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建国以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研究概述(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物春秋》 刘庆礼 参加讨论


    在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建国50年来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
    1.搞清了根据地的地理范围和行政区域沿革。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1938年1月建立边区政府时,只有晋东北、 晋西和冀中40余个不完整的县,后来扩展到平西、冀东、平北。到1940年底根据地的发展繁荣时期,拥有晋察冀、冀中和冀热察3个战略区、1个行署、1个办事处、13个专署、90余个县政府和1500余万人口。 它北抵长城内外,东、西、南三面分别以津浦、同蒲、正太、石德线为界,与山东、晋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接壤,成为坚持华北抗战的最大的根据地。
    1941年到1942年是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期,冀中和冀东平原根据地大部丧失,根据地巩固区普遍缩小,游击区占80%以上。随着抗日战争局部反攻,根据地又得到了发展,1944年7月根据地划分为冀晋、 冀察、冀热辽、冀中4个战略区,设立了4个区行署。1945年8至10月, 随着抗日战争全面反攻的胜利进军,根据地迅速发展到包括察哈尔、热河两省的全部、河北省大部、山西省东北部、绥远省东部和辽宁省西部在内,拥有4个区行署、160余个县政府和3000余万人口的广大区域。③
    2.搞清了根据地党、政、军组织沿革和部队序列。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初是中共晋察冀省委,书记黄敬。1938年4月以后由彭真主持省委工作。1938年11 月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中共晋察冀分局,统一领导边区各项工作。1939年1 月中共中央又决定撤销中共晋察冀分局,成立中共北方分局,彭真为书记。1941年上半年彭真离开边区赴延安后,北方分局改为晋察冀分局,由聂荣臻兼任书记,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边区最高行政领导机关是边区行政委员会,正副主任始终是宋劭文和胡仁奎。④边区军事指挥最高领导机构是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始终是聂荣臻。其余有关边区党组织地委以上、政府专署以上、部队军分区以上的各级党、政、军组织机构和领导成员的沿革、演变均基本搞清,为研究整个根据地史做了有益的基础工作。
    3.搞清了根据地创建的历史条件和中共中央的部署、决策。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之所以成为共产党、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是因为它创建时具有以下重要的历史条件:
    (1)晋察冀地区战略位置极端重要。这里控制着平汉、津浦、 同蒲、平绥、北宁、正太等铁路干线,卡住日军运输的大动脉,还紧紧包围着日本华北方面军大本营和华北伪政权“临时政府”、伪“蒙疆联合委员会”的驻地北平、天津、张家口市,以及保定、石家庄、唐山、太原等战略要地。它象一把匕首插在华北敌人的心脏,直接扰敌后方,牵制着敌人大量兵力。
    (2 )这一地区的人民由于首当其冲地受到入侵关内的日军的蹂躏,因此有武装抗日的强烈要求,这是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必备的群众基础。
    (3)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党的地区之一, 具有党的长期工作基础和丰富斗争经验。全国抗战爆发前,中共北方局又在这里开展了大量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和抗日救亡工作,为我党创建抗日根据地准备了必要的干部和群众条件。
    (4)这一地区既有广袤的平原做粮仓,又有燕山、恒山、 五台山、太行山为依托和屏障,具备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自然地理条件。
    (5)这一地区虽然最早沦为敌人后方,但是日军兵力不足, 且在战略进攻中疯狂南进,无暇后顾,仅占领了城市和铁路、公路干线,而在各省山区和广大农村,则不能到达或无法经常武装占领。这一地区国民党的旧统治在日军进攻下已基本瓦解,新的日伪统治还未建立或比较薄弱,我党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空隙建立抗日根据地,变敌人后方为抗日前线。
    这些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党有必要并且有可能在这里创建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正是基于这一正确的判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从洛川会议起就对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
    4.对有争议的几个问题的研究。
    (1)对八路军四纵队挺进冀东、 冀东人民抗日大起义和起义队伍西撤损失的责任问题的研究。目前史学界的认识已趋于一致,认为:四纵队挺进冀东和冀东人民抗日大起义在月余时间内克复6 座县城和许多重要集镇,摧毁了日伪在冀东广大农村的基层政权,给冀东敌伪统治以沉重打击,为创建冀热察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其意义是重大的。⑤冀东抗日大起义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对后来起义队伍随主力西撤受到严重损失的责任,应客观全面地分析。客观上是日军调重兵对起义部队围追堵截,起义发展迅猛,缺乏干部和经验。主观上是有关领导没有全面领会和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冷静地处理遇到的问题,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作出了大部队西撤到平西整训的决定。四纵队主要领导率主力率先西撤,对冀东的坚持造成了困难,应负主要责任,其他领导同志包括地方党和北方局派到冀东的河北省委领导在内,此后也作出了起义部队全部西撤的决定,也应负重要责任。⑥
