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文化选择八十年述论(5)
五、中国共产党文化选择八十年的启示 在20世纪的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0世纪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历史时期。它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的世纪,更是中华民族在困苦中崛起并重新走向辉煌的世纪。中国人民拥有了民族解放与民族振兴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代表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的旗帜--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华民族得以在困苦中崛起的历史转折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地将马克思主义确定为中华民族解放与振兴的指导思想与行动纲领,为中华民族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转化为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现实力量。这期间虽然也有过挫折,甚至出现过像“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但是,这毕竟是前进中的曲折。我们党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但改正自身的错误,而且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本身就是其先进性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把巩固自身文化根基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机地统一起来,是由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所具有的性质决定的。历史证明,在20世纪的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始终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以说,一部20世纪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选择先进文化并沿着先进文化所指引的方向不断前进的历史。对于中华民族而言,20世纪的帷幕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开启的。而今,一个独立自主、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屹立在21世纪世界的东方。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一定能够锻铸新的更大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重要的就在于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能够与日偕行、与时俱进,不断沿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正确道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高于其它文化的先进性,是我们党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先进性转化为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现实力量,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新的理论成果,之所以能够成为不同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代表,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就在于他们善于集中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正确地回答并解决了中国革命与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课题。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事业才能不断前进;反之,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轨道,教条主义地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现成结论或者照搬照抄别国的现成经验,党的事业就必然要遭受挫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基本原则,就能够在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同时,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选择八十年的一条基本经验。 坚持正确的文化选择,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正确处理古代文化(古)与现代文化(今)、本土文化(中)与外来文化(西)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各种思想潮流的相互激荡中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比其它任何流派都更好地回答了中国所面对的时代课题。举其大端而言,在20世纪的中国,除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主流之外,曾经产生了一定影响的自由主义西化派和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等。自由主义西化派和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则是各自偏执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或者主张按照现代西方文化全盘改造中国固有文化,或者主张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根本标准来取舍西方现代文化。显然这些都不可能是20世纪中国文化选择的正确方向。与此相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既超越了华夏中心论又超越了西方中心论,主张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扬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处理好继承历史传统与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的关系,以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从毛泽东批判“中体西用”论和“全盘西化”论、提出立足于辩证综合的“古今中外”法,到邓小平“两手抓”、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到江泽民同志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特质与建设方针作出系统阐释,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的文化选择方向一以贯之地体现了这一高度辩证的科学精神。因此,这一文化选择方向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既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民族主体性又具有透辟的开放意识,既体现了明敏的批判精神又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襟胸,达成了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时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的辩证联结,因而得以真正超越以中西对立、体用二元为基本特征的简单化的思维格局,具有20世纪其他思想流派的文化主张所无法比拟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正是这种高度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为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我们党在发展文化事业的过程中能够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统一、坚持文化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实现先进性与群众性之有机结合的基本前提。 中国共产党文化选择80年的历史表明,文化选择是与经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领域。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对经济政治又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持文化选择的正确性,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备了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阶级基础与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具备了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群众基础。中华民族在政治上与经济上的自立自强,也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文化选择影响或决定着经济选择和政治选择的方向和性质,经济选择是文化选择的基础,政治选择则是文化选择的保障,这三个选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映证,互为条件,互为因果,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由此可以说,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努力建设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在21世纪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作出的科学的选择。在新的世纪里,只要我们党在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建设,切实做到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一定能够率领全国各族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人类文明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执笔人:中共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景泉;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杜鸿林;南开大学哲学系党总支书记、教授李翔海;中共天津市委教卫工委宣传处处长、博士李旭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李朝阳) 【参考文献】 [1]陈独秀。宪法与孔教[J].新青年:2卷3号。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江泽民。共同创造美好的新世纪二○○一年新年献词[N].人民日报,2001-1-1(1)。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