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领导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探索(3)
三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在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我们善于把握新情况新变化,正确处理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这既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新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995年9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阐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他一共讲了十二种关系,其中第一条就是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条件,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比较突出,保持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改革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善于综观全局,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内在关系,做到相互协调,互相促进。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对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同时,正确处理好现阶段各种各样的人民内部矛盾,也有利于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其次,从依法治国的高度着眼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多次强调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1980年,他指出“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2](P189)。1986年,他强调“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3](P177)。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与发展了小平同志的上述思想。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并且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1999年宪法修正案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法制”改为“法治”,一字之差,意义重大。它表明,必须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而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了根本的保障。这对于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实现中国社会跨世纪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次,从公开、公平、公正的维度着眼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改革,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衡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强调的是社会的公开、平等和正义。它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方面的政治权利平等、规则平等、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是经济方面的竞争机会平等、利用社会资源的权利平等、收入分配平等;三是道德方面的人格平等、人的生存权平等、人的发展权平等。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由于体制上的弊病和漏洞,见利忘义,坑蒙拐骗的现象大量出现。在政治、经济、伦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公正现象屡见不鲜。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如果特权、腐败、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正继续下去,那么,发展就是失败的。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克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重大举措,也是正确处理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原则和方法。离开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仅不可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反而会导致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 最后,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着眼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即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维持社会稳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保证。它不仅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而且也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更加具体化、现实化了。实事求是地说,以前在这方面我们是重视不够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一部分低收入者生活困难,这就使得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目前,我国的改革到了攻坚阶段,也是困难最多、风险最大、社会矛盾空前突出的阶段。单从人员排放方面来看,诸如农民转移、工人下岗、学生分配、军队减员、干部分流,都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再考虑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与调整,加入WTO,外资经济的竞争加剧等因素,社会风险的压力就更大。解决这种社会风险的根本途径就是建立强有力的能够满足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切不可掉以轻心。 收稿日期:2001-03-15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