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法国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的深层原因(2)
法国是欧陆理性主义的代表,其唯理论的哲学片面看重理性思维,忽视、贬低经验和感性认识的作用。因此,法国知识界一贯重理论、轻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尽管法国的科学也曾一度辉煌,但理论成果多、技术进步少,对生产力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不大。与法国人不同,英国人重视感性认识,崇尚经验主义;美国人信奉实用主义,轻理论重应用;德国人既受到理性主义的影响,重视理论思维,又具有日耳曼民族的务实精神,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在法国,农本主义传统根深蒂固,其影响不容低估。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布阿吉尔贝尔视农业为国家富强之本。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魁奈把工、商、服务业都划归非生产性行业,只把农、牧、渔、林业视为生产性行业。拿破仑宣称:“农业,帝国的灵魂,最必需的基础……像斯巴达和罗马这样的军事强国,其力量都是寓于农业之中。农民提供好士兵,在经济上也能自给自足。”农本主义传统对工商业发展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法国在历史上就注重国家干预,具有保护主义的传统,不仅对国内市场严加保护以排斥外来竞争,而且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也依赖政府鼎力相助。这种做法扭曲了市场机制,并增加了企业的依附性,使之托庇于政府保护的羽翼之下,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难以提高。 空想社会主义和平均主义在法国也颇为盛行。因为法国的广大下层民众在政治上颇为活跃,充当了历次革命浪潮的主力军。与资产阶级主要追求经济自由的目标不同,下层民众所期待的则是平等和社会公正,在思想上就体现为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平均主义,这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矛盾。而在英、德等国,传统的等级观念限制了平等思想的传播;美国社会虽然崇尚平等,但那主要是指机会均等,而非平均主义所追求的收入或财富均等。 法国文化在整个欧洲的影响很大,喜爱艺术、美食与时装的法兰西历来被视为高雅品味和时髦风尚的渊源,所以欧洲各国的上流社会普遍有追随法国流行时尚的习惯,生活用品多喜用法国货,这就使法国工业形成了一个重要特点,即奢侈品的生产占有突出地位。这些产品的市场范围狭窄(仅限于各国的王室、贵族等上流社会),长期专注于此不利于整个工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的发展。奢侈品的制造要经过精工细作,其中大多为手工操作而不适合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这给产业革命和工业化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法国高度中央集权的历史传统造成了巴黎与外省的发展严重不平衡。巴黎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大大优于外省,尤其是全国的交通网都以首都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延伸,致使巴黎的产业规模和经济职能过于膨胀,外省则难以望其项背,外省城市的规模、实力和经济能量都严重不足,很难起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人们将整个法国形容为“一个头部充血而四肢供血不足的人”,甚至将巴黎以外的地区称为“法兰西荒漠”。 五、教育事业 美国和德国的工业化之所以能后来居上,超过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德两国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法国的教育落后于美、德两国。1865年法国的文盲率为34%,德国仅为5.52%。在1840年,美国的文盲和半文盲占总人口的22 %, 而法国到1880年仍有25%的已婚男子和35%的已婚女子是文盲。德意志各邦在19世纪上半叶已实施强迫义务教育;而法国到1882年才颁布义务教育,真正实施则是在90年代以后。1896年法国的文盲率才降至6.8%, 尚不及德国在30年前的水平。而德国1895年的文盲率仅为0.33%。在一战前夕,法国平均每一千名新兵中有68名文盲,德国每一千名新兵中只有1 名文盲。19世纪末,法国平均每300人有1名中学生,而英国每202人、 德国每122人、美国每83人就有1名中学生。1907年法国有大学生3.2万人,而美国有21万人,德国有6.1万人。1913 年法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7.6人,而美国有31.4人,德国有11.6人。德国的大学倡导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楷模;美国的高等教育则以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大规模地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著称;法国在这些方面均相形见绌。 法国教育相对落后的原因在于:1.天主教会规定信徒与上帝之间的交流必须以教士为中介,所以俗人无需自行阅读和理解圣经,自然也就不会像新教徒那样重视普及教育。2.法国的教育长期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私立学校几乎是清一色的教会学校,教员绝大多数是神职人员或虔诚的教徒。这就给教育发展带来一系列根本性的弊病,因为教会的办学宗旨是为了宣传宗教、坚定和强化人们的信仰,所以教学内容以神学和宗教礼仪为主,世俗文化尤其是科技知识得不到重视。3.法国受重文轻理、重学轻术的传统影响较深,偏重古典语言(希腊文、拉丁文)与人文学科(语法、修辞、诗歌、历史学、伦理学等),而现代实用科学却不登大雅之堂,难以进入传统大学的课程体系,仅在一些新开设的专门学院中讲授。4.法国的教育体制由中央高度集权,既死板、僵硬,缺乏灵活性,又难以调动地方上的积极性来发展教育。而德、美均为联邦制国家,教育由各州负责管理,遂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通过各州间的相互竞争促进了教育的大发展。