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民本主义到无产阶级民主 民本主义是仁爱主义的一种重要表现。在中国几千年文化史中,民本主义是一种崇高思想。出于对苦难人民的同情与对其巨大力量的感知,一些政治家与思想家都把“以民为本”作为政治清明的目标与施政基础,因而“民本”成了政治家永不泯灭的历史主题,也成了儒家学说的鲜明特点。到了近代,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开始进入了由民本走向民主的转型时期,一些先进分子开始认同西方的民主思想,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如魏源赞扬西方的议会制,郑观应肯定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甲午战争之后,民主思想进入付诸行动阶段,谭嗣同的“君末民本”思想,严复的“尊民制君”思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康有为认为“授民权、开议院之制,盖今之立宪体,君民共主法也”,并发动戊戌变法,推行君主立宪制。继之,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强调一切“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6〕(P10),主张实行三民主义,把民本主义发展到现代的民主主义。从政体来说,“民本”不同于民主,“民本”仍是以“君主”为主体,民主则是以民众或人民为主体。但两者从价值观上说又是相通的,只是程度不同,民主是民本的真正目标与本质升华。由民本主义到民主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五四”运动时期,在解放思想、解放个性的潮流下,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民主主义获得空前发展。李大钊在这新形势下,继承了历代的民本主义,并吸收了西方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为他的新的民主主义思想,即无产阶级民主思想。李大钊从民本主义到无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张“唯民主义” 这是李大钊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前的民主思想形态,是由民本主义向民主主义转变时期,其代表作是1916年发表的《民彝与政治》一文。在这时期,李大钊用“民彝”一词来阐发他的民本主义、民主主义思想。他指出,所谓“民彝”就是“民本”,就是“唯民主义”。他说:“民彝者,民宪之基础也。”〔3〕(P157)“政治者, 一群民彝之结晶”。这种“民彝”政治,“则唯民主义为其精神、代议制度为其形质之政治,易辞表之,即国法与民彝间之连络易疏通之政治也”〔3〕(P158)。李大钊认为民彝是“民权自由之华”,西方国家的国民“莫不争求适宜之政治,以信民彝,彰其民彝。吾民于此,其当鼓勇奋力,以趋从此时代之精神”〔3〕(P157)。 在这里李大钊认为“民彝”就是“民宪”、“民权自由”、“代议制度”政治,也就是“唯民主义”。李大钊又提出,“民彝者,可以创造历史,而历史者,不可以束制民彝。 ”〔3〕(P158)为此,他主张要杜绝“崇赖‘神武’人物之心理”与批判英雄史观,认为,历史上的“神武”人物之所以有势力,“乃以代表众意之故……是故离于众庶则无英雄,离于众意总积则英雄无势力焉”〔3〕(P167)。李大钊把唯民主义与英雄主义作了对比, 指出:“盖唯民主义乃立宪之本,英雄主义乃专制之原。”因此,“唯民主义可以勃兴于十九世纪,英雄则断不能复活于二十世纪也”〔3〕(P168)。 第二阶段:主张“民主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李大钊都用“民主主义”来表述他的民主思想。什么是民主主义?李大钊认为:“民主主义之特征,乃在国家与人民之意思为充分之疏通。”〔3〕(P44)后来他又进一步发挥说:“现代民主主义的精神,就是令凡在一个共同生活组织中的人,无论他是什么种族、什么属性、什么阶级、什么地域,都能在政治上、社会上、经济上、教育上得一个均等的机会,去发展他们的个性,享有他们的权利。”〔3〕(P635)可见, 这时期李大钊的民主观仍然没有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随后李大钊思想有所发展,即把民主主义与广大农民联系起来,认为农民是民主主义的“根柢”,应该去“开发”农村,把民主推广到农村。“把那专制的农村,变成立宪的农村”〔3〕(P650)。 真正让广大农民行使选举权,在议院里有他们的真正代表。李大钊认为:“这样的民主主义,才算有了根柢,有了泉源。这样的农村,才算是培养民主主义的沃土。”〔3〕(P651)民主主义政治,应以农村、农民为基础,这一认识是李大钊民主主义思想的基石,是这一时期李大钊关于民主主义思想一个重要特点。另一个特点是,李大钊在论及民主主义的发展趋势时总是较多地歌颂俄国大革命。他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中,把民主主义的胜利与社会主义的胜利、劳工阶级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相提并论,其意味是深长的,这便为其后的“平民主义”思想作了准备。 