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刘少奇与中共八大政治路线的确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党的文献》 王双梅 参加讨论

刘少奇的这篇手稿,写于1956年7月下旬至8月8日之间,是对八大政治报告第一稿的修改。八大政治报告最早由陈伯达在1955年12月着手起草,这次起草的稿子只有序言和国际形势部分。以后经过刘少奇和中央领导集体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全国情况和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以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确定后,刘少奇关于政治报告的思路逐步清晰。1956年6月30日,他召集政治报告起草委员会会议,讨论政治报告的起草工作。接着,毛泽东从7月6日开始,连续召开政治报告起草委员会会议,加紧了政治报告的起草工作。7月14日,政治报告的第一稿《为实现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斗争》形成,提交政治局会议讨论。7月23日,毛泽东和刘少奇离京去北戴河集中修改政治报告。刘少奇的这篇手稿就是到北戴河后对政治报告第一稿的修改,其中并把第一稿的题目改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第二稿),其第一部分“我们的情况”改为《目前形势和我们党的基本任务》。本期《党的文献》发表的是刘少奇修改中增写的4页手搞。
    在这部分手稿中,刘少奇总结建国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历程,分析国内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指出:在中国,由于1955年下半年出现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这一思想同他和罗马尼亚大使布洛尤的谈话完全一致,说明他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势已经有了比较确定的看法。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提出:“目前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在两次伟大革命胜利之后所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生产力,特别是要很好地利用业已组织起来、勤劳勇敢的六亿中国人民的努力,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来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工作,以便迅速克服我国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状态,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都富裕起来。”这就提出了八大路线的基本内容,做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八大政治报告体现了这一精神。正如邓小平在8月30日召开的八大预备会议上讲的:“这次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国家建设,少奇同志报告的中心问题是国家建设。”(注:八大预备会议记录,1956年8月30日。)可惜,刘少奇这段比较精彩的话,在8月底的修改中被删去了。“中心任务”在正式报告中修改为“现时任务”,“使国家和人民都富裕起来”的奋斗目标代之以“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基本思想没有大的变化,但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增加了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这篇手稿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点,即刘少奇在这里同邓小平主持起草的新党章一样,提出“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四个现代化”思想。刘少奇在这里对这一提法反复修改,删掉又加上,显然经过一番考虑。这一提法虽然总的还是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下面,但它对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四个现代化”思想有所发展,把它从摆脱贫困应具备的“条件”上升为国家工业化的具体奋斗目标,反映了中共在探索“四个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此外需要澄清的是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曾经使刘少奇受到攻击的那段所谓“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表述。其实从现存的政治报告决议草稿看,这一段话同刘少奇并没有直接关系。关于政治报告决议的起草完全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进行的。据《中央工作大事记》记载,八大会议开始后的9月19、20日,毛泽东连续两天约陈伯达和胡乔木谈话。9月21日,毛泽东即约陈伯达和胡乔木“谈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的修改问题”。9月22日,毛泽东又两次约陈伯达和胡乔木谈话。在此基础上,24日完成《决议》的第二稿,经毛泽东批示后印发各代表团征求意见。这天晚上,主席团常委会召开各代表团团长会议,进行讨论。在吸收代表意见的基础上,27日凌晨两点完成了决议的第三稿,毛泽东批示胡乔木“照此付印,付翻译。”(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页。)这三个决议草稿中均没有刘少奇修改的痕迹,当然,讨论中刘少奇发表了意见。据李雪峰回忆,刘少奇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注:李雪峰《关于党的八大召开前后的历史片断回忆》,《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4期。)这一思想同他修改手稿中提出的“中心任务”思想一致。至于把矛盾的实质归结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句话在27日毛泽东批示的文稿中确实没有。据胡乔木回忆,这句话为陈伯达所加。(注:《胡乔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410页。)而从刘少奇这一时期的讲话看,他也没有认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十分先进而不需要改革的思想。实际上,这时他已看到社会主义的许多不足之处。如他在1955年底听取轻工业部汇报时指出:“社会主义最怕无人负责”和“社会主义的愚笨性”,认为在轻工业和手工业中,“我们一搞社会主义,反而什么都没有了”。1956年6月17日,刘少奇在接见南斯拉夫青年代表团的谈话中,更进一步指出:“要建立一个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这是一件新的事情,可能有各种办法,我们应采取各种更好的制度,一切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没有一种绝对好的制度,十全十美是没有的,只有一种比较好的、对一个国家或某种情况来说比较合适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也只比资本主义制度较好。但社会主义制度也有它的缺点,必须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它更适合于各民族经济和社会的情况,把任何一个制度绝对化是不妥当的。”刘少奇在这里表达的思想,同通常人们所指出上述决议中那段话的局限性是联系不起来的。
    三、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集体领导
    八大路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集体领导。刘少奇在修改政治报告中形成的第二篇篇幅比较大的手稿《共产党》,反映了他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这是一篇尘封近半个世纪的刘少奇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宝贵文献,它的形成时间是八大政治报告修改已接近尾声的9月上旬。
    最初政治报告中关于“党的问题”一节的修改,由陆定一于1956年8月13日完成。刘少奇作了很少修改,即于14日送毛泽东审阅,并致信毛泽东:“如认为可以付印,请交尚昆在此油印”。他同时说明北戴河有一个小组讨论,对这一部分意见很多,认为没有说到我们党内当前的问题。刘少奇参加了小组讨论,他显然赞成北戴河小组的讨论意见,对这部分也不太满意。毛泽东对这次改稿作了四、五处修改,批示“可以”付印。以后陆定一继续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和修改,形成“党的问题”第三稿,提交22日召开的七届七中全会讨论。此后又经陆定一修改,于28日形成第四稿,送毛泽东再次审阅。毛泽东对这次修改稿很满意,批示:“此件改得很好。我只作了一些小的修改”,并把陆定一修改稿中的原题目“党”改为“共产党”。这个修改稿成为八大政治报告第四稿的组成部分,提交8月30日召开的八大预备会议讨论。之后,陆定一仍在修改。但总的说,陆定一修改的这几个稿子,除在文字和条理上有比较明显的改进外,在思想高度上没有比较重大的突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