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节庆观念也随着对封建迷信的批判而淡化,“节令是什麽?节令不是迷信的祀神庙期,乃是工作的休假日。”(注:顾颉刚序言第2页,出自娄子匡编著:《新年风俗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1912年孙中山改历改元,创建了阴阳合历的纪年方式,成为中西文化和习俗融合的典范。在传统节日淡化的同时,一批新式节日和纪念日开始出现,如国庆(10月10日)、国耻纪念日(5月9日)以及国际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教师节等,西方的圣诞节也在国内开始流行。 3.以自身的主动选择推动物质、文化生活风俗的西化和现代化。 五四时期的服饰改革内容颇多,主要精神是删繁就简,学习西方。女子服饰方面,时人号召去除服饰的奢侈之风,废除取悦男子的各种装饰,激进者主张女子着男装,湖南长沙影珠女校校长朱德裳倡立女子崇俭会,入会者踊跃。受男子剪发的影响,女子剪发一度成为革命和时髦的象征。湖南成立了“女子剪发会”,知识群体对女子剪发问题展开讨论,女学生中剪发的逐渐增多。五四时期白衣黑裙成为女学生的典型装束,反映了人们衣着色彩观念的变化,因为白色曾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的丧服颜色,而黑裙在清代为寡妇特有的装束。社会上通行的礼服在民国初年为上袄下裙,20年代初旗袍开始流行并吸收欧美服装的特点,突出了女性的曲线美,成为中国对世界服装文化的一大贡献。欧美进口女装也开始流行,西式女帽,尤其是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实业部部长陈鸿璧创立的爱华公司制作的“爱国女帽”风行一时。 男子衣饰方面,时人号召废除长衫,改穿西装等便利、说明的服装。孙中山对男子服饰的改革作出很大贡献,他以西式服装为基础设计的中山装,首先在青年学生中流行,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中国礼服。男子的发式多为西式短发,西式礼帽、怀表、手杖(俗称文明棍)等也很流行。我们看几张当时的照片: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东京合影,宋着西式套裙,孙中山着西服套装,带手杖。1916年在日本集会声讨袁世凯时孙中山着中山装。1924年孙中山步出国民党一大会场时,穿西式长大衣,戴礼帽,持手杖。在革命领袖的影响下,洋服热经久不衰,“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草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无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注:《论维持国货》,《大公报》1912年6月1日。) 五四时期的饮食出现了崇洋和中西兼容的局面。官绅宦室“器必洋式,食必西餐”,吃西餐大菜已成为买办、商人、政客交往应酬的手段。随着城市西餐馆的增多,一般知识分子和市民吃西餐也是平常事了。鲁迅在北京任教时就曾在“宜昌”西菜馆包食午餐。洋酒和洋饮料逐渐为国人接受,1915年创办的北京双合盛啤酒厂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啤酒厂。西式糕点、糖果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丰子凯曾记述了买巧克力给孩子分享的乐事。从西方传入的纸烟替代了旱烟和水烟,吸烟也成为时髦女士的一种标志。 五四时期西洋式的建筑已不局限于外国人的住所。北京的长安饭店、北京饭店、国会会场、北大红楼、协和医院、清华大学的教学楼、图书馆、礼堂等都是有名的西式建筑。上海的西式建筑发展最快,一般中上人士的住房都是西式的花园洋房或西式公寓。西式家具和装饰成为时尚。 北洋政府国会议员每月有500元车马费,造成北京西式马车的黄金时代,后来汽车开始流行,“昔者汽车马车尚如晨星,今则月入三、五百元之人物,无一不有汽车。”(注: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1919年北京出现全国第一家长途汽车行--燕京汽车行。出租车、长途客运汽车、有轨电车、火车、轮船成为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 外来语不断丰富着中国人的语言,新词汇主要来自留学界和通商口岸,日本人翻译西洋事物的用语大量出现在中国的报刊上,并流传开来。说外国话成为时髦的标志,上海曾一度流行用中国字表述英文音的“洋泾浜话”,如“密司脱”(先生)、“三明治”(夹肉面包)、“摩登狗儿”(时髦女郎)、“也司”(是)等。“文明”、“改良”虽非外国话但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体现了在知识分子的推动下出现的万象更新的局面。 娱乐方面,观话剧、看电影、跳舞、逛公园游乐场已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娱乐方式。电影业繁盛一时,先后建立的制片公司有近百家,摄制的影片上千部,第一部中国人自拍的电影是黎民伟创办的“民新电影公司”的《庄子试妻》。当时的影片内容涉及社会、时事、言情、侦探、武打等方面,记录片有上百部。西方人的舞蹈和跑马、板球、足球等体育活动成为高雅的运动方式。 此外,在宗教信仰方面,五四知识分子对科学的大力提倡、对封建迷信思想的猛烈抨击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传统社会风俗在各方面的迷信活动和迷信色彩,促进了社会风俗整体的科学化。另一方面,西方宗教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在我国的传播日益广泛。但有的知识分子如冯玉祥也尽量发挥西方宗教“向善”的功能,甚至把它作为对士兵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 当然,在物质文化生活风俗方面西化程度较高的只能是知识分子中经济状况较好的中上层,尤以政界和工商界人士为主。至于广大青年学生和中下层知识分子,由于经济力量所限,尚无很多的选择权力,但也通过舆论和选择的倾向性等共同推动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风俗的西化和现代化进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