第三阶段:主张“平民主义” 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采用“平民主义”这一新概念,以代替原来一般“民主主义”的提法,并连续发表《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平民主义》等重要文章予以集中论述。什么是“平民主义”?李大钊认为“‘平民主义’是一种气质,是一种精神的风习,是一种生活的大观;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实在是一个抽象的人生哲学”〔4 〕(P569),但主要还是一种政治思想。他解释“平民主义”有许多译法,如“民本主义”、“民主主义”、“民治主义”、“唯民主义”等。这样,他又把“平民主义”与“民本主义”、“唯民主义”、“民主主义”等联系起来;不言而喻,他现在采用“平民主义”这一新提法,也含有“平民主义”是“民本主义”、“唯民主义”、“民主主义”的发展与提高之意。 李大钊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提出,“无产阶级的平民政治”应与“中产阶级的平民政治”相区分。他又认为,“平民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就是实行“工人政治”,而只有“这‘工人政治’才是纯化的‘平民主义’、纯正的‘平民主义’、 真实的‘平民主义’”〔 4 〕(P608)。而所谓“工人政治”,就是“工人的统治”。李大钊还认为,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平民主义”已经成为“属于人民、为人民、由于人民的执行”的政治〔4〕(P596)。总之,由平民主义政治、 工人政治,到肯定无产阶级民主,这是李大钊继承与创新民本主义、唯民主义思想的飞跃。 另一方面,李大钊又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排斥个人自由,相反应有“自由认可”的“自由政治”。他说:“‘多数政治’不一定是圆满的‘平民主义’的政治。而‘自由政治’乃是真能与‘平民主义’的精神一致的。”〔4〕(P596 )李大钊这种在无产阶级专政下要注意“自由认可”的思想是极为可贵的。 那么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呢?李大钊认为:德谟克拉西与社会主义,“在精神上有同一的渊源,在应用上有分析的必要”。所不同的是,“德谟克拉西演进的程级甚多”罢了〔4〕(P574)。 这种“演进的程级”,在李大钊看来即是“唯民主义”--“民主主义”--“平民主义”的发展序列。这就是由民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这种新的民主主义的发展。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以人民为出发点与归宿,以“人民主体价值观”为根本要求,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据此,“如果对传统的民本思想作辩证的否定,置换其原有的阶级内容,那么我们可以尝试把我党的政治哲学概括为新民本主义”〔7〕。这一提法,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 由以上分析可见,儒家的理想社会观--大同主义、仁爱主义、民本主义,是李大钊在继承并创新之后,由此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三大思想桥梁。传统与现代,如有的学者所比喻的,它好像一根长绳的两头,拉开来时,两头之间很遥远;若把两头叠起织成一个环时,传统与现代又很近很近。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结成一个极富现代创造性的大圆环,使传统与现代连接并紧扣在一起。儒家理想社会观与共产主义,相去甚远,差别极大,所以有人说:社会主义在中国古已有之,大同主义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这是不科学的。但儒家理想社会观与共产主义之间确有一些相通之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经过创新,它可以为共产主义所吸收,丰富共产主义。在这方面,即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创新、超越方面,李大钊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参考文献】 〔1〕鹤(李达)。社会主义的目的〔N〕。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19-06-19. 〔2〕蔡元培。社会主义史序〔J〕。新青年(第8卷第1号),1920-07-23. 〔3〕李大钊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李大钊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迟汗青。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J〕。学术交流,1994,(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