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国败降为转机,整个英联邦被广泛动员起来,各自治领都通过紧急法令,授予各该政府非常权力去动员人力和物力以支援作战,很多国家如印度、加拿大、新西兰等都大力扩充军队,或实行征兵制。1940年6月,澳大利亚、新西兰军队还被调往英国本土,和已在那里的加拿大军队一起,协助防卫英伦三岛。印度军队、澳大利亚空军还被调往中东、新加坡等战略要地,加强防卫。南非联邦和非洲其他殖民地的军队则被派往东非和北非去对付意大利的军队。到1940年底,单单加拿大调防各地参加作战的军队已有5万人,其海军、空军都已参加了战斗。 以上情况,说明被卷入战争的地区越来越多,战争更具有世界性了。 综上所述,1940年6月法国的败降促使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就极大地影响二战整个战局和进程。概言之:它使希特勒从西欧腾得出手来,转移其主力于东线,改变了欧洲的战局,其重要后果是改变了苏联在二战中的地位:德苏关系从暂时的盟友转向敌对,继而出现了苏德战场,而苏英美的关系则从敌视转向结盟;它促使意大利参战,从而开辟了非洲战场和巴尔干战场;它使美国抛开中立、避战置身事外的立场而逐步介入欧洲战争,随着英美结盟的形成,德美也不可避免地逐步陷入不宣而战的战争;它促使日本世界战略的转变,跨出了南进的步伐,激化了日美矛盾,其重要后果是正式把美国拖进战争,使亚洲战场从中日之战扩大到太平洋战争。与此相联系的是,日苏间中立状态的出现,和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的实现。至此,以法西斯国家为一方的轴心阵营和以英、美、苏、中四大国为主体的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已初露端倪;最后,法国的败降使英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斗争,也带动了整个英联邦的积极参战。以上这些,就使战争跃出了欧洲的范围,逐步扩大为一场真正的世界大战。由此可见,法国的败降成为欧战转变为世界大战的决定性因素,也可以说,是欧战转变为世界大战的一个催化剂。 注释: ①Franz Halder,The Halder Diaries, 22.July.1940. Gerhard L,Weinberg,many and Soviet Union,1939-1941,P.110,Leiden,EJBrill.1954. ②杰列维杨科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第3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742页。 ③阿诺德·托因比等:《轴心国初期胜利》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92页。 ④《为申请追加国防拨款致国会的咨文》,《罗斯福选集》,第237~243页。 ⑤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卷,上部,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74~275页。 ⑥《关东军关于对苏对华战略的意见书》(1937.9),《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1页。 ⑦《以秋季作战为中心的战争指导要点》(1938.7.31,8.10),同上书,第275~277页。 ⑧《基本国策纲要》、《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0~35页。 ⑨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卷,上部,第一分册,第17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