5.法国长期的政治动乱也延误、推迟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并使高等教育屡受冲击。例如在大革命时期,全国所有的大学都曾一度关闭。6.在法国,社会各界就办学体制、教会权力、教学内容、教师地位等问题长期争论不休,在宗教与世俗、私立与公立、人文与科技、集权与民主、提高与普及这几对矛盾之间左右摇摆、举棋不定,使法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起伏、曲折的过程。7.法国的教育投资相对较少。1860年法国教育经费占GNP的0.4%,美国占0.8 %;德国占1%;1880年三者分别为0.9%、1.1%、1.6%;1900年则各为1.3%、1.7%、1.9%。 由于法国的教育落后于美、德两国,影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所以尽管法国是继英国之后开展工业革命的第二个重要国家,但一直未能赶超英国,而美国和德国却能后来居上赶超英、法。 六、自然与资源条件 就工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来说,法国也不如美、德、英三国。近代工业最为重要的两种矿物是煤和铁。19世纪时,熔炼1吨铁矿石要消耗5-6吨焦煤。法国是一个贫煤国,煤炭资源量少、质差, 使工业发展备受能源短缺的困扰。1870年法国产煤1318万吨,而英国为1.12亿吨,德国为3400万吨。1900年法国产煤3340万吨,而英国为2.28亿吨,德国1.49亿吨,美国2.4亿吨。法国尤其缺少钢铁工业所需的炼焦煤。 在二战前,法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法国的煤炭资源不仅储量少,而且开采条件差,运输困难,地理位置不安全。在它的三个主要煤田中,规模最大的东摩泽尔煤田(位于洛林地区,储量占全国1/2以上)却在1871-1918年期间被德国占据;诺尔-加来煤田的煤层分布不规则,埋藏较深,开采条件差,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该煤田只具有地方性的作用,又因紧靠边境,在战时极易沦陷敌手;规模较小的圣太田-勒克勒佐煤田位于地势崎岖的山区,附近又无适航的河流,水、陆运输都不方便。法国的铁矿资源湛称丰富,但其主要产地洛林(储量占全国4/5以上)的矿石品位较低,含铁量仅28-32%,且含磷较高,在1879年托马斯炼钢法问世之前,这种类型的铁矿难以利用。洛林在1871年割让给德国,使法国痛失主要铁、煤产地,其后果之严重可想而知。 由于法国发展工业的资源条件欠佳,大部分燃料依赖进口,使工业生产成本增加,竞争能力削弱,严重影响了资本家进行工业投资的积极性,所以法国的大量资金都转化为高利贷资本流往国外而不是投入国内的工业部门。在本世纪,法国有两个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20年代的繁荣是因为收复了阿尔萨斯-洛林并获得德国萨尔区的煤炭供应;而50-70年代的繁荣则正值“以油代煤”的时代。 除法国之外,欧美其它工业大国(美国、英国、德国、苏联)都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且均为世界主要产煤国。在二战前,美、英、德、苏的煤产量分居世界前四名,四国合计占世界煤产量的3/4。苏、美、英三国的铁矿资源也很丰富,而且煤、铁矿相距很近,对重工业的发展极为有利。德国本土的铁矿资源虽然不多,但在1871年夺占了法国的洛林铁矿,该矿靠近鲁尔和萨尔煤田,形成良好的煤、铁匹配。此外,德国还从邻近的瑞典得到大量铁矿石供应。除煤、铁之外,德国的钾盐、岩盐、硫铁矿等化工原料矿物也很丰富,因而成为现代化学工业的主要发源地。法国则既缺煤、少油,盛产钾盐的阿尔萨斯又在1871年割让给德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因而不及美、德。同时,法国因缺少铜矿资源,电气工业的发展也落后于美、德。 除了利用本国的资源,西欧国家还可以掠夺殖民地的资源。虽然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但其殖民地的面积、人口和经济价值都远不及大英帝国。法国的殖民地大多在非洲,虽然法属非洲占地甚广,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为沙漠。与英、荷等国相比,法国更注重对殖民地的文化奴役和强迫同化,就连法国的对外投资也大多集中在欧洲各国,而对殖民地的投资则很少。因此,法国从殖民扩张中获得的全部经济利益都弥补不了失去阿尔萨斯-洛林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各国手册丛书-法国》,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编写, 上海辞书出版社。 〔2〕《外国习俗丛书-法国》,潘小漪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3〕《法国概况》,张怀亮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4〕《法国通史简编》,沈炼之主编,楼均信副主编, 人民出版社。 〔5〕《法国文化史》,罗苋、冯棠、孟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6〕《法兰西的智慧:感性与理性的结晶》,敖军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7〕《法国经济》,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法国经济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 〔8〕《法国经济地理》,胡焕庸、周之桐编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9〕《外国经济史》,樊亢、宋则行主编,人民出版社。 〔10〕《欧洲经济史》,(意)卡洛·M·奇波拉,商务印书馆。 〔11〕《欧美经济史》,夏炎德著,上海三联书店。 〔12〕《世界各国教育概况》,白晓忠编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13〕《外国教育史》,曹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4〕《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三联书店。 〔15〕《艺术哲学》,(法)丹纳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6〕《为什么偏偏是法国》,孙健等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