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太学的学风(3)
五、严格的考试制度 汉代太学有严格的考试制度。考试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关于考试年限、考试科目和录取人数,汉代四百多年有一个变化过程。西汉是一年一试,《汉书·儒林传赞》说“一岁皆辄课。”根据难易分为甲乙两科,“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到王莽时,仍是每岁一试,增加了录取人数,改为甲乙丙三科。《文献通考》卷40《学校一》载:“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为文学掌故。”东汉初年又恢复了甲乙二科。从质帝起,不分甲乙科,只取高第。后来又增加了补官的名额。到桓帝时,太学生增加到三万多人,旧的考试办法已不能适应当时的要求,改为每两年考一次,并废止人数的限制,而以通经多少为衡量标准。《文献通考》卷40《学校一》有详细记载: 永寿二年,诏复课试诸生,补郎舍人。其后复制,学生满二岁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其不能通二经者,须后试,复随辈试之,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其已为文学掌故者满二岁试,能通三经者擢其高第为太子舍人。其不得第者后试,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得为太子舍人。已为太子舍人,满二岁试,能通四经者,推其高第为郎中。其不得第者后试,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为郎中。满二岁试,能通五经者,推者高第补吏,随才而用。其不得第者后试,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得补吏。 从这个规定看,由一年一试改为二年一试,是适应当时需要的。二年一试,不及格者可以留校再考;及格者委任官职的仍可以留校,满二年后参加高一级的考试。这样可使太学生参加多次考试到通五经为止。这有利于把太学生培养成通材。 关于考试的方法,主要是射策和对策两种。所谓射策,颜师古在《汉书·萧望之传注》中曾作如下解释: 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于策,量为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得而释之,以知优劣。射之,言投射也。 这就是说博士先将儒经中“难问疑义书之于策”,加以密封(“不使彰显”),由学生投射抽取,进行解答。根据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每科规定录取名额。所谓对策,“对策者,显问以政事经义,令各对之,而观其〔文〕辞定高下也”〔38〕。这就是根据皇帝或学官提出的重大政治理论问题,撰文以对。例如董仲舒以贤良文学科被荐举,经过汉武帝亲自考问对策,三问三对,才被任命为江都相。射策多用于太学内的考试;对策多用于朝廷的荐举。太学内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对督促学生勤奋学习及选拔官吏都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汉代太学严格选择博士、尊师重道、推行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自由研讨、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等,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汉代太学这种优良的学风,薰陶了一代代学子,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人才。今天我们研究汉代太学的学风,对发展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有借鉴作用。 注释: 〔1〕熊明安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83 年版,第71~72页。 〔2〕参见拙文《论两汉太学的历史作用》,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后收入拙著《秦汉史论集(外三篇)》,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汉书·成帝纪》。 〔4〕《汉书·贾谊传》。 〔5〕《汉书·张苍传》。 〔6〕《汉书·公孙弘传》。 〔7〕《汉书·平当传》。 〔8〕《汉书·晁错传》。 〔9〕〔27〕《汉书·翟方进传》。 〔10〕《后汉书·儒林列传·杨仁》载:杨仁,建武中,诣师学习《韩诗》,数年归,静居教授。“太常上仁经中博士,仁自以年未五十,不应旧科(注曰:《汉官仪》曰:‘博士限年五十以上。’),上府让选。……显宗特诏补北宫卫士令。” 〔11〕安作璋、熊铁基著:《秦汉官制史稿》上册, 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32页。 〔12〕〔15〕〔19〕《汉书·韦贤传》。 〔13〕《汉书·张禹传》。 〔14〕《东观汉记·甄宇列传》:“每腊诏,赐博士羊人一头。” 〔16〕《汉书·匡衡传》。 〔17〕《汉书·贡禹传》。 〔18〕《汉书·薛广德传》。 〔20〕〔31〕《后汉书·桓荣传》。 〔21〕《后汉书·李固传》。 〔22〕《后汉书·朱穆传》。 〔23〕《后汉书·李云传》。 〔24〕《后汉书·皇甫规传》。 〔25〕《后汉书·王充传》。 〔26〕《汉书·倪宽传》。 〔28〕《后汉书·吴祐传》。 〔29〕《后汉书·儒林传》下。 〔30〕《后汉书·鲁恭传》。 〔31〕《后汉书·桓荣传》。 〔32〕《后汉书·鲁丕传》。 〔33〕《后汉书·丁鸿传》。 〔34〕分别见《后汉书》的《郑玄传》、《王充传》、《符融传》。 〔35〕《后汉书·张衡传》。 〔36〕《后汉书·崔瑗传》。 〔37〕《后汉书·郑玄传》。 〔38〕《汉书·萧望之传注》。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