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另一个中央:一九三○年的扩大会议(之二)(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陈进金 参加讨论

东北军为商讨如何应付时局,乃召开最高干部会议。9月17日, 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汤至麟等奉系军政要员50余人,齐集边防长官公署大楼会商终日。(注:《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38),第552-553页。)翌日,张学良即发表和平通电:“吁请各方,即日罢兵以纾民困”;“凡我袍泽,均宜静候中央(南京)措置”。(注:《和平通电》(1930年9月18日), 载毕万闻主编《张学良文集》第1册,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316-317页。)
    张学良的和平通电给北平扩大会议暨国民政府带来莫大冲击,也令阎、汪等人错愕。汪精卫于19日即致电张学良,条陈祛除内战、息兵弭争的四项意见:开国民会议;开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约法;剿共防匪。(注:《汪兆铭致张学良电》(1930年9月19日), 载《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9月19-25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38期,总第2840页。)
    与此同时,汪精卫与阎、冯电商,决定要一致奋斗到底,如时局恶化即前往太原、西安。(注:《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38),第562页。)9月19日下午7时许, 汪等诸位扩大会议委员商议决定:除部分委员赴天津外,扩大会议移往太原。24日,阎、汪等决议,推刘守中、赵丕廉、商震等在太原领导扩大会议职员及各级党部积极工作。(注:《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9月 19-25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38期,总第2841-2842页。)阎、 汪等一方面在太原恢复扩大会议,另一方面仍对张学良东北军有所期待。当时仍有人认为奉军主和并非拥蒋(注:《贞致贺庸达电》( 1930年9月30日),《阎档·各方往来电文》。),甚至以东北军入关系有利于北方之举(注:《张笃伦致石嵩生电》(1930年9月22日), 《阎档·各方往来电文》。),阎、汪等人则寄望于入关后的东北军与蒋军产生磨擦(注:《宋英仲致汪兆铭电》(1930年9月28日), 《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汪精卫等人的期望是可以合理解释的:入关的东北军系和平接收,并未诉诸武力(注:由于学忠致王靖国的一封电文可资证明,该电文云:“王军长治安兄勋鉴:久闻声威,中(忠)心倾向,敝军此次接防河北,旨在倡导和平,对于各方均持友善态度,谅邀明言。顷奉东北张司令长官电令,着派一旅开赴保定接防等因,刻正准备不日即可出发,除电商会及各法团查(?)照,俾免误会外,特先奉闻,即祈察照见复为幸。弟于学忠叩寝。”见《于学忠致王靖国电》(1930年9月26日),《阎档·各方往来电文》。); 张学良未就任南京政府所委任之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职(注:南京国民政府于1930年6 月20日议决任命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职,张氏谦辞未就,虽经蒋介石多次电催就任,仍一再婉拒。9月18日张学良发表和平通电, 仍未就任副总司令职,直到10月9日才宣誓就职。见《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2册,第591、634页。)。因此,阎、汪等对奉张主忍让,对宁蒋主坚持。(注:《程汝怀致李宗仁电》(1930年10月23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此外,汪精卫邀集四川驻太原代表,要求尽速解决刘湘,便于出兵。(注:《谢勷致田颂尧电》(1930年9 月28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
    由上述可知,张学良发表和平通电后,阎、冯、汪、李等仍继续一致奋斗,务求倒蒋。在军事上,寄望于东北、四川;在党务上,将扩大会议移至太原办公。随着时局变化,蒋军相继克服开封、郑州,10月10日洛阳守军葛云龙自愿服从南京中央,听候点验移防。(注:《杨虎城致蒋中正电》(1930年10月10日),《蒋档·特交文卷·亲批文件》(13),台北“国史馆”藏,总编号875。)孙连仲、 鹿锺麟等亦相继归顺南京,阎、冯联军已不可为,汪精卫等扩大会议委员仍积极致力于制定约法草案。汪精卫曾对报界发表谈话云:“余在北平及石(家)庄、郑州、太原屡次郑重说明,无论军事变化若何,吾人党务政治之主张,必得绝对胜利。即个人独裁必须打破,民主政治必须实现,国民会议必须召开,约法必须制定颁布是也。”(注:《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10月10-16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41期,总第2883页。 )基于“国民会议必须召开”、“约法必须制定颁布”,移至太原的扩大会议照常召开;10月18日,通过《国民会议筹备条例》10条(注:《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10月24- 30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43期,总第2907页。),10月27日,完成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草案》8章211条(注:《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10月24-30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43期,总第2905-2906页。《中华民国约法草案》8章211条条文内容,可参阅邹鲁《回顾录》第2册,第382-409页。 ),后世称之为“太原约法”。
    扩大会议通过《约法草案》并公诸报端,宣言以三个月为限,征求全国人民意见及批评。11月1日, 《大公报》即针对该草案发表一篇社评,指出就“立法技术”与“实用”两方面而言,《中华民国约法草案》有其缺憾和不足处;但就“理论”而言,则具备五项优点。(注:《汪精卫等约法草案》,1930年11月1日《大公报》。 )其中有关“中央地方之权限”云:“中央用列举法,地方取概括主义,并依建国大纲,许省制省宪,足为集权分权之政争,消弭不少之祸源”;关于“国防军队用渐进方式”云:“由募兵制改为征兵制,驻防以国防地带为限,省除地方警备队外,不得自治军队、及自办军官学校、与军械制造厂,一扫国军私有之根蒂”。(注:《汪精卫等约法草案》,1930年11月1 日《大公报》。)《大公报》的社评并于文末提到:“吾人认该项草案至少足备现在将来讲学立法时之一种参考。国府当局近年来迭表宽大之政见,对此昔为同志今为政敌者所提之法案,今后其有恢闳容纳之机会乎?多数受治之国民,盖不胜其企盼之情矣!”(注:《汪精卫等约法草案》,1930年11月1日《大公报》。)宪法学者陈茹玄, 于评述扩大会议之《约法草案》时亦曾云:“虽以扩大会议之失败,而不克实现,然其《草案》,固有足称述者”,如个人自由权利之规定、中央地方权力之范围及教育制度等。(注:陈茹玄:《中国宪法史》, 台北, 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185-187页。)雷啸岑也认为:《太原约法草案》较合乎现代要求,即如1947年施行之《宪法》亦未必优于《太原约法草案》。(注:《三十年动乱中国》,第171页。 )足见无论是当时或后世学者,均给予扩大会议之《中华民国约法草案》颇高的评价。
    扩大会议,因东北军入关由北平移至太原,又因军事上的节节失利而告停会解散,但其召开国民会议和制订约法的主张确为南京蒋介石所赞同。1930年10月3日,蒋于前线兰封军次, 即电请南京中央党部召集国民会议,他说:“亟当于讨逆军事结束之余,谋副全国人民之期望。中正以为目前第一要务,为提前召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召集国民会议之议案、颁布宪法之时期、及制定在宪法颁布以前训政时期适用之约法。”(注:《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10月3-9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40期,总第2867页。)上述这段引言, 正是扩大会议诸公已争得“千秋之名”的最佳脚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