这无非是将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凭借训导社内成员,使之相传。这虽属社内部的行动,但实际上却产生了外在的强化封建礼教的作用,在某些地方,社甚至直接为乡里政府所用,成为统治者在思想、经济、政治上控制农民的辅助手段。大谷2838号长安三年前后敦煌县牒称:“(前缺)乡,耕耘最少,此由社官村正不存务农。即欲加决,正属农非,各决二十。敦煌、平康、龙勒、慈惠四乡,兼及神沙,营功稍少符令节级科决,各量决十下。洪池乡州符虽无科责,检料过非有功,各决五下。”(下略)(注:《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唐耕耦、陆宏基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从文书内容看,社官负有乡里委派督促农桑之责,因他不存务农而与村正一起受到乡司处罚。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从社的活动来看,社也离不开乡里政权。社的有些活动单凭社自身的力量无法开展,它需要乡里政权或乡绅的支持才能顺利举行各种活动,才能顺利发展。在敦煌社文书中,常可以见到官僚、军将、地主等人的入社,而且他们在入社后地位往往很高,提任社长、社官等,全权负责社的活动,在行文放帖时,他们的名字也列于普通百姓之前。如文书斯三五四○号,十四人发心修窟一所,“众内请乡官李延会为录事,放帖行文,以为纲首;押牙阎愿成为虞侯,司监察之职。”这一方面是因为乡里政权离不开社,所以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社司恐怕社内有事,众人意见不一时,请出官府的人可以调解纠纷,统一行动,并可趁此扩大自己本社的影响。再以敦煌的渠社为例,为协调近百条水渠上百姓的用水,必然要请官府出面解决,而且为完成渠河修治等工作,也要由当地的乡里政权予以指派分工,监督指导,以保证百姓的引水溉田,而这些只靠渠社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