    (2)关于1942 年“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平原根据地的性质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大都认为“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平原根据地已经变质为敌占区或游击区。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通过对当时冀中平原的敌我力量和斗争形势的考察,提出了不同看法,⑦认为“五一”大“扫荡”后,日军虽在表面上取得过暂时的优势,但并没能建立起巩固的统治秩序;我党一直掌握着隐蔽的抗日根据地,党在群众中依然是合法的,抗日政权依然存在;根据地虽在形式上发生变化,但并没有丧失。因此,从整体上看应是被细碎分割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3)关于八路军“百团大战”的评价。总起来说,大家认为, “百团大战”作为八路军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在华北敌后战场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其辉煌战绩和意义是不容抹煞的。关于“百团大战”对根据地发展有无消极影响的一面,至今仍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百团大战”虽然在战役的指挥上存在某些过失,但整个战役对华北敌后战场的发展并无消极影响。至于“百团大战”后华北日军改变了对我军的策略、部署,是由日军本身的矛盾发展决定的,与“百团大战”无关。⑧另一种意见认为,“百团大战”的功绩是巨大的,也有消极影响的一面。⑨其过失不仅在于第二阶段的攻坚战,而且在于某些地方违背了我军在战略相持阶段的基本作战方针,过早地暴露了我党我军的实力,引起了日军对我军力量的重新估价和反省,改变了其对我军进攻的策略、部署,对造成1941、1942年华北敌后战场的严重困难形势有一定的影响。
    (4)对根据地发展前期党内反“苏托”斗争和1944 年边区党整风高干会的认识。这两个问题在党内有所争论,认为根据地反“苏托”斗争是错误的,对在这一斗争中受冤屈和处罚的同志应予平反昭雪。同时认为,在1944年中共晋察冀分局整风高干会上对根据地1943年以前的工作的评价也是错误的,应予纠正。
    5.探讨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
    大家认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作为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其历史地位和贡献是突出的。⑩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具有首创的意义。 它在敌后为我党创建了第一个山地抗日根据地和平原抗日根据地,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党中央在洛川会议上制定的在敌后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理论和决策的英明正确,为我党建立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坚持持久抗战的具体道路,还向全世界宣告,日军虽然占领了我们许多领土,但华北不会灭亡,中国更不会灭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能力有办法把日本侵略者从中国领土上赶出去,从而提高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声誉。
    (2)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处于华北抗战最前沿, 牵制和抗击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华北日军和二分之一左右的华北伪军及部分伪蒙军、伪满军、关东军,与华北其他抗日根据地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使日军深陷敌后战场的泥潭,拖住了日军西进、南进、北进的步伐,不仅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保卫了大后方,也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反法西斯斗争。
    (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它最广泛地团结和动员了边区各阶层人民,不仅成为全国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一支重要力量,也为建立和巩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4)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展现了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良好雏型。 它不仅在敌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政权机构,而且实施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文化政策,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光明灿烂的前景,在抗战中,对促进全国政治进步起了重大推动作用,也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5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战时财政经济工作搞得也是比较好的,这使根据地经济在最艰苦时期仍具有健康的、持久的耐力,不仅为支持根据地持久抗战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力量,也取得了对敌经济斗争的重大胜利,挫败了日军掠夺华北“以战养战”的阴谋,加速了敌伪经济的崩溃,成为加快日军在持久战中必然灭亡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6)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又是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 最早与苏联红军会师,为解放察哈尔、热河和东北,建立东北解放区做出了独特的重大贡献。
    (7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丰富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在实战中形成了主力兵团、地方武装和民兵自卫队“三位一体”紧密配合作战的人民战争的武装力量体系,还依靠群众创造了一整套适合于人民战争的后勤供给补充、伤员救护、敌情侦察、通讯联络等工作系统,以及地道战、地雷战、交通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争等多种群众游击战争的战术,形成了人民战争史上的奇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