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建党前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解释方法(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刘一皋 参加讨论


    历史发展表明,建党前夕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种种历史解释,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说,现实社会主义与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释描述,已经有了较大的距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解释已经有了很大改变;苏联的解体,也说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并没有“完全实现”。但是,这种变化并非是社会主义学说的失败,而只是以往对社会主义解释的失败,因此,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真正进步。
    暴力革命已不再是进入社会主义的惟一途径。自80年代中期始,一批实行武装斗争的共产党或其他社会主义政党,纷纷放下武器,开始学习使用选举的方式。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实行了新的国内政策和国际战略,争取在和平环境中实现发展。超阶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被写入了一些国家共产党的纲领和指导性文献,并放在比阶级斗争更高的位置上。
    不妥协也已不再是社会主义必须遵奉的原则,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在历史上还从未有过,相反,一些过去曾经批判过的社会民主党主张,却被现实社会主义所吸收。20世纪初以世界革命解释的世界一体化趋向,到世纪末变成了共存的和平与发展,而且,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的冲突影响,要远大于一国内、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的阶级斗争。由于现实社会主义并没有创造出较之资本主义更新、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劳动者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还远未达到马克思的预想,其优越性也就更多地还停留在理论上,因而,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更多的是和平共处,而非对立与革命。
    在伴随历史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批判的焦点集中在对国家的认识上。在马克思主义诸原理的解释中,可以说对于国家的认识“误会”最大。从马克思到列宁,在理论论述上,都以为革命后的国家权力已经被削弱,而且是在逐渐消亡中的国家;所不同的是,由于列宁强调了外部、内部敌人的强大,以及俄国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又要求革命初期建立起最为强大的国家机器,作为维护革命成果的支柱,并利用国家的力量加速发展。事实上,在建党前夕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大量的解释更强调“国家消亡”的观点,视国家为社会的对立物。但是,在现实社会主义中,始终强调的是国家作为专政机器的重要性,即使是在革命之后,主要任务也仍然是强化,否则就是对革命的背叛和对马克思主义无耻的修正。对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解释,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与国家问题密切相关的是理论解释的历史观表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解释是世界主义或国际主义的,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时即称:以特别历史国情之说,冀抗世界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16]建党前夕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由于使用世界历史为解释工具,因而强调马克思主义主张“劳动者没有祖国”,[12]强调世界上的国家只能用阶级来区分,[17]是“万国一色的阶级色彩,不能带爱国的色彩”,[18]强调中国不能用“国民性和特别国情”逃避国际化,[7]仍然是世界主义的。但是,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现实社会主义却在逐步退向民族国家的历史解释,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向尤为明显。这样,便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历史批判本身已经动摇,那么,建立在其上的理论解释也就需要进行重新解读,即使是完全的“还原”,也不可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绝对真理。
    事实上,历史根本不可能被完全“还原”。五四时期,社会进化论知识已较为普遍,寻求发展向前看是认识的主流,更何况“世界上的事理本来没有底,我们从何处砌起?”[19]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已经不能成为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目的,而且就世界历史或整体历史而言,历史与社会、现在与往古是同一的,[20](p265)无所谓恢复本来面目,也不可能恢复本来面目。20世纪初期的工人运动,是否已成为马克思论述的世界革命前兆?回答显然是否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革命不过是昙花一现,中国工人运动也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之上(注:例如,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时上海的大罢工,青帮在组织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920年香港的罢工风潮,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行业组织。离阶级的有组织运动尚有较大距离。)。与此同时,列宁实际上已经修正了马克思的观点,正在把目光转向东方,以便打破列强对俄国革命的封锁。中国革命的历程也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物的毛泽东思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所以,“还原”不过是现实政治的需要而已。凡是想探寻原旨主义或正宗思想的集团和个人,都是想由此论证自身在政治上的惟一正确性,并获得或垄断对历史和理论的解释权。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尽管十分强调理论的探索和创新,但却始终受到历史“还原”思想定式的影响。党内多次思想斗争和路线斗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分歧斗争,都是围绕着所谓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判定而展开,“还原”往往和“真”联系在一起,但是,标准并不在于历史过程上的深刻认识,以及解释描述上的合理性,而在于政治权力对于话语的垄断,判定方式都是试图通过历史批判否定斗争对象,使自己成为原旨或正宗的代表。也就是说,所谓真理,一旦变成了对于本像的还原,也就成为一种强势话语的真理,是解释者依据需要和地位作出的解释。
    建党前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表明,一种理论的传播、解释和发展,与对其相关的历史和现实认识、解释密不可分。在近现代,这一过程,除了要加深对本国、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深入了解之外,更应该关注世界历史的发展及其趋向。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简要表述,在传播中较为容易做到,但要运用于实际斗争或成为工作的指南,就必须准确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发展特征,结合具体实际作出决定,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
    建党前夕,接受了激进共产主义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现实政治的压力下,主要使用历史批判的工具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特点与传播者的社会经历和知识架构有关,显然受到中国传统思想和认识方式的影响。历史的解释和描述,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强调历史,甚至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特征。可是,由于对历史、特别是世界历史知识的了解较为粗浅,只能套用已有的解释模式或用决定论阐述历史解释,从而使历史成为理论话语的脚注,一些理论教条反成为历史研究的结论。
    实行改革开放后,在理论上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认识上强调对于国情的了解和研究,在实践上强调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就是这一重大转变的产物。但是,在理论解释的另一个方面,历史研究却相对滞后,许多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来的重大理论和解释方法问题,还没有得到深刻回答,历史研究也还不能主动地为现实发展提供理论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说,历史解释的缺乏或滞后,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特别是在世界历史与民族国家并重情况下的理论解释更是如此。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绝对的原旨主义并没有多少价值,“还原”根本不可能认识和理解发展的实质与趋向,也不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时至今日,批判、否定、还原的历史解释方法,已不再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法。所谓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读,诸如早年与晚年马克思、马克思后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被修正了的马克思主义等,无论其是声称捍卫,或是批判,都不是“还原”的问题,而是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问题,不同立场的团体或个人作出的解释。当然,就方法而言,历史的考据对于理论解释仍然十分重要,但历史反思或批判的目的,不应仅仅是为了回归,而应该为发展和创新开辟道路。
    【收稿日期】2000-10-0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