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认识中介质的两点新思考
历史认识主体(史家)认识客观历史,要凭借一定的中介质。历史认识过程中的中介质是史料,这似乎是个定论。然而,我却得出一个与之不尽相同的结论,即:从历史认识的静态结构来看,史料仅仅是历史认识中介质的要素之一;从历史认识的动态过程来看,作为历史认识中介的史料,只能是全部自在史料的自为部分。现就上述两点粗浅的思考,陈文于下。 一 “中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互为联系的凭借条件与彼此贯通的居间环节。恩格斯说:“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的东西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①。唯物辩证法这一原则,在认识实践中的贯彻,就是认识活动对立的两极,即认识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中介质,只有它的介入和参与,认识活动才能得以进行。这个中介质,一般可分为物质性认识中介和精神性认识中介。物质性认识中介,主要指辅助性的感知工具,即人的感知器官的伸延和扩大,乃至当代人工智能。精神性认识中介,主要指的是认识主体反映事物所凭借的由一定知识、经验、概念、理论框架与思维定式等构成的认识结构或认知图式。中介是主体借以认识客体的工具、手段、桥梁和方法。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只有同一定的认识中介密切结合,才能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历史认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一般认识是特殊与普遍的辩证关系。因而,历史认识既具一般认识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性。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历史认识,要遵循一般认识的普遍规律,具有一般认识的共同属性。因而,存在于一般认识过程之中的物质性和精神性认识中介,亦不应该被排斥在历史认识过程之外,它也是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历史客体凭借的中介。当然,由于“历史现象是‘一躺过’,自古及今没有同铸一型史迹”②,而具有过逝性和不重复性的特点,历史认识主体不能直接观察和认识历史客体,需要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或记载与客观历史的遗迹或遗物--史料这一中间环节,去间接地认识客观历史,史料也是历史认识不可缺少的中介。这就使得历史认识又完全不同于一般的认识。 依据上述的分析,大体说来,历史认识的静态结构,应该是: 从图式-1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历史认识的静态结构中,历史认识中介质,仅指史料是不够全面的。史料是历史认识中介质的要素之一,当然是重要的要素,但不是唯一的要素。历史认识的中介质,还包括存在于一般认识过程之中的精神性和物质性认识中介。 在历史认识过程中,物质性和精神性认识中介,相对于历史认识客体,是带有主体属性的。因为,不管是物质性认识中介,还是精神性认识中介,在现实的历史认识过程中,必为主体所掌握、所运用,直接体现着主体的本质力量。即使是物质性认识中介,也只有当历史认识主体去操作和运用,才能发挥作用。比如,计量史学,要用电子计算机去处理和统计大量数据。在这里电子计算机是历史认识的一种物质性认识中介,但它需要人去编制程序、制成软件、具体操作。至于精神性认识中介,一般都从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形态,体现着史家主体意识的品质。物质性和精神性认识中介,相对于历史认识主体,又具有客观的属性。物质性认识中介作用的发挥,固然需要主体的力量,但它毕竟是人类实践创造出来的人工客体,是主体认识客体的感知性工具,具有相对独立的存在形态,它的性能和功能直接影响和限制着认识主体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同样,关于精神性认识中介,诚然,从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形态,体现着史家主体意识的品质,但它是以往人类认识实践的成果,是一定时代的精神生产的产物。列宁讲“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③。所以,它在认识客观历史时,是以某种方法、规范和定势的形式出现,是史家认识客观历史的一种认识结构或认知图式,不能为主体随心所欲。因此,对物质性和精神性认识中介,我们分别称之为:工具性中介与主体图式性中介。 史料,可以说是客观历史遗留下来的信息与痕迹,是客观历史的副产品,就这一点而言,它是缺乏独立性的。但是,史料相对于历史认识主体,也是具有客观属性的。在我们的历史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认识触角首先指向的是史料。而史料,即使是文字史料,虽然是前人对历史的记录或记载,带有记录者或记载者的主观意志,是精神的东西,但它一经形成为文字,载之于史籍,即变为独立存在于历史认识主体之外的客观自在物。因而,具有了客观实在性。