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占对中国古代战争的影响(2)
2晁崇之降魏与思叛 晁崇乃辽东襄平人氏(注:本节所述多依据《魏书》所载,如有引用其他史料,或这些史料彼此冲突,将另行注明。),其先祖世代史官,颇得家学,并以天文术数知名于时。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符坚大败于淝水后,北方部族趁机纷起独立,如拓跋珪之北魏、姚苌之后秦。慕容垂则据河北、山东、辽东等地建立后燕,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势力,晁崇因精于观天占星之术而被派任为后燕的太史郎。 北魏原本称藩于后燕,道武帝登国九年(公元394年), 当做为此二国缓冲的西燕为慕容垂讨平后,魏、燕之间的冲突日益扩大,慕容垂遂遣兵伐之,晁崇亦随军出战。登国十年(公元395 年)的参合陂一役,后燕大败,数万军士遭坑杀,辎重、器甲损失无数,国力大伤,晁崇亦在俘虏之列。 道武帝拓跋珪因初拓中原,颇留意人才,只要学有专精,莫不叙用,遂拔擢晁崇参与谋议,并接掌太史令。道武帝皇始元年(公元396年),拓跋珪亲领大军征讨后燕,晁崇亦随行。 后燕虽顽强抵抗,但由于参合陂一役的损失过大而渐趋败势,各地守将纷纷降魏,后燕终于被迫退守辽东。稍后,拓跋珪诏晁崇造浑仪,考天象,并迁中书侍郎(从三品官),仍兼任太史令。由此可知,拓跋珪对晁崇的专才甚为重用(注:据《隋书·天文志》记载:晁崇于天兴元年所制作的浑仪,竟沿用至唐朝:“史臣于观台访浑仪,见元魏太史令晁崇所造者,……周武帝平齐所得,隋开皇三年,新都初成,以置诸观台之上。大唐因而用焉。”可见晁崇确有真才实用。)。 北魏虽将后燕势力逼出中原,但另一劲敌后秦一直在西方虎视眈眈,特别是当姚兴即位后,为开拓疆土而四处征战,更构成严重威胁。所以,从皇始二年平定中原后,魏、秦的关系日趋紧张,拓跋珪为提防后秦进犯,乃诏并州诸兵积粮于乾壁(柴壁之北约20公里处)。就在双方对峙期间,后燕降将王次多忽又叛魏投秦,且暗地仍与晁崇和其弟晁懿往来,因此,崇之家奴密告拓跋珪,谓晁崇兄弟与王次多潜通,有叛魏之心。晁崇未能完全忠于新主的原因,应与拓跋珪凶残的性情攸关(注:拓跋珪征战四方,屡有屠城之事发生,如五原、三城、参合陂皆有其杀戮之痕迹,详见《魏书·太祖纪》。)。拓跋珪先前喜服寒食散(注:苏轼言寒食散之服用始于晋人何晏,可以“济其欲”,胡三省言寒食散可使性情躁扰,忿怒无常,详见《资治通鉴》卷115。《魏书·释老志》:“天兴中, ……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煮炼百药的目的不外乎求长生与强身,而寒食散既为流传已久之药方,且能“济其欲”,拓跋珪在天兴年即可能已服用此物。),行为因此偶有失控,甚至尝妄杀崔逞、李栗等朝臣(注:《魏书·太祖纪》:“(天赐六年,公元 409年)帝不豫。初,帝服寒食散,自太医令阴羌死后,药数动发,至此逾甚。……归咎群下,喜怒乖常,……朝臣至前,追其旧恶皆见杀害,……于是朝野人情各怀危惧。”这段史料虽在柴壁战役之后,但从第一句的“初”字可知拓跋珪早已服用寒食散;而从“自此逾甚”句,亦可知其病情先前已发作,且屡有击杀臣僚之事。崔逞在天兴初年,因修外交书信未按拓跋珪之意贬称东晋国主,而被处死,拓跋珪后来深为此事而悔之。李栗则在天兴三年因“积其宿过”而被处死。详见《魏书·崔逞传》、《魏书·李栗传》。),晁崇因而心生危惧。其次,当时汉人眼见华北政权的不时交替,对新成立的北魏仍感不安(注:如李密曾问其父李先曰:“子孙永为魏臣,将复事他主也?”见《魏书·李先传》。),安身立命的抉择是他们首要重视的问题。所以在晁崇降魏前后,至少另有15位燕臣亦改事拓跋氏(注:这15人是贾彝、张骧、徐超、闵亮、崔逞、孙沂、孟辅、李沈、张超、贾归、慕容文、王次多、董谧、崔玄伯、李先。),然其中 7人却又叛魏离去(注:这 7人是贾彝、张骧、徐超、李沈、张超、慕容文、王次多。),无形中对晁崇的心理有所影响。 天兴五年(公元402年)五月,姚兴遣其弟姚平伐魏, 攻陷乾壁,拓跋珪乃亲领大军西讨,姚平惧,退守柴壁。晁氏兄弟当时亦在参战之列,可见虽有家奴之密告,然拓拔珪仅存疑在心(史曰:“太祖衔之”),仍相当倚重晁崇的专业。十月,北魏在柴壁大破后秦,并俘其众3万余人,王次多亦在其中,旋被处死。 