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前线数百万官兵及后方民众之家属多数在沦陷区,通邮无疑是稳定军心和民心的一项重要措施。民众在流亡之际,官兵在艰苦鏖战岁月,所赖以互相联络与慰藉者,通讯维持不能说是可有可无的。战事波及之地,社会对于邮政之需要,应该是倍切于平时,这是不言自明的。 关于沦陷区不撤邮、力图维持与国统区通邮的原因大致如此。对于不撤邮的评价,从上述原因分析中已能显现,不拟多谈。战时张嘉璈在重庆参政会上认为:“查自七七事变发生,平津首遭沦陷,而邮政系统及其业务所以未受破坏者,端赖各该区外籍邮务长及全体员工同心协力,于艰难困苦之中,设法维持。其后战区渐广,而邮务仍照常办理,究竟与抗战前途利弊如何,曾经本部详加研究,认为与国计民生,均觉利多弊少。并经呈军委会暨行政院令准,在不丧失主权、不发生流弊之原则下,设法办理。故各战地内之邮政,仍照常办理,由邮政总局在本部监督下,直接指挥管理,各地办理邮务员工,亦系由本部及邮政总局所委托,邮局系统至今尚自完整。”[5](P175-177)上述讲话虽有吹嘘成分在内,可说“利多弊少”,无论从当时来看,还是从今天来看,并不为过。因为从总体上考察,国统区与沦陷区间的通邮对于当时最大的政治或者说最大的民族利益--抗战,并没产生明显不利的消极后果。 收稿日期:2000-06-08 【参考文献】 [1]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战时交通[M].台北:影印初版,1976. [2]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 [3]张嘉璈。战时交通[J].1942年2月。 [4]赵曾珏。中国之邮政事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 [5]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五辑)[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伪华北邮总。邮政总局成立二周年纪念册[M].1940.8. [7]平津区交通事业接收总报告[Z].1946.5. [8]广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M].1965. [9]冲突摇篮之东北[J].国闻周报9卷[J].30期,1932.8. [10]广东文史资料(第九辑)[M].196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