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晚清国粹派的新史学探讨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郑师渠 参加讨论

20世纪初年,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渐次形成的重要时期。梁启超分别发表于1901、1902年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则被公认是其崛起的标志。但是,梁启超又非孤军奋进,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晚清国粹派异军突起,也构成了其时资产阶级史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他们不仅同样高揭“史界革命”旗帜,猛烈批判旧史学,而且于新史学身体力行,研究硕果累累。同时,作为革命派,他们以新史学为武器,服务于排满革命,又与作为立宪派的梁启超诸人,大异其趣。因此,国粹派所体现的资产阶级史学思想,别具特色,有着更加集中的典型性。探讨其思想主张,显然是研究20世纪初年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集中论述国粹派关于新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围粹派重国家,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国家,当首经史”(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本刊第1年6期),而经即史,“经学还是历史学的一种。”(章太炎:《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国粹派主张国学,其主要内容就是史学。故章太炎肯定“国粹以历史为主”。其重史,不言而喻。
    国粹派虽十分看重历史,但却深感中国传统史学灾难“当意”,因此对封建旧史学施以猛烈的批判,以为它有三大缺陷:
    其一,有“君史”,无“民史”。国粹派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史书卷帙浩繁,汗牛充栋,但无非是君史而非民史。社会的进化不是一二人的进化,而是群体的进化。人是群体的生物,“以群生,以群强,以群治,以群昌”,因此,“舍人群不能成历史”。所谓民史,就是应当颂扬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生计家、探险家等等,“人群之英雄”;记述学术、宗教、种族、风俗、经济等等,“人群之事功”。这些才是真正的“历史之人物”和“历史之光荣”。(邓实:《史学通论》(四),《壬寅政艺丛书》,史学文编卷1)然而, 旧史书所津津乐道的所谓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无非记录着“中国专制政体之进化”和“一人一家之利益”(邓实:《论中国民治进退之大势》,《政艺通报》1903年第8号),于群治进退、 人民的利益,并无关系。包括学术史、科技史、教育史、风俗史、种族史、财政史、外交史等等在内的民史既湮没无闻,无怪乎本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历史学,却变得索然无味。总之,四千年的中国,“有朝廷而无国家,有君谱而无历史”(马君武:《法兰西今世史序》),人道“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朝之家谱,又岂过欤”(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本刊第1年第6期)?
    其二,“贵知记事,而文明史不详”。在国粹派心目中,“文明史”就是重在彰显群体进化、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历史现象虽然纷繁复杂,但决非是彼此孤立的“陈迹”的偶然堆砌,而必有某种“理法纲维于其间”。这就是史迹彼此间存在着的内在的因果关系。历史学要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着意于此种因果关系,以揭示历史进化自身的必然性。但是,传统史学的致命弱点,恰恰在于满足记述孤立、琐碎的史迹,而于“其中之关系”,无所措意。旧史书只是帝王起居注、英雄列传一类的组合体,犹如木材土石之杂然丛积,并不等于巍峨的宫室,充其量不过是详尽的年表,却称不上是历史的科学(佚名者:《序泰西通史》,《壬寅政艺丛书》,史学文编卷1)。这在章太炎就叫做“文明史不详”。他说:“中夏之典,贵在记事,而文明不详,故其实难理。……非通于物化,知万物之皆生于几,小大章,则弗能为文明史。”(《尊史》,《訄书》重订本)所谓“知万物之皆生于几”,也就是强调著史须把握历史进化内在的必然性;而旧史“其实难理”,也在于“苟务编缀”,于此无所发明。所以章太强调旧史书“徒知记事”,实难“当意”。(《致吴君遂书》,《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邓实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称中国“无史”:“盖史必有史之精神焉。异哉,中国三千年而无一精神史也,……呜呼,中国无史矣,非无史,无史家也;非无史家,无史识也”(《史学通论》(一),《壬寅政艺丛书》,史学文编卷1)
    其三,“宗旨既非,焉有信史”。国粹派认为,史学虽为天下的公器,但它真能著为信史,裨益群体,却赖史家有“公权”,即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泰西各国人有作史之权,……莫不以保国伸民为宗旨,简册所重,动关全族。”(《史学总论》,《新世界学报》1902年第7期)故其史为群史,非一姓一家所私有。 惟其如此,史家多能生以公心,其史为信史。在中国则不同。有秦以降,暴君独夫接踵后世,禁网日密,公权尽失。史既为帝王一家私有物,史必无公心,“宗旨既非,焉有信史”(同上)?这又表现为二:一是史家不敢“有放直笔以触文网”。司马迁、班固以下,“后之史职者,唯言其谀伎,舍铺张虚美盛德大业之外无文字”(邓实:《民史总论》,《政艺通报》1904年第17号);二是史家有意曲笔以取利。例如,“固受金而寿求米”,都无非挟其奇纵傀逸之才,而为“褒贬过情之论”;同样,欧阳修作《五代史》,不为辅通立传,意存曲古讳今。班固诸人古称良史,尚非“当于史义而无愧者”(马叙伦:《史学存微》,《国粹学报》第2年第7期),遑论其他。
    上述国粹派对旧史学的批判,明显地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中国传统史学虽然有种种弊端,但它毕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他们概之以“帝王家谱”,甚至谓“中国无史”大失偏颇。然而,尽管如此,国粹派尖锐地指出,封建史学说到底不过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工具,不仅漠视国民,而且满足于记事,于社会进化的原理甚少措意,无疑又切中其肯綮。同时,还应当指出,国粹派对封建史学的猛烈批判,不仅是受其时东渐的西方实证主义新史学思潮影响的结果,更主要的还在于,从根本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史学领域的反映。
    革命派既主共和革命,便不能不竭力去打破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忠君观念;而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并以正统观念为指导的封建史学体系,数千年沉沉一线,正是培植此种忠君观念的重要土壤。所以,为在思想上为民权革命开辟道路,作为革命派一翼的国粹派,力斥封建史学之非,鼓吹创建反映资产阶级利益与要求的新史学,就是毫不足奇的了,翼天氏的《中国历史出世颂》一文,就集中反映了这一点。他说,中国所以成了千年的睡狮,丧失了勃勃的生机,是历代独夫民贼箝制束缚国民思想的恶果。而其中,“则历代史家实尸其咎”。因为史家的天职本当记录国民群体的运动,“指点批判帝王官吏之罪恶”,使后人得以感奋,从而敢于“破坏”、“改造”和“进化”;但旧史家反其道而行,孜孜于正统,维护君权而抑民气,结果造就了国民奴隶的根性。他主张打破千年陈腐的旧史体系,掀拔数千年根深蒂固的奴隶根性,以恢复“我国自古以来血脉一统之庞壮国民显独不羁活泼自由之真面目”(《政艺通报》1903年第9号),使中国睡狮重振雄风。在这里,作者激烈批判封建旧史学和热情颂扬旨在倡导民权自由的新史学的“出世”,其目的显然在论证现实的共和革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