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北上主持扩大会议党务时,北方对于组织政府已有共识,汪氏乃一方面筹备召集扩大会议第一次正式会议,另一方面则积极筹组政府。扩大会议第一次会议于8月7日在北平怀仁堂召开,由汪精卫任主席,决议通过《扩大会议组织大纲》、《中央政府会议规则》,并推定常务委员会委员7人(汪精卫、赵戴文、许崇智、王法勤、谢持、柏文蔚、 茅祖权);组织部委员5人(汪精卫、邹鲁、陈公博、赵丕廉、 朱霁青);宣传部委员 5人(顾孟余、潘云超、傅汝霖、薛笃弼、张知本);民众训练委员会委员5人(覃振、白云梯、陈嘉佑、陈树人、 商震)。(注:《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8月1-7日), 《国闻周报》第7卷第31期,总第2761页。原本于7月31日谈话会预拟组织及人选,设有海外部委员3人:邓泽如、陈树人、陈璧君。 惟正式会议中却未设,原因待考。见《赵丕廉致阎锡山赵戴文电》(1930年7月31日), 《阎档·各方往来电文》。) 此外,扩大会议在党务方面,如党员重新登记、恢复各省市党部、筹备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工作,均已积极展开。(注:沈云龙:《扩大会议之由来及经过》,第275页。) 至于组织国民政府一事,阎、汪均视东北态度而定。(注:沈云龙认为阎、汪俟党务处理完善后,才准备建立政府。惟就当时川军驻北平代表冷融等观察,“政府当即日产生”。见《冷融王荫椿谢勷致刘文辉并转邓锡侯田颂尧电》(1930年8月11日), 《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又据贾景德、赵丕廉告知危道丰云:阎、汪在石家庄晤谈时,已有产生政府办法,但均须获得张学良同意才决定。见《危道丰致张学良电》(1930年8月7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故阎、汪是否俟党务处理完善后才组织政府,值得怀疑;不过,组织政府的关键在于东北态度,则无庸置疑。)前已述及,扩大会议成立前,阎锡山曾多次表示组织政府必须获得奉张同意。7月13日, 扩大会议成立时,张学良驻平代表危道丰以私人身份前往观礼,受到大会热烈欢迎。(注:《危道丰致王树翰电》(1930年7月13日), 《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7月下旬,汪精卫抵平,亦即透过贾景德、 薛笃弼介绍,邀约危道丰商谈党政事务,极尽拉拢之意。(注:《危道丰致张学良电》(1930年7月24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 另外,贾景德、薛笃弼、郭泰祺等人,亦曾于7月21、24、26 等日多次要求前往拜会张学良;正在连山葫芦岛“休养身体”的张氏,则以岛中十分不便,难以招待贵宾,及亟须休养为由,婉拒贾景德等人的会晤之请。(注:《危道丰致王树翰电》(1930年7月21日申时)、 《危道丰致张学良电》(1930年7月24日)、《危道丰致张学良电》( 1930年7月25日)、《危道丰致张树翰电》(1930年7月26日),见辽宁省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奉系军阀密电》第5、6册合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5-209页。) 为了争取奉张的支持,汪精卫写了一封长电给张学良,电文中除了谴责蒋介石“藉党之名,行一人独裁之实”外,更详述扩大会议求党真实意义之实现的七项基础条件。(注:《危道丰转汪兆铭致张学良电》(1930年7月29日),《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奉系军阀密电》第 5、6册合集,第210页。)张氏乃派汤尔和赴北平会晤贾景德、 汪精卫等(注:《汤尔和致王树翰电》(1930年8月4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此一举措招来日人大肆宣传晋阎奉张已合作,将不利于中央(注:《秦华致王树翰电》(1930年8月4日),载《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奉系军阀密电》第5、6册合集,第175页。), 也引起南京国府的疑忌,间接导致8月14日的“马廷福事件”。 马廷福为东北军于学忠部驻临榆旅长,阴图协同团长孟百孚、安福魁袭击平、津以附蒋,事为于学忠所发觉,遂于榆关、北戴河二处将二人分别予以逮捕。(注:《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8月15 -21日),《国闻周报》第7 卷第33期,总第2776-2777页。)据调查,马廷福等之异动系受陶敦礼贿买所致,而陶敦礼与南京代表方本仁是同乡,又曾任职于何成浚部。故平、津及上海地区均流传“马廷福事件”完全由蒋方所主使,并且认为此一事件将导致蒋方与奉张正式决裂,东北必定加入讨蒋行列。(注:《张笃伦致刘文辉电》(1930年8月18日)、《王岫生致李家钰电》(1930年8月21日), 《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蒋介石也曾感叹云:“奉张反叛之心渐见矣!北方军阀政客,其不欲使国家统一,而割据自私之心,传统相承,不能破除。此我中华之所不能立国于今世,而为帝国主义所陵(凌)侮不已也。呜呼!”(注:《蒋文件·文物图书·困勉记》,1930年8月20日, 台北“国史馆”藏。) 原本一直坚持中立的奉张因“马廷福事件”态度似乎有所转变,而相继与北方代表贾景德、薛笃弼、郭泰祺、傅作义、覃振、陈公博等人会晤商讨时局。据覃振等向记者谈话指出:张学良认为北方主张公正光明,对组织政府决不反对,对南京则因“马廷福事件”而增加恶感。(注:《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8月22-28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34期,总第2783-2784页。)阎锡山为了争取东北倒蒋, 曾表示可将平、津地区让予奉张,由张学良委派孙传芳为平津卫戍司令,并归张氏节制;汪精卫亦云只要奉张倒蒋,不谈党治亦可。(注:孙诒敬编:《民国十九年之蒋介石先生》,《蒋文件·文物图书·事略稿本》,1930年8月24日,台北“国史馆”藏;《冷融致刘文辉电》(1930年8月24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可见在“马廷福事件”后,张学良与北方似已达成某种共识,北方要人也认定奉张必定加入倒蒋行列,乃积极筹组政府。 8月29日,覃振、傅汝霖、陈嘉佑、郭泰祺、贾景德、薛笃弼、 赵丕廉等7人偕赴太原谒阎,商讨组织政府问题;同时, 汪精卫等亦于北平起草《国民政府组织大纲》。9月1日,扩大会议第五次会议讨论通过政府组织大纲,并推定阎锡山、唐绍仪、汪精卫、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谢持等7人为国民政府委员,以阎为主席。 (注:《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8月29日-9月4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35期,总第2793页。)至此,北平国民政府正式成立,中国遂形成南北分裂的“一国两府”局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