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共新战略实施的得失 1944年到1945年8月是中国抗日战争发生历史性转折的一个时期, 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经过不懈的努力,缍成为中国战场抗战的主力军。代表着中国抗日发展方向的中共抗日力量积极实施新战略,加强对日反攻,为打败日本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为扭转中国战场的敌我战略态势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共积极实现新战略不仅以华北、华中原有根据地为基础对日反攻,而且大规模向南发展。首先是大大牵制了日军“一号”作战对国民党军队的攻击力量,其表现为:第一,日军从华北、华中调集兵力时,不能无所顾忌,只能抽调一半兵力,保留一半兵力,并补充新编军队来防守,以对付八路军、新四军的反攻。第二,日军为保住“一号”作战中所占领的地区,不得不以相当的兵力,来对付被日军诬蔑为象“尾随的狼”一般的中共抗日力量的渗透。如在河南会战后, 日军不得不将第110师团、战车第3师团、第115师团、第117师团、骑兵第4 师团布置在河南驻防(注:《中华民国史料丛稿》(译稿)之《昭和二十年的中国派遣军》第一卷第二分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3页。),同样也不得不以第13军来对付“江苏省北部的新四军的活动”(注:《中华民国史料丛稿》(译稿)之《昭和二十年的中国派遣军》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17页。),防止新四军向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大规模发展。 其次,八路军、新四军积极地向大城市和交通要道逼进(1944年新四军曾一度打到南京城),也对日军造成极大压力。这一行动与在华美军的行动,使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计划破产,并迫使其不得不将位于西南进攻国民党的日军逐渐撤回,以稳住华北华中的防御阵脚,这就为国民党军队坚持国内战场和胜利结束滇缅战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翌年转守为攻,提供了条件。 (二)有力地支持了盟军对日作战,为早日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贡献。 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作战,有力地牵制了在华日军。由于我军的有力反攻,日军为实施“一号”作战,被迫将计划调往太平洋战场的军队大规模减少或推迟行程,并且从东北调集5个师团南下, 以增强华北地区的防御力量。同时,中共在华北和华中的反攻和向江南进军, 对日军所要建立的对美沿海登陆防御体系是一大威胁, 逼迫日军在1945年初为“要迅速谋求占领地区(特别是华北及长江下游要地)的安定”(注:《中华民国史料丛稿》(译稿)之《昭和二十年的中国派遣军》第二卷第一分册,第3页。 )而不得不胶着在华中和东南沿海一带,无力增援太平洋战场,因此,中共军队的奋战,与国民党军队一样,不仅支持了太平洋战场盟军的反攻,也支持了后来苏军在东北的对日作战。 (三)新战略的实施,使中共开辟了向新区发展的有利局面。 1944年春夏之交,中共审时度势,抓住新机遇,推行新战略,从而又创建了许多新战略区和根据地,主要有:以偃师、巩县、新安等为中心的豫西根据地,以睢县、杞县、太康等为中心的豫东根据地,及汝南、信阳、舞阳间的豫南根据地,进而又恢复了豫皖苏边区,还有湘鄂赣边区和苏浙根据地。 (四)在一定程度上,为争取抗日胜利果实奠定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在河南,八路军、新四军密切配合,相互策应,开辟了豫西,发展了豫南,扩大了豫东,恢复了豫皖苏边区,使华北、华中与陕甘宁边区的联系更加密切,完成了“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它和湘鄂赣边区、苏浙皖边区一道,组成有机整体,初步建起了堵国民党这股反共反人民的“逆水”的堤坝。这些根据地对中共军队控制由西南通向华北、华中的战略要道,钳制津浦、平汉、粤汉、陇海等铁路干线,威胁日军占领的上海、南京、杭州、武汉、郑州、徐州等大城市与战略要地,有极端重要的战略价值。 中共新战略的实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也存在着一些缺憾。 (一)没有实现新战略的主要任务,到抗战结束时,上海、苏州、南京等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仍不为我所有。 (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军兵力分散。由于实施新战略,八路军、新四军中的一些精锐之师,如王震部、新四军一师、二师纷纷南下。到抗战胜利时,八路军、新四军广布华北平原和大江南北。从应付蒋介石的内战政策讲,它暴露了中共占地广,兵力不足,难以应付新局面的矛盾。对此,黄克诚曾说我军“占领地区大,我主力分散。……很难独立长期支持大规模战争”(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建议中央将南进军队北调, 以免被各个击破。 (三)影响了对夺取东北地区的战略准备。尽管中央在 1944 年到1945年间多次提出要注意东北问题,但是推行新战略,将注意力和机动兵力主要用于南方,从而影响了夺取东北的战略准备。其表现为:第一,日本投降后,联系华北和东北的战略枢纽冀热辽边区,其军事负责人选没确定;第二,到1945年9月中旬, 中共中央才决定大规模派军队和干部赴东北,若非苏军帮助,使蒋军在海上耽搁月余,中共在东北根据地的建设将遇到极大的困难。
(责任编辑:admin) |