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孟昭锋:明清时期泰山神祇地位变迁探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孟昭锋 参加讨论

二、明清时期泰山神祇地位的变迁
    泰山神信仰源自远古的自然崇拜,而碧霞元君信仰肇始于宋真宗的封禅泰山;泰山神多次得到帝王的朝奉、祭祀、赐额、封号及敕修庙宇,而明代以前碧霞元君极少得到帝王的恩赐;东岳行祠自唐代开始出现,历宋元至明,各府州县已大多建立起东岳庙,而碧霞元君庙在明代以前则寥寥无几;明代以前民间香社奉祀的对象是东岳大帝,而碧霞元君或泰山玉女极少成为民众朝奉的对象。但明清时期,这种情况得到了较大改变,碧霞元君的地位(尤其在民间)已赫然凌驾于东岳大帝之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碧霞元君受到皇室贵族的重视与认可。明代,朝廷对其祠宇多次重修、致祭、赐额。除《明一统志》卷22《山东布政司》载“昭真观,在泰山顶,元因旧址建,本朝洪武初重修”外,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山东济南府泰安州道正司奏:“东岳泰山上有昭真等宫观,俱系历代古迹,神祠年久损坏,乞赐修葺。从之。”[31](P2643)此后,天顺五年(1461)、成化四年(1468)、成化十六年(1480)都对昭真观进行了修葺。成化十九年(1483)昭真观重修后,赐额“碧霞灵应宫”。此后,碧霞元君得到皇室贵族的认可与朝谒。万历十七年(1589),明廷“国本”之争渐起,郑贵妃先后四次遣中官致祭元君,建醮三阳庵,以求元君保佑。[32](P226)万历二十一年(1593)《碧霞宫祝剺碑》碑阴亦有太后、妃主、皇子、侍臣等题名。[33](P211)至清代,皇室致祭、赐额元君庙的例子亦屡见不鲜。康熙曾多次登泰山,上谒东岳庙,躬祀泰山之神,令从每岁香税钱粮内量给数百金,修葺上下岳庙与元君诸祠。乾隆前后十次巡幸泰安,六次登岱顶,至碧霞宫拈香。并且“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来,每遇四月十八日,遣内大臣赉香帛进谒以为常。御赐彝器炉鼎瓶盏,多晶玉金磁之宝”[33](P208),祭祀碧霞元君成为定制。后因“(进香)人员由内廷派出,或不免有骚扰驿站之事……将应用香供赍至山东省城,交与巡抚接领,于抚藩二人内酌量一人,亲诣泰山,于四月十八日致祭。该司员交明香供后,即行回京,嗣后泰山进香,俱照此例办理”[34](P283)。此外,清初还对碧霞祠多次赐额,康熙二十三年(1684)赐“坤元叶德”、雍正九年(1731)赐“福绥海宇”、乾隆十三年(1748)赐“赞化东皇”[35](P141)。乾隆还于三十五年(1770)作《重修碧霞元君庙碑记》称“国家秩祀泰山之神与亿兆人奔走奉事碧霞元君之神,其为翼縡元化,二乎一乎。”[36](P426、427)认为“泰山之神”与“碧霞元君”是二而一,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可见,由于明清帝王在不同程度上对其祭祀持赞同或支持态度,实际上碧霞元君可视为一种“准正祀”,成为一种官方肯定的民间信仰。
    其次,民间香社的奉祀神主发生变化。五代、两宋时期是泰山香社的兴起、成熟时期,此时香社奉祀的泰山神灵是东岳大帝。各地东岳庙中奉祀的主神也是东岳大帝及其辅神。而自明初碧霞元君信仰兴盛之后,泰山香社所奉祀的主神似乎一夜之间全被碧霞元君所占据,到明代中后期和清代泰山香社的繁盛时期,东岳大帝在泰山香社中几乎没有了位置,甚至出现了祭拜泰山者“只知有娘娘,不知有东岳”的现象[10](P226-230)。两者地位的变化亦引起世人的关注和不满,明人谢肇淛称:“古之祠泰山者为岳也,而今之祠泰山者为元君也。岳不能自有其尊,而令它姓女主,偃然据其上,而奔走四方之人,其倒置亦甚矣。”[37](P66)与从前先拜东岳大帝而后祠元君截然相反,民间已首祭碧霞元君。《泰山道里记》载:“四方男女,不远数千里进香报赛,皆先有事于元君,而后及他庙也。”《泰山纪胜》亦云:“今海内所奔走而祷祀者,类先碧霞而后岳神。”可见,此时在民众看来,碧霞元君的重要性已远在泰山神之上。
    再次,碧霞元君在泰山的祭祀点超过东岳庙的分布。明清时期,泰山上的东岳庙主要有:东岳庙又称岱庙,其历史悠久,《汉书·地理志》云:“博有泰山庙。”、“泰山庙在山南……庙及东西房三十余间,并高楼三处,春秋飨祀泰山君常在此坛”[30](P188)该庙得到朝廷的数次敕修,是朝廷祭祀泰山神的重要场所。东岳上庙,在岱顶摩崖碑前,大观峰南。《从征记》载:“上庙在山顶,即封禅处也。”至元间,提点张志纯尝修焉。嘉靖问都御史曾铣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圮,咸丰七年(1857)重修,民国间毁。今存台基及咸丰碑一块。[6](P139、140)该庙在岱顶,是帝王封禅之处,元明间多次重建,乾隆曾题额“资始惟生”、“上摩苍昊”。东岳中庙,在岳之阳,王母池之西,昔名岱岳观,今土名老君堂,仅存三清小殿。《从征记》云:“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崇丽于下庙。”民国八年(1919)曾重修,后废,故址今被虎山中学等占用[6](P140、141),武则天曾遣道士来此建醮,立鸳鸯碑。相较而言祭祀碧霞元君的庙宇则较多,大致有以下十余处。
    


    


    可见,明清时期,泰山神祭祀地点在泰山分布较少,但建立时间较早,汉唐时期已有记载,并且这些庙宇大都得到朝廷的敕修,是朝廷建醮泰山的重要场所。碧霞元君庙建立较晚,但在泰山的分布较广,在岱阳登山中路、西路、东路及岱阴西北路、北路、东北路均有分布,其中又以岱阳中路为最多。每条登山道路均有碧霞元君庙,满足了不同地区香客的需求,也是明清时期碧霞元君信仰兴盛的一个表现。
    最后,碧霞元君行宫在各地纷纷建立。明代以后,随着碧霞元君地位的提高,其庙宇在泰山的祭祀点已远远超过泰山神,其行宫在全国各地亦纷纷建立。以明清两代的北京城为例,据韩书瑞(Susan Naquin)《北京:1400至1900年间的寺庙与城市生活》研究,正祀碧霞元君的庙宇已达116座,附祀的亦有43座。其分布已遍布大江南北,形成了以山东、河南、直隶、江苏、山西为代表的核心区、以黑龙江、吉林、盛京、安徽、浙江、陕西为代表的扩展区和以今内蒙古、广东、四川、甘肃、湖北、湖南、云南、贵州、福建、台湾为代表的边缘区,成为域内影响较大的一大神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