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日]笠原十九司:《第5次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参会记》、《近在眼前》第35期,汲古书院,1999年版。 ②约翰·B·鲍威尔:《我在中国的25年》,纽约麦克米伦出版社,1945年版。 ③朝日新闻法庭记者团:《东京审判——上》,东京审判刊行会,1962年版。 ④曾虚白:《中国新闻史》,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1966年版。 ⑤[日]森村诚一:《“恶魔的饱食”日记》,晚声社,1982年版。 ⑥教科书审定诉讼与支援全国联络会编:《家用教科书审判——第三次审判高院篇》,《南京大屠杀、朝鲜的抵抗、731部队》,民众社,1997年版,第256页。 ⑦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篇——对日抗战时期,第七篇,战后中国(四)》,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81年版,第638页。 ⑧⑨石井明:《中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国际政治》85期,第290页、第30页。 ⑩《季刊战争责任研究》第55期,2007年版。 (11)林博史:《乙丙级战犯审判》,岩波书店,2005年版,第102页。 (12)复员省是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以解散海军、复员军人为工作目标的组织,战时的陆、海军省均被废除后,改为第一复员省(陆军)、第二复员省(海军)。复原的任务包括将所由军队组织解体,接受海外遣返的残留部队,促使军人家属归乡,并给予生活援助。 (13)[日]笠原十九司:《历史书与历史小说》,《图书》2010年9月号,岩波书店。 (14)[日]广濑彦太编《悼念堀悌吉君》,非卖品,1959年出版,424页。 (15)1932年1月18日,田中隆吉与东洋“玛塔·哈里”之称的川岛芳子合谋,在以反日爱国活动知名的三友实业公司毛巾工厂门前制造事端,造成几十个中国人打伤了日本妙法寺5名僧侣的事件,随后又唆使日本武装侨民袭击三友实业公司,在与中方的冲突中双方皆有死伤。日本驻上海总领馆即向上海市长提出抗议,要求中方向受伤僧侣谢罪、惩罚肇事者、支付慰问金、取缔抗日团体。28日,上海市长同意接受日本的所有要求,但是日本第一遣外舰队司令官盐泽幸一少将命令陆战队出动,同日深夜开始与中国军队在上海发生巷战。 (16)[日]吉见义明:《从军慰安妇》,岩波书店,1995年版,第15页。 (17)(20)(29)中国战争受害者索赔辩护团编:《沙漠之墙——中国人战后补偿索赔10年的轨迹》,日本评论社,2005年版,第253页、第255页、第255页。 (18)殷燕军:《中日战争赔偿问题——中国国民政府的战时、战后对日政策》,茶水书房,1996年版。 (19)河田烈在战前担任了大藏省官僚,1940年担任第二次近卫内阁的大藏大臣,1944年担任台湾拓殖会社的社长。战败后曾被开除公职,1951年复职,即被日本政府任命为全权委员出访国民政府。之所以日本没有以首相、外相的名义前往谈判,是因为日本对于处于窘迫之中的台湾国民政府采取了轻视的态度。 (21)[日]洞富雄编:《日中战争——南京大屠杀事件资料集第一卷》,青木书店,1985年版,第149-162页。 (22)[日]笠原十九司:《南京难民区的一百天——目睹了屠杀的外国人》,岩波书店,2005年版,第344-346页。 (23)(26)约翰·M·阿里森:《大草原的使者》,霍顿·米夫林出版社,1973年版,第41页、第42页。 (24)日高信六郎在东京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件的审理中出庭作证,他证明自己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提交日本大使馆、领事馆的关于日军暴行报告汇报给了东京的外务省,在其回国的一段时间内,也口头向广田弘毅外相、外务省官员直接汇报过。 (25)[日]石田勇治编:《德国外交官目睹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资料》,大月书店,2001年版,第72页、第82页、第87页。 (27)[日]毛里和子:《日中关系——从战后到新时代》,岩波书店,2006年版,第72页、第82页、第87页。 (28)[日]冈部达味:《日中关系的过去与未来——超越误解》,岩波书店,2006年版。 (30)[日]笠原十九司:《南京事件与三光政策——战争记忆为未来而存》,大月书店,1999年版。 (31)《季刊战争责任研究》第36期,2006年版。 (责任编辑:刘晓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