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廷招谕杨木荅兀事实考析
崔文值,延边大学古籍所 大明帝国招谕杨木荅兀一事,经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时当朝鲜李朝世宗朝,前后长达十一年。它涉及明廷与朝鲜李朝,以及建州女真诸方关系。在这次事件中,建州女真又一次遭受严重伤亡,最后一大批建州女真人冒着生命危险,倾家荡产,几经周折才逃出世代居住的故土--斡木河以东图们江以南的广阔土地,留居下来的建州女真人已不复独立存在,渐被融合。这是建州女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一 杨木荅兀本为内迁开原的女真人,三万卫千户。由于不堪忍受辽东都司都指挥佥事王雄的“生事虐害”,与明廷关系决裂,掠夺开原之后,率部出走。 事情发生在永乐二十一年(朝鲜世宗五年、 公元1423年),原建州左卫人马由猛哥帖木儿率领重返斡木河(今朝鲜会宁),杨木荅兀随同东迁。 猛哥帖木儿率众返回斡木河之前,曾差人移文朝鲜庆源府。文中提到,久居开原的女真人物杨木荅兀,“因自中之乱,未得安住”,率领“妇人小儿共三百余名,欲居于古庆源,随后出来”。其中所言,杨木荅兀“三百余名”,大概与实际人口不符。稍后三个多月,李朝奏文据咸吉道兵马都节制使何敬复文所言,“杨木荅兀连家小军丁男妇共五百余名”(注:《李朝实录》卷二十一,五年八月辛亥。第七册305页。)。这可能是猛哥帖木儿有意缩小其人口数目, 以免朝鲜对女真势力增长产生恐惧。再从杨木荅兀放还所掳大量汉人看,亦证明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不可能驱使汉人服役东迁的。移文中“古庆源”一词,显然是后来撰修《李朝实录》者所更定,因为当时今朝鲜庆兴女真只称孔州,而不称“庆源”。 本来杨木荅兀移住孔州,无须征得朝鲜同意,因为高丽势力从未到达这里,而李朝何尝站住脚。更重要的是,孔州是毛怜卫的主要驻牧地,杨木荅兀又为女真人,他与他的部人要移住孔州,只要毛怜卫人允许,便是合理的,与朝鲜毫不相干。 猛哥帖木儿以礼待人,处事谦让。但朝鲜王李祹为扩张领土,誓与女真人为敌,更把毛怜卫最富饶的孔州视为心头之肉,当然不愿意让杨木荅兀移住。其次,李祹惧怕杨木荅兀,因为此人“骁勇无比,一有激怒,制之甚难”(注:《李朝实录》世宗,卷二十一,五年八月庚戌。第七册,304页。)。再次,他更怕女真联合, “猛哥帖木儿、杨木荅兀皆巨奸”(注:《李朝实录》世宗,卷三十七,九年九月己酉。第七册,559页。),如果杨木荅兀移住孔州, 势必增强建州女真力量。所以李朝对猛哥帖木儿这样答复:杨木荅兀“本人元是中国居住人,不可许接于境内”(注:《李朝实录》世宗,卷二十,五年四月乙亥。第七册,291页。)。 六月十九日,杨木荅兀随同猛哥帖木儿之弟於沙哈、凡察率管下五百余户已到阿木河(注:《李朝实录》世宗,卷二十一,五年七月己丑。第七册,302页。)。杨木荅兀尊重猛哥帖木儿, 为不使其作难,随即迁往图们江北(注:《李朝实录》世宗,卷二十,五年六月丙子。第七册,300页。),进住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 同年,大明皇帝敕谕朝鲜国王李祹曰:“往者杨木荅兀违逆天道,屡尝逃窜,朕体天地好生之心,特加宽宥,仍复任用,无有疑忌。不意其冥顽无知,负德辜恩,近又絜家逃窜,且又用言哄嚇良善,将归顺朝廷好人,一概迫胁前去。既而又闻其诈传朕命,来于王边方居住,索粮接济。若此所为,岂罪可容?”朱棣听信辽东军政官员和朝鲜使臣的谗言,不知杨木荅兀被迫害走上绝路。又曰:“王即遣人前去,谕以朕意。如果杨木荅兀能敬顺天道,改悔前非,输诚来归,朕悉宥其罪,仍复任用,令其与妻子团栾于本方居住,自在快活,享有贵富于悠久。”如其不听劝谕,即“尽数擒拿解京,明正国典”(注:《李朝实录》世宗,卷二十三,六年正月甲午。第七册,327页。)。 大明皇帝朱棣敕李祹招谕杨木荅兀,李祹却转嫁于猛哥帖木儿,并将猛哥帖木儿招谕杨木荅兀及杨木荅兀的回话急速奏于明廷,极尽挑拨之能事。 为切实招谕杨木荅兀,大明皇帝朱棣直接敕谕建州左卫指挥猛哥帖木儿、凡察等曰:杨木荅兀“罪岂可容,然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即为无过。兹特以敕谕尔等。朝廷不知李祹已将圣旨传于猛哥帖木儿,又重复招抚旨意。(注:《李朝实录》世宗,卷二十四,六年六月癸亥。第七册,360页。)总之, 明太宗朱棣为招谕杨木荅兀已尽心竭力,政策宽容。李祹的奏文与之相比,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政策。 洪熙元年(朝鲜世宗七年、公元1425年),明仁宗敕谕杨木荅兀等曰:“尔等本朝廷恩养之人,输诚效力,有劳于国,亦非一日。前者因都指挥王雄不能抚绥,生事虐害,致尔惊恐,絜家逃窜。”今“特遣指挥金声赍敕谕尔,尔等前过出于不得已,朕已深知(注:《李朝实录》世宗,卷二十八,七年六月庚申。第七册,430页。)。” 同年十月,建州左卫指挥佥事猛哥帖木儿“率弟凡察管下四十余人及杨木荅兀弟马言彼等五人赴中朝”,杨木荅兀由于积怨太深,仍“不朝”(注:《李朝实录》世宗,卷三十,七年十月戊辰。第七册,450页。)。但总还是一个好的开端。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