总之,史料,不论是文字史料,还是文物史料以及其它史料,虽不等于客观的历史,但它却或直接地、或间接地反映了客观历史的进程和实际,成为我们了解和显现历史的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可以把史料称之为客体反映性中介。 客体反映性中介,以物化和固化的形式凝聚和积淀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信息,浓缩地保存和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的运动过程及其进化发展。历史认识,得以能够使现实的人--历史认识主体超越时间的间隔及由此带来的空间跨度而与历史上存在过的社会和人们发生现实的认识关系并以观念方式认识和理解已逝社会历史,正是史料作为客体反映性中介以已逝社会历史的产物和其证,沟通和连接着已逝的历史与现实史家的联系。 主体图式性中介,是现实的历史认识主体在以往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认识活动中形成的,它以诸如知识、经验、概念、思维定式、理论框架等观念的形态,为认识主体先前地构成了一个认识结构或认知图式,以此来作为史家解释史料、重构历史的模式、规范和定势。认识结构或认知图式,是历史纵向发展和现实横向拓展承接与交汇的产物,它一经形成,则具有相对稳定性,成为一种时代的认知定势。一定时代的理论框架、价值尺度、概念内涵和思维方式,是这种定势的具体观念形态,同时也是一定时代史家能动地认识客观历史所要借助的带有共同性、规范性的中介质。当然,它如同一副眼镜,既可帮助人们认清事物,又把人们的视野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工具性中介,是历史认识主体实际作用于历史认识客体的手段。工具本身凝聚着主体的目的、需要、意图。因而,它的中介作用在现实的历史认识中,突出地表现为延长了主体的肢体,强化了主体的感官和头脑。比如:电子计算机在史学研究领域的运用,C[14]对文物年代的测定,用电脑检索和储贮史学资料等等。 历史认识过程,实质上就是历史认识主体以一定的认知图式,借助必要的感知性工具,对史料进行解析、综合能动地重构或再现客观历史的过程。历史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认识已逝的客观历史。历史认识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是历史认识主体,即现实的史家。在历史认识主客体两极间,正是客体反映性中介、主体图式性中介和工具性中介的联系和沟通,从而才使历史认识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得以顺利进行。如果没有史料这个对历史认识客体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很难想像逝去不返的历史能够为我们所认识。因此,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把史料比作盖房子的砖瓦,做衣服的布帛。进而指出“最好的历史家,没有资料,怎么能写出历史来呢?所以资料是重要的。”④在我们现实的历史认识和历史研究中,对历史上某些问题因无资料或缺少资料,而给我们带来的困惑从反面说明了史料对于认识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同样,没有主体图式性中介,史料对客观历史所物化、固化的反映和信息,我们是无法解析、破译的,它在我们面前只是一堆“僵死陈腐的记录,不能表现那活泼泼的”⑤历史过程与历史实际。也同盖房子一样,虽有砖瓦而无图纸房子照例盖不起来,或者只是砖瓦无规则的堆砌。从某种意义上讲,主体图式性中介决定着我们历史认识水平。一般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认识历史所凭借的认知图式,将会不断完善,更为科学,史家的认识能力进一步提高,认识亦愈加接近客观历史实际。 工具性中介,在历史认识中的作用是明显的,毋庸置疑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历史认识都需要工具性认识中介,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采用新技术、新手段作为历史认识的中介,将是一个趋势并越来越显示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比如:面对当今“无论传统类型的史料还是新型的史料都在急剧增加”,对它们的分类检索、信息处理、数据统计“都是通常的手工操作技术所不堪胜任的。如果历史学想要着手解决这一类问题,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帮助,简直不可想象”⑥。 到此,我们可把图式-1,再作图式-2的表示(见前): 历史认识中介质,是客体反映性、主体图式性与工具性中介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在现实的历史认识实践中,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和理解它,特别是要消除仅仅把史料作为唯一的历史认识中介;把主体图式性中介仅仅作为史家个体的主体意识,而忽视其作为时代的史家群体的共同的认知定势的误会。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