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目前有关宋代帝王历史意识的研究较少。不过,与该专题相关的论著主要有:许沛藻《宋代修史制度及其对史学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王盛恩《宋代官方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王德毅《宋代的帝王学》,《宋史研究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等。 ②参见:许沛藻《宋代修史制度及其对史学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蔡崇榜《宋代修史制度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宋立民《宋代史官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王盛恩《宋代官方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参考文献】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宋)马永卿.元城语录解[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3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宋)李攸.宋朝事实[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0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4](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0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5](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徐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 [7](宋)王应麟.玉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 [8](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宋)范祖禹.帝学[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9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0](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苗书梅,等点校.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11](宋)熊克.中兴小纪[M].顾吉辰,等点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12](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M].李之亮,点校.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4](宋)佚名.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5](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徐小蛮,等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宋)袁说友.东塘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5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7](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6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8](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论[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4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9](元)佚名.宋史全文[M].李之亮,点校.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0](宋)方大琮.铁庵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1](宋)佚名.十先生奥论注[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6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2](宋)施彦执.北窗炙?{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9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3](元)刘埙.水云村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4](宋)佚名.群书会元截江网[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3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 [26](宋)佚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M].汝企和,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 (责任编辑:高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