若王次多在死前供出与晁崇往来密谋之事,则拓跋珪理应随即惩治晁崇之罪,然实际上并非如此,可见有关晁氏叛魏之事,应仍只存疑而尚查无实据。) 柴壁战后,群臣力劝续平蒲阪,由于蒲阪若为北魏所陷,则渡黄河即可威胁后秦京师长安,这是极欲投奔后秦的晁崇所不愿见的。他于是谎奏“月晕左角,角虫将死”,欲利用拓跋珪迷信天文灾异的心理(注:《魏书·太祖纪》载天兴三年:“时太史屡奏天文错乱,帝亲览占经,多云改王易政,故数革官号,一欲防塞凶狡,二欲消灾应变。”又载天赐六年:“天文多变,占者云:当有逆臣,伏尸流血。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可见拓跋珪的迷信心理。),阻止他继续进军。即使拓跋珪接受群臣劝进,则事先奏明角虫将死,正可将“牛疫”发生的原因归诸于天,此正是天文官利用星占术遂其私图的主要手法。由此可以理解,为何晁崇不选用其他如破军杀将之类的占辞。 尽管《魏书》记载拓跋珪就此撤兵,但《太祖本纪》载:“戊申,班师”与《天象志》载:“十月戊申,月晕左角,……丙戌,车驾北引”,二者记述内容颇异。按戊申为十月十三日,丙戌为十一月二十一日,两者相差38天之久,透露出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晋书·姚兴载记》另有完全不同的记述:“魏军乘胜进攻蒲阪(重点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姚续固守不战,魏乃引还。”即北魏确曾进军蒲阪(注:若欲了解交战二国的实际战争过程,参考与之无涉的第三国资料,其可信度应远高于交战之国。作者在此理念下判定《晋书》之记载可信,且《资治通鉴》亦采《晋书》之说:“乘胜进攻蒲阪,秦晋公续固守不战。”据《北齐书·魏收传》中所记,《魏书》所援引的资料几乎全是魏人著作,故拓跋珪征蒲阪无功一事,魏人很可能会因其有损君威而刻意略去不载。又《魏书·邓渊传》:“太祖诏渊撰国记,渊造十余卷,唯次年月起居行事而已,未有体例。”邓渊所作即起居注之类的史书,所以《魏书》中没有征蒲阪之事,很可能是邓渊根本未记载,或是拓跋珪下令不许记载,因史称邓渊“谨于朝事,未尝忤旨”。)。 拓跋珪原本极度迷信灾异,但仍决定进军蒲阪,其原因可作如下分析:第一,角虫将死并非大凶之兆,且角虫何时将死犹是未知。第二,拓跋珪在6年前征战中原时, 曾在战场上遇到严重的“人、马、牛疫”,在兵力损失逾五成的情况下,仍坚持作战而获得胜利(注:皇始二年八月,拓跋珪亲征后燕之慕容贺麟于中山,史曰:“时大疫,人马牛多死……在者才十四五。”详见《魏书·太祖本纪》。)。相较之下,角虫将死仅是预言,纵使发生亦不见得比上次严重。于是,拓跋珪接受群臣续平蒲阪的建议。 然于进军途中,竟然真的发生牛疫,“舆驾所乘巨犗数百头亦同日毙于路侧”(注:史料记载这段话的时间是在柴壁战后的班师路上,但前文推断魏军乘胜进军蒲阪,并未立即回朝,且晁崇又有意利用“牛疫”阻止魏军前进蒲阪,故牛疫发生的时间应该是在进军蒲阪的路上。又《魏书·天象志》载:“是岁,天下之牛死者十七八,麋鹿亦多死。”这段史料的真实性是值得商榷的。《魏书》不载进军蒲阪事,而以“上虑牛疫”作为拓跋珪班师的理由,然由于此牛疫是晁崇等人的杰作,所以若不夸大此次的疫情以让后人深信当时确有牛疫的发生,岂不显露拓跋珪受晁崇之欺的无能。换言之,若仅写着“舆驾所乘巨犗数百头亦同日毙于路侧”是不足的,于是又加上“天下之牛死者十七八”、“麋鹿亦多死”。又,《晋书》连后秦发生地震都具载之,若此时天下牛果死十之七八,此等大事,《晋书》何以略而不载?)。因牛疫乃不可预知之事,晁崇却能预知,则他必是发生“牛疫”的关键人物。北魏虽并未因牛疫而停止部队的前进,但辎重粮草的补给必然出现相当程度的困难,所以,当与后秦在蒲阪短暂对峙之后(注:史料并未载魏军发兵蒲阪的确切日期,据《魏书·天象志》,若以十月十三日晁崇上奏月晕左角作为进军蒲阪的日期,十一月二十一日“车驾北引”是退兵的日子,中间相隔38天,扣除柴壁到蒲阪所需之时间,魏军至多在蒲阪停留约一个月。),又因北方的柔然蠢蠢欲动,迫使拓跋珪决定撤军。还次晋阳后,拓跋珪或想起晁崇家奴之言,以及牛只同日死于路侧的异象,于是派人详加调查,结果认定晁氏兄弟确有谋叛之实,遂赐他俩兄弟自杀。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