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的有程沧波、储安平、龚祥瑞、吴恩裕、楼邦彦、邹文海、王铁崖、樊德芬、费孝通、萧乾等。其中程沧波、龚祥瑞、邹文海和吴恩裕直接师从拉斯基。程沧波1930年进入该学院,从拉斯基学习政治哲学,韦伯斯妥教授(Charles K. Webster)习外交史。(注:《中华民国当代名人录》,台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32页。)龚祥瑞1935 年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毕业考取“第三届留美公费生”,于1936年被送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他抱着“吏治救国”思想,专攻公务员任用制度。拉斯基当时是龚祥瑞的督导员(Supervisor),指点他研究行政机关的内部民主,包括公务员应有罢工权利这样激进的课题。(注:龚祥瑞:《我的专业的回忆》,《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6辑,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在龚祥瑞进来之前已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的樊德芬也专攻政治制度。他的硕士论文题为《英国首相制与美国总统制之比较研究》,他本不打算发表,后以拉斯基之劝,以为如在国内发表,对于中国政治前途将不无补益;因译成中文,于1934年由南京钟山书局印行。书前附有拉斯基的序言,拉斯基在序言中指出,英国首相制与美国总统制“均为托基于民意之领袖政体,为中国所亟应了解者”,“中国研究政治学者,对于其成功之所以然,自须努力以求之”;“一伟大首相如英之格兰斯顿,或一伟大总统,如美之林肯,其所树立之领袖模范,实为中国今日所急需”;“须知吾英之人多以为中国政治之能否上轨道,实与全世界幸福有密切之关系”。(注:樊德芬:《英国首相制与美国总统制之比较研究》,钟山书局1934年版。) 和龚祥瑞同年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吴恩裕1933年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他初到英国的时候,考取的是历史学名额的留英公费生,如果改习哲学,会被取消公费。由于他爱哲学远甚于历史,这件事使他彷惶、苦闷。经朋友提醒,他改从拉斯基学习政治哲学。如此,既得名师指教,又不丢弃哲学。他和拉斯基第一次谈话主要讨论他的论文选题。吴恩裕本打算做《黑格尔的国家论》,但拉斯基得知吴恩裕在国内出版过《马克思的哲学》,便劝他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学说。吴恩裕后申请改读博士学位,得到拉斯基的同意,论文题定为《马克思的社会及政治思想》。在吴恩写作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拉斯基不仅在学问上悉心指导他,而且关心中国的前途,希望中国能真正统一,以对抗日本的侵略。拉斯基还慷慨解囊,两次帮助吴恩裕度过经济上的困难,使吴恩裕得以完成学业。(注:吴恩裕:《拉斯基教授从学记》,《客观》(重庆版)第10期。40年代国内出版3种名为《客观》的杂志, 分别是重庆《客观》周刊,上海《客观》半月刊,广州《客观》半月刊。)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调整了留学政策,大量削减赴海外攻读法政专业的留学名额,又值世界大战,英伦也遭纳粹战火,物价飞涨,因此,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从拉斯基读政治经济的中国学人恐怕就凤毛麟角了。 二 拉斯基的学生回国后多在教育界、新闻界、政界任事,在研究、译介和传播拉斯基思想学说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拉斯基早年致力于攻击一元主权论,主张政治多元论。(注: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一战后,反对国家主权论的政治多元论思潮在欧陆与英伦兴起,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巴克(E. Barker)、梅特兰( F. W. Maitland)、柯尔(G. D. H. Cole)、拉斯基(H. J.Laski ),法国的狄骥(L. Duguit)、朋哥(Paul-Boncour), 德国的奇尔克(Von Gierke),荷兰的克拉勃(H. Krabbe)。 关于政治多元论的评述可参阅E. Barker,The Discredited State,Pol.Qtly.,2: 101~121;F.W. Coker, The Technique of the Pluralistic State,Am.Pol. Sc. Rev. .15: 186~213;H. J. Laski, The PluralisticState, Phil.Rev., 28: 562~575; G.H. Coker, Pluralistic Theoriesandthe Attack upon StateSovereignty, in Merriam and Barnes (edi) , Political Theories, pp.80~119; Coker,The Pluralistic State, Am. Pol. Sc. Rev., 14: 393~407(参见Hisiao,Kung Chuan (萧公权):Political Pluralism,A Study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London,Kegan Paul,Trench & Trubner Co. Ltd,1927,p.1页下注), 以及萧氏该著和日本同志社大学教授中岛重:《多元的国家论》,京都市内外出版株式会社1922年发行。)他对16世纪法国律令学者布丹(Jean Bodin)以来的以国家主权为中心的政治一元论作了激烈的批评,认为所谓至高无上的国家主权说是虚构的,实际上国家不过是一种社会团体,它与工会、教会等没有地位高下之别,只有职能不同而已,他主张社会联治,包括区域自治和职业自治。拉斯基对国家主权论的攻击,令欧美政治学界和哲学界为之侧目。当时在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院的萧公权就以拉斯基等人所提出多元政治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先后写成硕士论文《多元国家的理论》和博士论文《政治多元论》。拉斯基的弟子当时虽未公开评说其师的多元论,但徐志摩、金岳霖、张奚若则私下屡向国内的张君劢介绍拉斯基的形容与学说,徐志摩还赠张君劢拉斯基著的《近代国家中之权力》一书,使张君劢对拉氏颇为心仪。张说这是他与拉氏神交之始。后来张君劢以讲学社名义,拟聘拉斯基来华讲学和翻译拉斯基的《政治典范》。(注:拉斯基著,张士林(即张君劢)译:《政治典范》,“赖氏学说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页。) 1927年,拉斯基的《共产主义》(Communism)一书出版, 对共产主义从学理上作了比较系统的叙述和批评。这在当时英美自由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对峙的政治背景下, 以拉氏的声望, 此书自然风靡一时。1927年又正值中国大革命失败之际,共产主义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焦点问题,此时占优势的政治舆论乃是反苏反共,但批评多是肤浅的叫嚣和偏见的宣泄,缺乏学理深度。这在一些留学英美偏爱英美政治的留学人士看来,是不能满意的。拉氏《共产主义》的发表,正好适合他们的需要,因此很快即引起他们的关注,南开大学的黄肇年不久便着手翻译该书。徐志摩此时正主持《新月》杂志,他将黄译该书第一章引论刊登在2卷2号上,并加按语。徐志摩在按语中说:“拉斯基教授为现代政治学学者中最卓绝的一人,亦为在学理上掊击共产主义最有力的一人。但在他的《共产主义》一书内,他取的是完全学者的态度,从历史及学理方面作研究,绝无一般专作宣传反共产者的粗犷与叫嚣的不愉快。本书早经评定为剖析共产学说最精深亦最可诵的一部书”。黄译全书则于1930年由新月书店出版发行。张奚若则在《现代评论》上撰文评论该书。张说该书是当时很少见的以公正的学术立场来对共产主义进行学理评述的著作。然后逐次叙述每章内容大概并加评骘。他认为讨论唯物史观的第二章差不多是全书中最精采的一章,而第三章讲共产主义的经济学要算全书最弱的一章;最后指出拉氏思想的立足点一方面厌恶资本主义不满于平民主义,同时希望他们改良;一方面赞成共产主义的理想,但不赞成它的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